概念整合视角下灯谜猜测中概念转换的重要性
2015-05-07张艳丽
○张艳丽 倪 蓉
(1.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200093;2.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200093)
灯谜主要侧重于语言文字知识的考察,因此在探析概念整合理论的语言阐释能力时,选择灯谜作为研究对象较合适。同时,谜语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其进行解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一方面,由于谜语需要猜测出谜底,也即是对某一问题进行解答,这种基于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问题解决需要清晰的认知思维方式。另一方面,由于谜语谜面带有的隐喻、暗示、同义转换等特征对这一语言文字现象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在表面意义的理解,而是大脑内部的一个相对复杂的思维运行过程。因而,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谜语进行分析解读既有利于人们对于汉语灯谜的深入了解,也有利于新兴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一、灯谜研究简述
梁玮 [2](2012)曾提到元宵张灯的风俗虽然在隋唐就有了,但猜谜用灯却始见于宋,灯谜的出现对文义谜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灯谜作为谜语的一种,与其他谜语一样都由谜面、谜目和谜底组成。谜面即谜的正文,谜目即所标猜测范围,谜底即答案。谜语的猜测性质不同于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推断,谜语的解读与猜测通常需要更为灵活的思维方式转变。
针对谜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许多学者进行认知分析。张运桥[3](2010)学者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主要针对谜语的生成进行了分析,李桃锋、梁远春[1](2007)研究了谜语的体验性和隐喻思维,王燕[4](2007)对谜语的关联和离间进行分析,综上实例可以得出,目前做的研究大都侧重对谜语的生成进行认知分析,当然韩院生[5](2011)在其文章中对英语谜语的分析中也提到了谜语谜面中包含的一个重要关系:representation(代表)。但是这一说法太过笼统,不够明确。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谜底获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概念转换。该因素决定了谜底获取的速度和准确性,并且在谜语生成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由G.Fauconnier和M.Turner[6]提出,是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同时也是对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语言解释功能的补充。这一理论主要用于解释新思想以及对在线意义的解读。
概念整合网络模式是由四个空间组成: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II、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另外,由两个输入空间到合成空间的映射包括三个过程: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组合是指将两个或者多个输入空间内的概念内容整合到合成空间形成新的关系的过程。完善是指两个输入空间中的概念内容组合后形成的新关系激活的背景知识。扩展是指在两个输入空间的概念内容整合到合成空间并进行背景知识完善后,对于合成空间进行的进一步运演。另外,Fauconnier﹠Turner[7]提出概念整合网络有四种类型:简单网络(simplex networks)、镜像网络(mirror networks)、单域网络(single-scope networks)和双域网络(double-scope networks).
三、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灯谜
近些年,概念整合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语言的研究解释并在国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运用此理论对谜语的生成进行分析,并着重探讨谜语猜测过程中概念转换的关键性。
根据搜集到的谜语资料,谜底大多为字类、名称类和事物类。下面本文将按谜底将灯谜分为字类、名称类、事物类并列举各类实例分析概念整合理论对中国灯谜的阐释力。
(一)概念整合理论和字类灯谜
所谓的字类灯谜即以字为谜底的灯谜,此类灯谜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
1.概念整合理论和字谜。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种最新发展的在线认知思维模式是对于语言现象解读的又一种创新。将其用于谜语的解释会产生较好的功效。下面是一则单一字的灯谜:
谜题:层云隐去月当头(打字一)谜底:屑
这则谜语取自网络上的马年元宵灯谜大全,此谜语由谜面“层云隐去月当头”、谜目(打字一)、谜底“屑”三部分组成。在此,如上图所示(鉴于类属空间的灵活性,有些实例分析中并未对此作出具体解释),我们可以建立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I包含谜面组织框架中的各个元素,输入空间II包含一个特定的汉字组织框架,即偏旁部首等元素,合成空间是将输入空间I中的元素带入输入空间II中的汉字的组织框架形成具有层创结构的谜底。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跨空间映射形成的对应元素为空间I中的“层云隐去”为“层”去掉底部的“云”,得到“尸”对空间II中的部首;空间I中的“月当头”理解为“月”加上“当”的头部得到元素“肖”对空间II中的汉字的下半部分。将空间I框架中得出来的两个元素按汉字的组织框架组合形成谜底“屑”。在此,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输入空间I中隐含了一个变化,即一种自然现象“层云隐去月当头”的变化在谜目的激活下被理解成汉字结构的变化,很显然,这种变化暗含隐喻关系,这也正是概念转换在谜语猜测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把自然现象变化的认知域作为源域,把谜底的汉字结构作为目标域,把自然现象的变化隐喻为汉字结构的拆解,通过对原域的理解认识目标域。
由以上示例不难看出,当借助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单一字的灯谜时,最为重要的就是谜面元素向汉字结构元素的转变,这一过程对猜谜者掌握的文化知识要求较高,要求猜谜者借助谜目尽可能多地激活与谜面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进行筛选以形成文字组合所需元素。因而,借助概念整合理论对单字类灯谜进行解读还存在一定的约束,只有在将谜面元素成功解读为汉字结构元素时,才可能用概念整合理论获得谜底,即谜底通过谜目顺利扣合谜面。
(二)概念整合理论和名称类灯谜
所谓的名称类灯谜是指谜底为人名、地名、刊名、书名等类的灯谜。该类灯谜的解答前提是对于这些名称有一定的了解。下面用概念理论解释此类谜语:
壬年有怀(海峡名一)
谜底:马六甲
此类灯谜,谜目没有提供可供应用的组织框架,而是对谜底的认知域做出了限制。因此,对于此类谜语找不到控制性的某一输入空间框架,这种情况比较适合用双域网络解释,即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和元素均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形成新的关系和概念(Fauconnier﹠Turner)[7]。此谜面包含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关于年份的框架“壬年”,另一个是关于“有怀”的事件框架,根据谜目的提示,这两个输入空间组合后在合成空间形成一个关于海峡名认知域的新关系组合,很显然“壬年”和“有怀”本身并不能组成海峡名,这样就需要进行大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的激活,激活的相关知识内容会很广泛,此时就需要根据谜目和已有的关于海峡名的知识选取可用的信息,在此谜语解读中,根据已有知识可知“壬年”又可说成“马年”,“有怀”可以说成“身怀六甲”,完成完善过程后,经过扩展,可以很容易得出谜底“马六甲”。
在此谜语的解读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在完善过程中,对于谜面相关知识的激活,选择合适的知识揭开谜底。此例谜语的转化与选择借助的是同义词。
(三)概念整合理论和事物类灯谜
所谓的事物类的灯谜是指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谜底的灯谜。此类谜面通常是对字面意义的运用。下面是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事物类灯谜的解读:
木兰之子(打一物)
谜底:花生
此谜语的谜面较为简单,包含两个元素,“木兰”和“子”,利用双域网进行分析,输入空间I为与“木兰”有关的框架,输入空间II为与“子”有关的框架,“之子”代表亲子关系组织框架,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投射进合成空间,经过知识的激活与完善,此时“木兰”经过借代关系可理解为“花”,“之子”可解读为“由谁所生”,然后经过元素的筛选与组合,最终得出谜底“花生”。此例事物类灯谜的制作是依据文字的字面意义的解读构成的。
根据以上示例事物类灯谜的解读,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谜语解答过程是最简的过程。实际情况下,对于输入空间的区分会产生分歧,对于背景知识的激活以及如何选出有效的信息是比较烦琐的,正如王燕[4]所说,每一个谜面形象既可分别与谜底对应,又能与其他形象参差错落,彼此区别相互映衬,共同喻指谜底。由此看来,猜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选择、否定过程。
四、结论
本文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分别对字类、名称类、事物类灯谜进行了解读分析,由此可知,概念整合理论对谜语具有较好的阐释力。另外,本研究得出存在两个影响解谜的关键因素,一个是从谜面元素到谜底元素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借助隐喻、借代、同义词、逻辑推理等进行,这一转变在概念整合理论过程中主要存在于概念整合中的完善与扩展过程。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谜语猜测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与否定的过程,在线意义的构建与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谜底猜测的速度与正确度。
[1]李桃锋,梁远春.谜语的体验性和隐喻思维[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2).
[2]梁玮.中国谜语探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2(3).
[3]张运桥.概念整合理论对字谜的认知与解读[J].鸡西大学学报,2010(2).
[4]王燕.谜语:关联与间离[J].修辞学习,2007(3).
[5]韩院生.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对英语谜语的在线分析[J].旅游教育管理,2011(5).
[6]Fauconnier G.&Turner M.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J].Cognitive Science,1998(2).
[7]Fauconnier G.&Turner 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Hidden Complexities[M].NewYork:Basic Books,2002:1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