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双版纳傣语人称代词的文化内涵

2015-05-27余茵

语文学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僧侣人称西双版纳

○余茵

(百色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百色 533800)

一、引 言

人称代词是语言词汇系统中基本词汇的核心词,在日常交际中使用很频繁。虽然人称代词是词汇中的小类,数量也有限,但却十分常用,又是口语常用词,语言特色十分鲜明,而且人称代词属于稳固的基本词汇,容易保留前代语言的语音和底层意义。

对于西双版纳傣语人称代词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童玮和刀孝宗所写的《西双版纳傣语的人称代词概述》一文,以及罗美珍所写的《傣语称谓法》一文中关于人称代词的部分。除此之外很少有专门研究西双版纳傣语人称代词的文章或著作,有也只是简单的描写。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西双版纳傣语是傣语四大方言之一,其使用人数较多,是傣语中的一个重要方言。在西双版纳傣语中,其人称代词数量多且复杂。除了从第一、二、三人称的普通角度进行分类外,还可以从傣族在特有的封建制度影响下形成的等级关系和傣族人民之间亲疏关系这方面来分,可以分出崇敬称、尊称、通称、鄙称和亲密称。另外由于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则从佛教的角度又衍生出僧侣专用的人称代词体系。以及在各民族交往的潮流促进下,傣族与汉族的来往愈加密切,使得傣语受到汉语的影响从而发生语言变化。

本文在语义和语用方面将西双版纳傣族人称代词进行分类,分析其内涵的傣族本民族的封建等级制度文化、佛教文化以及与傣汉民族之间往来的历史文化。

二、从西双版纳傣语人称代词看傣族的历史封建等级制度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西双版纳傣语的人称代词具有一定的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前,傣族地区就已经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傣族人民长期生活在等级分明的社会中,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傣族人民无论在正式的交际还是在亲昵的交谈中,都选用不同的称谓词以表示彼此地位和辈分的高低,关系的亲疏和年龄的大小,这也使得傣语的人称代词相对于汉语等语言来说显得十分复杂。

从语义上就可以明显地将西双版纳傣语的人称代词中体现傣族等级制度和亲疏关系这方面文化的划分成一类。其中根据其与等级制度的对应和按情感亲疏可以分为崇敬称——自负称、尊称——谦称、通称、鄙称和亲密称这五个级别。

崇敬称是用于百姓和官员称呼最高领主召片领的;自负称是用于上对下的自称,如召片领、贵族以及官员对百姓,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长辈对晚辈的。

尊称是用于下对上的称呼,如农奴称呼贵族和官员,下级官员称呼上级官员,晚辈称呼长辈的;谦称则与尊称相反是用于下对上的自称。

通称是用于同等地位人的自称。有时上级或长辈为表示对下级或晚辈客气、亲近也使用通称。

鄙称是用于上对下的称呼,如召片领、贵族和官员对农奴;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长辈对晚辈;年长的对年小的。

亲密称是用于夫妻之间和同龄好友之间的称呼。

?

3.通x x ăă称uu 11 t s a他u n 16们 你 他,们他们,你 通h称a((u排包2t u咱除含1 们我式 式们 ,))我,我4.鄙称mɯŋ2 你 鄙 称xɔi3 我,鄙人măn2 他tu1 xɔi3我们亲疏关系5.亲xiŋ密2 s称u1 你xiŋ们2 你 亲ha密2 h称ău2h我a2 们我

从语义方面分析,西双版纳傣语人称代词的语素ʦău3、xa3、xɔi3、tun1、tan6的背后都带有傣族社会内涵。

ʦău3是封建时代达官贵人的统称,汉字译名为“召”,意思是“主,主人;官,头人”,是掌握大小权势的阶级。当时平民的土地都归最大的封建领主ʦău3phεn5din1(汉字译名为“召片领”,意思是“大地之主”)所有。ʦău3则代表着阶级中的最高层,在人称代词中,凡含有ʦău3这一语素的都归于表示尊敬的称呼。如:崇敬称中的tun1ʦău3(您),尊称中的to1ʦău3(您)、su1ʦău3(您,您们)、xău1ʦău3(他,他们)等词。

xa3原为“奴隶,奴仆”之意。后来傣族进入封建社会,封建领主通过农村公社分给的份地,而农奴则向封建领主交纳各种款费并服劳役,这一词就专指为“农奴”的地位低的人。谦称代词to1xa3(我)、phu3xa3(我,我们)、tu1xa3(我们)是奴仆对主人的自我谦称,表达了当时农奴对主人的尊重和恭敬。现在,关系平等的双方仍以这种带有尊重色彩的词来指称对方来以示尊重。

xɔi3是xa3的变音,也为“奴隶”的意思,但指的是最低等的奴隶。最初是指古代的战俘,地位最为低下。两个词虽都为“奴隶”之意,但读音的不同是为了区分出本族的奴隶和他族的奴隶。本族的奴隶多为在家中服侍的家奴,而他族的奴隶大多是从战争中俘获的,专门从事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所以,以xɔi3自称的人是以最低的地位的姿态来说话的,用来表示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的自我鄙称。与xa3相比,xɔi3是更为谦恭的自称。

tun1是一个量词,意思是“位,尊”,例如两尊佛,一尊菩萨。tun1放在ʦău3和tan6前面表示“至尊的,至高无上的(您或他)”,构成崇敬称代词“tun1ʦău3(您)”和“tun1tan6(他)”。这一类的崇敬称代词在过去只能用于尊称佛祖释迦牟尼和召片领这两者在佛界和傣族人界的地位最高者。后来当使用尊称都尚感到不足以表达尊敬的程度或是崇敬仰慕之意时也使用这类的崇敬称。例如:用于尊称崇敬的神,tun1tip8(神仙),tun1bun1(圣人);用于称呼尊敬的人,tun1ʦău3(阁下),tun1xu2kau4(导师),tun1tsu2si4(主席),等等。

tan6为第二、三人称同形的尊称类代词,既表示“他”,也表示“您”,这是由于tan6原为“施主”之意,若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除我之外的人都是施主,即“你”和“他”。从词源的角度分析,在与西双版纳傣语同一语支的壮语、布依语及德宏傣语都没有同源词,但在与傣语同属壮侗语族的泰语有着意义与用法相同的表示尊敬的“tha:n6”一词。tha:n6是“先生,阁下”的意思。由于泰国人的等级观念比较重,所以在称呼上也比较讲究。对有职务的人,以职务相称,一般情况下在职务前加上khun4(先生、女士),以表示礼貌。但对地位和身份高的人或长者,则在其职务前加上tha:n6以表示尊重,有时为了简单起见,只称tha:n6而省去职务。另外,tha:n6在泰语里还作第二人称代词“您”(雅语)和第三人称代词“他、她”(雅语)。通过两者的比较分析,发现了傣语tan6和泰语tha:n6之间第二、三人称同形的相同点,也突显了傣语和泰语两者受等级观念的影响而在使用人称代词时都有强烈的尊卑概念。两者或许在来源上有着不一般的关系,通过其在语用上的分析或许可以挖掘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则本文不做深入探讨。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词的意义反映一定的客观事物及其性质特征、相互关系等,是人们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对客观现象的概括的反映。

作为语言的一分子,词语的深层含义、历史含义都反映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傣语人称代词崇敬称、尊称、通称、鄙称、亲密称的等级分类可以透露出傣族社会的等级制度,傣族人民思想上深受等级礼教观念的影响,以及反映出傣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会根据地位辈分的高低,关系的亲疏和年龄大小来使用人称代词,如果使用错了,则被视为唐突无礼。

三、从西双版纳傣语的人称代词看傣族的佛教文化

在人类社会里,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广的精神文化。宗教是靠着对语言的崇拜和利用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任何一种宗教的传播和发展都离不开语言文字。

佛教在傣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也一样。在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也不例外,而且西双版纳与泰国清迈、缅甸景栋、老挝琅勃拉邦齐名,被称为南传佛教的四大中心之一。据西双版纳傣学会专家考证,南传佛教大约从公元5 世纪前后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成为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

小乘佛教提倡出家修行,西双版纳的傣族男子从儿童时代起都要到佛寺中当和尚,接受传统的佛寺教育,到成年后一般还俗为民,成家立业,少数人留在佛寺中继续修行,待晋升到一定僧阶后,就成为终身僧侣,不再还俗了。

在西双版纳,常根据一个人在佛寺中做和尚时所达到的僧阶,在其俗名前加一定的标志表示其宗教地位,这些宗教称号在傣族地区实际上代表着傣族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获得较高等级的信徒,被认为是有学识,有教养,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如果一个傣族男子没有到佛寺当过和尚,接受过佛寺教育,则被认为是很丢脸的事,当事人乃至全家都会被人看不起。

当佛教深入各阶层,全傣族人民都以此为心中的信仰时,人们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当然会吸收佛教的观念,借用佛教词语或创制佛教词语。俗话说,文字跟着宗教走,傣文的创制就是因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因受南传佛教的影响,傣语中也有大量的巴利语借词。所以,从傣语人称代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傣族地区的僧人和俗人在使用人称代词时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人称代词在佛教界的使用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僧侣之间的使用,另一种是在僧俗之间的使用,两者的区别如下:

(一)僧侣之间的人称代词使用

1.佛龄相同的和尚之间,自称用谦称xa3,称呼他人用尊称ʦău3。

2.佛龄较高或佛阶较高者称较低者用“该和尚的僧阶+法名”,如僧阶是tuɁ8(督),法名叫“ʦεn1taɁ8vuŋ2”的和尚,比他早出家的和尚就可称呼他tuɁ8ʦεn1taɁ8vuŋ2,自称是用谦称xa3。

3.佛龄较低者称较高者用“该和尚的僧阶+pi6(年长的,师兄)”,如:tuɁ8pi6(师兄),phaɁ8pi6(佛兄)自称时用鄙称xɔi3。

4.大和尚称刚出家的小和尚则用“phaɁ8(phaɁ8是一级和尚)+法名”。自称用自负称ku1或kau1,客气一些时,用通称hau2。

(二)僧俗之间的人称代词使用

1.僧侣对俗家自称时一律用通称hau2,称俗家时用“kε5(老者)+亲属称谓”,例如:kε5pɔ6(俗父)、kε5mε6(俗母)、kε5pi6(俗兄)、kε5nɔŋ4(俗弟)。对年龄相仿或较小的女性,认识的其名,不认识的称为kε5(老者)。

2.俗家对僧家则不适用人称代词,知道其僧阶职位的就用其僧阶职位。不知道时,对二十岁以上的和尚称sin1thim2(佛爷),二十岁以下的称phaɁ8(和尚)或sam1ma4nen2(法师),客气一些可以在前面加ʦău3,自称一般用鄙称xɔi3以表谦恭。

以上僧侣之间和僧俗之间人称代词使用的不同情况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已经深入傣族人民的心中,不仅僧人之间严格遵守僧人之间人称代词的使用原则,而且在普通的俗人之间也虔诚的使用僧俗之间规定使用的人称代词,这足以表现出傣族人民对佛的尊敬。

在僧侣之间,称呼对方不用第二人称代词直接称呼,而是按一定规则用称谓词,如上文提到的,佛龄较高或佛阶较高者称较低者用“该和尚的僧阶+法名”;佛龄较低者称较高者用“该和尚的僧阶+pi6(年长的,师兄)”;大和尚称刚出家的小和尚则用“phaɁ8(phaɁ8是一级和尚)+法名”。而自称时,则一般用谦称或鄙称,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或自己的高修养。但是大和尚对刚出家的小和尚自称时则用的是自负称,这是为了突显大和尚的辈分高,让小和尚尊重自己。

僧侣之间称呼对方时遵守使用“僧阶+法名”的规则,这一现象又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佛教传入到傣族地区,受到傣族强烈的等级意识的影响而出现的佛教内部的等级变化。例如:phaɁ8(帕)是一级和尚的僧阶,tuɁ8(督)是二级和尚的僧阶。称呼农奴出身的和尚只是简单地叫“僧阶十法名”,而称呼贵族出身的和尚则不同,若此和尚原是贵族中的vuŋ2(翁)级,则其和尚名是“僧价十法名+vuŋ2”,即在最后必加一个vuŋ2以示其贵族身份;如和尚原是贵族中的mɔn6(孟)级,其和尚名概称ʦău3saŋ1ma4liŋ2(召桑玛岭)。

虽然佛教宣扬的是“普度众生,人人平等”,但是在封建等级制森严的傣族社会里,宗教也打上了等级的烙印。佛寺的组织系统与封建统治机构的组织密切配合,僧侣内部也出现了严格的等级划分,共分七级,由低到高依次为phaɁ8(帕)、tuɁ8(督)、hu2ba1(祜 巴)、saɁ8mi1(萨 迷)、sa:ŋ1xaɁ5laɁ3ʦa2(桑卡拉扎)、soŋ1li1(松利)、phaɁ8ʦău2(帕召祜)。最高的僧侣只能由召片领的亲族充任,召片领本人被称作“至尊佛祖”,而农奴最高只能升到三级僧侣,领主的家奴则只能升到第一级的第二等。这明显地看出了封建等级制度对佛教影响之深。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任何一种民族的语言都充分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反之,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通过语言的研究,可以追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本文就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分析西双版纳傣语的人称代词,揭示傣族的等级制度文化和佛教文化。从而进一步探讨傣族本民族独特的社会制度、佛教文化对历代傣族人民的深远影响。

[1]刀承华,蔡荣男.傣族文化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罗美珍.傣语称谓法[J].民族语文,1998(11).

[4]童玮,刀孝宗.西双版纳傣语的人称代词概述[C]//少数民族语文论文集(第一集),中华书局,1958.

[5]王渝光,单春樱.汉傣语言文化论[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6]喻翠容,罗美珍.傣仂汉词典[M].民族出版社,2003.

[7]张公瑾.傣族文化研究[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8]张公谨,丁石庆.文化语言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张公瑾,王锋.傣族宗教与文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僧侣人称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拼图
夕阳下的僧侣与大佛
僧侣的祈祷
西夏僧侣社会活动管窥
YUNNAN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救救小象
人称代词专练
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