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古诗词的精彩
2015-05-25王兴
王兴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学古诗词,要根据它节奏感强、情感深厚、形象生动和意蕴丰富等特点,让学生打节奏、想象、表演、吟唱等,读出它的韵味、画面和情感等,使学生感受到诗词文化的美,并把它传承下去。
[关键词]古诗词 文化 实践 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66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古诗词这块底蕴深厚的文化瑰宝,更是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去解读、诠释、探究和品鉴。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诗词文化的美,并把它传承下去呢?下面,笔者以自己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为例,谈谈古诗词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拍打节奏,读出韵味
师:平时在影视中见过古人吟诗吗?
生:我见过,一个个摇晃着脑袋。(边说边比划,众人大笑)
师:酸秀才的样子十足,真有表演天赋。还有其他样子吗?
生:我看到的是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吟诗。
师:是呀,没有韵律,就不是诗歌,古诗词有很强的音乐感。下面,我们就模仿古人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一番。请同学们用手轻轻打着节奏读上阕,接着用脚踏着节奏读下阕,最后上下阕连起来手舞足蹈地读。(学生兴趣盎然地表演)
师:感觉怎么样?
生:太有意思了,我仿佛穿越了。(众人笑)
师:不同的诗词有不同的节奏。如果你能试试照平仄押韵来吟诵诗词,平声要读得舒缓,仄声要读得短促,那就更像古人。
本环节教学,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趣的朗读中,让学生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体现了课标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二、想象重现,读出画面
师:这首词用最精炼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丰富的世界。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生:我看到了一座矮矮的茅草屋,旁边有一条小溪和青青的绿草。
……
师:不知不觉,这样一幅村居图就在我们眼前展现。(课件出示)画中有景,画中有情,来,用朗读把它表达出来。
由于学生受阅读能力、知识面、人生体验的限制,对古诗画面的理解往往是笼统的、模糊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画面的局部,如茅檐、溪上、青草,三个儿子动作、神态,再想象整体的画面,具有层次性、递进性,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表演感悟,读出心情
师:“相媚好”是夸谁好呢?对谁好呢?翁媪之间到底在说着什么悄悄话呢?请同桌之间分角色进行对话。
生1:老伴呀,你的眼神怎么老往三儿身上看呢?
生2:老头子,你不觉得小儿子最可爱吗?(学生的表演老气横秋,一声“老伴”“老头”,令大家捧腹大笑)
师:这一组的想象围绕诗词的意思展开,合情合理,舔犊情深,掌声鼓励。还有吗?
生1:嗯,你看,孩子们大了,我们都老了。
生2:是呀,时间都去哪儿啦了?
师:原来这首歌是这样来的。但这想象确实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要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就必须让学生沉入文本中。这里,学生带着生活经验,带着自己的理解走入人物的内心,情感得到升华。在本教学环节中,笔者紧紧抓住“相媚好”一词,让学生与文字亲密接触,把文字中隐藏的情感显现出来,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顿悟。
四、一曲高歌,读出心志
师:通过背景资料的学习,再结合本课,你明白诗人一生的志向是什么?
生1:诗人的志向是收复失地。
生2:诗人的志向是让人们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师:诗人一生金戈铁马,他比谁都渴望人们可以安居乐业。我们一起看画面,一起聆听这首古曲。能把词配上去唱唱吗?(在古曲配乐中,师生一起轻声吟唱)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毛诗序》上说的。诗词通过所写的景、物、事,表达作者的人生态度、美好的理想和生活的哲理。本环节,教师通过作者的身世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指引学生领会诗人真实的情感;同时,通过吟唱的方式去表达诗人的心志,把读诗和品诗、读诗和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真正读出诗词的精彩来。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