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颜真卿《祭侄文稿》的美学内涵

2015-05-27盖颖杰

语文学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祭侄赵孟頫颜真卿

○盖颖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祭侄文稿》也称《祭侄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创作于公元758 年(唐乾元元年)。长75.5 厘米,宽20.8 厘米,共25 行,234 字,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其美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儒家文化体系为核心的内容美与形式美之中。

首先,在内容上《祭侄文稿》是儒家“中正”、“节义”思想的艺术呈现。

《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描述了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父子不畏强敌,挺身抵抗叛军,最终“父陷子死”、壮烈殉国的历史事件。颜真卿在收殓了亲人的尸骨之后,援笔作文,抚今追昔,遂成《祭侄稿》。此文虽是祭文,但文中作者所表达出的对晚辈夭殇之痛心,对乱臣贼子之痛恨,对山河破碎之痛惜,正义凛凛,情真意切,令人肃然起敬。因此黄庭坚《山谷题跋》评其曰:“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祭侄稿》中体现的忠义节烈的爱国主题,以及颜氏一门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的形象,与儒家中正仁厚的价值观是完全吻合的,颜真卿本人亦是儒家思想中安身立命的典范,他说:“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晚节末路之难也。盖太上有之德,其次有之功,是之谓不朽。”颜真卿把儒家宣扬的道义风范和理想人格通过人生实践和笔墨艺术而形象外化,开启了不同于魏晋潇散流美的、只属于唐代的雍容正大的新书风。

其次,《祭侄稿》的形式也符合儒家温柔敦厚思想的审美关照。

颜氏一族,诗礼传家,一门显儒,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氏后人也喜欢将族谱渊源攀附至孔子的爱徒颜回,由此可见颜氏家学之深厚。

“书也者,心学也。”颜真卿在儒家仁厚、中庸思想熏陶下形成的外温内刚、沉稳中正的性格在《祭侄稿》的每一处用笔用墨、每一个点划转折之中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祭侄稿》开篇从“维乾元元年”开始,可以看出颜真卿心情异常沉重,落笔冷静,字迹清晰,墨色凝重,笔墨饱满,是比较工整的行楷。这时的作者似乎还在思索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很快,他的激愤之情渐渐增强,行笔加快,涂改之处枯墨之笔频现纸上。从“蒲州”二字开始,墨色渐重,笔姿放纵,心情越来越不能平静,在“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一处涂抹连续三次,难以定稿。当写到“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时,字形兀然放大,行笔加重,悲壮呜咽之声由弱而强,声声入耳。当写到“百身何赎,呜呼哀哉,抚令催切,震悼心颜”时,我们仿佛能看到作者老泪纵横,痛心疾首的场景。此时的手稿已是满篇狼藉,无行无列,状如行草了。痛彻心扉的情感、雷霆轰鸣的气势在颜真卿笔下凝固成椎心泣血的翰墨点画,静静地躺在宣纸之上,千古人同此心,不过如此。德宗兴元元年(784 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颜真卿明知难逃一死,仍遵旨前往劝谕,最终被李希烈缢死。半年后,叛乱平定,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厚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德宗皇帝痛诏废朝八日,举国悼念,并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的一生“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

颜真卿《祭侄文稿》

与名垂青史的颜真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书法史上的另一位巨擘:赵孟頫。

赵孟頫,吴兴人(今浙江湖州),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赵孟頫善篆、隶、真、行、草,尤以行、楷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笔法圆熟,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洛神赋》

赵孟頫的一生充满着矛盾复杂和是非尴尬,他身为赵宋后裔,却身仕元朝、变节事敌,长久以来受到世人的贬低诟病,其书法成就也因此受到牵连。明代书法理论家项穆评其书曰:“赵孟頫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清代冯班也说:“赵公精书,直逼右军,然气骨自不及宋人,不堪并观也。”薄其人遂薄其书,赵书遭到贬低的根本原因是世人对赵孟頫为人的鄙薄,如果没有变节的污点,其声誉之煊赫实在可以想见。

公元1322 年,赵孟頫满含着愧疚与抑郁长眠地下,世间少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但滚滚而来的骂名却从未停息。

事实上,赵书是秀润之美的典型,与颜真卿的气格之美一样是无与伦比的艺术精品,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蒙古帝国从南宋统治者手中接过万里江山,在这个国破家亡、烽烟四起的时代,赵孟頫以一界文人的微薄之力将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峰,即便如此,仍不能挽回他的全部声名。他的历史贡献被有意忽视,他的艺术成就被打了折扣,他本人也成为书法史上因人废书的典例。

“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它承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价值导向,是民族文化品位的代表。它太过美丽,以至于历来有人反对以非艺术因素对它进行评断;它又太过特殊,以至于我们不能把它当做简单的艺术门类进行纯艺术的讨论,因为书法本身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要义——“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

历史上如蔡京、秦桧之流的善书者不在少数,他们的作品只能湮灭在不绝于耳的骂声中,不见天日。而只有心胸坦荡、正气浩荡如颜真卿那样的人,才能将人性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垂范后世。

颜真卿《祭侄文稿》吸收了儒家思想中最精华的养分,将民族精义具象于翰墨之端,其美学内涵也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中走向圆满。

[1]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松年.颐圆论画[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

[4]欧阳修.欧阳文忠集[M].中华书局,1980.

[5]屠友祥,校注.黄庭坚.山谷题跋[M].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6]杨雄.法言[M].韩敬,译注.中华书局,2012.

[7]张彦远.法书要录[M].古籍出版社,2013.

[8]赵孟頫.赵孟頫集[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9]欧阳中石.书法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祭侄赵孟頫颜真卿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祭侄文稿》后世传
走向神坛的祭侄文稿
赵孟頫《汉汲黯传》
解读颜真卿之《祭侄文稿》
劝学诗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颜真卿勤学苦练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