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让学习活动更精彩
2015-05-25童义清
童义清
“有一种胜利,叫撤退!”让学,是教师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大程度地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教学行为。教学中,教师适时的“隐身”,把课堂上的位置、时间、场所、机会等尽可能地让给学生。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执教“三角形特性”这节课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让学艺术的魅力,笔者在听课之余,深深地被黄老师智慧的让学策略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所折服。
【片段一】 明确规则——“你会做小老师吗?”
师:深圳的黄老师要跟大家上一节数学课,咱们是四几班?
生:四(5)班!
师:好的,尽管我们才刚刚见面,但黄老师的问题呀,昨天就已经让你们看见了。既然同学们课前已经研究了,今天我可能会比较多地请同学们到讲台前面来,跟大家交流。你们觉得行吗?
生:行!
师:最近黄老师在研究:有没有可能让我们班的同学做小老师呢?其实,是有可能的。我们今天就来试试看,好不好?
(课件出示“课堂‘小老师常说的四句话”:1.请大家听我说——;2.我要特别强调的是——;3.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4.感谢大家听我的分享!)
师:一个人到讲台前来做小老师,来跟别人讲内容的时候,一般要讲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请大家听我说——”你这么一“请”啊,大家的注意力就都集中到你这里来了!懂不懂?你讲的目的是让大家听嘛!同意吧?然后你就把你的观点讲出来了。讲完以后,你要说第二句话:“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嗯,“强调”!等你强调完以后,你就可以问同学:“我讲完了,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让同学们有问题问你。没问题了,“感谢大家听我的分享!”
【赏析】放手不等于甩手,自由不等于自流。课始,黄老师把互动聚焦在指明方向和明确规则上,这既是对学生前置性学习的回应和尊重,也是对学习活动的精心铺垫和指导。“小老师常说的4句话”是有效实施让学行为的规则保障,是给学生提供的“脚手架”。
磨刀不误砍柴工,为了保证学生的本色学习活动,黄老师针对学生年龄小、不熟悉自己的上课方式、人多心理紧张等情况,说话的时候语气舒缓,通俗易懂,延缓了思维的节奏,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极大地缓和了教学现场的紧张气氛,成就了一段“精彩的废话”。
【片段二】 成果展示——“你猜她可能会讲什么?”
师:昨天给大家的问题里边,有一个这样的问题(教师呈现问题并解读)。我现在请同座位同学两个一组先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问一个学生):我猜想你一定准备好了?
生:准备好了。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马上要开始介绍,你们猜一猜,她可能会讲什么?
生:我觉得她会说,“请大家听我讲——”
师:哦,这句话她肯定会讲的。如果讲到具体的内容时,你猜她可能会讲到什么内容?
生: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度数。
师:还有吗?
生:还有几个角和几条边。
师:还有可能会讲到——
生:顶点。
师:顶点!好,除了会讲到这些内容,你猜她还有可能会讲到什么内容?
【赏析】让学要惠及全体,就需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为了让先学成果的交流更有实效,黄老师细致地解读了“先学工作纸”的题目要求,然后组织学生同桌交流。这样不仅照顾到了所有学生的先学成果价值,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汇报能力。
让学更是细节的艺术。黄老师在组织学生展示成果时,就彰显了他对细节调控的艺术:请同学上台汇报,却又不忙着让其汇报,而是先组织学生“猜猜她可能会讲什么?”,这样处理改变了传统课堂上“一人作汇报,全班当听众”的尴尬局面。学生猜的过程实际就是大家共同展示的过程。教学中,学生猜想时多次偏离了教师预设的教学轨道,黄老师都极尽所能地进行了巧妙鼓励和艺术引导。这种点石成金的教学功力,让我们见证了黄老师灵动的让学掌控艺术。
【片段三】 外拉内引——“有没有必要还写3个顶点呢?”
师:刚刚这个同学在给我们说的过程当中,既说到了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还说到了有3个顶点,还说到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对吗?
生(齐):对!
师:3条边对不对?3个角对不对?3个顶点对不对?
生:对。
师:其实,有一个角就有一个顶点,那有3个角,不就表示有3个顶点了吗?有没有必要还写3个顶点呢?
生:没有。
师:到底有没有必要?
生:没有!
师:(再一次试探学生)没有,那我们就把它(3个顶点)擦了,好不好?
(生有的说擦,有的说不擦。)
师:为什么又不擦呢?
(学生不知如何是好。)
师:三角形的3个顶点有没有用?在我们认识三角形的时候,要不要强调它有3个顶点?
生:要。
师:在我们课本里,有一个概念好像就跟顶点有关,我看谁先找到?
……
师:刚刚这段时间的学习啊,我们是怎么学的?整理了哪些数学知识?
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赏析】学生课前已经学过的知识,教师课堂上还要不要教?如何教?这是让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黄老师的让学策略是:“站在路边鼓掌,并适时伸手相助”。当学生在汇报中没有涉及“高”“底”“围成”“相邻两条线段相连”等知识点时,他就“隐身”让学生发问;当学生问不到关键处时,教师便“乔装”成学生,适时介入。教师极尽所能地把学生推到前台,让每一位学生的前认知都能得到充分展示。黄老师引导学生做了两个回顾:一是回顾刚才是怎么整理的?二是回顾整理了哪些数学知识?及时的反思犹如一场及时雨,让知识的果实在每个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巩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强化了自学能力,丰盈了数学活动经验。
【片段四】 别样聚焦——“‘三角形这个名称起得好不好?”
师:大家觉得“三角形”这个名称起得好不好?你觉得是因为“三”好,还是因为“角”好,还是因为“三角”好?还是因为“形”好?
生:我觉得是“三角”好,因为三角形有三个角。
师:那为什么课本上的定义说“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呢?它为什么不说“是由三个角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呢?我建议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由3个角围成的图形”(如右图),引导学生反思三角形定义的合理性。学生很快明白了“围成”“线段”等关键词的必要性。
同样的3根小棒,可以围成4种不同的形状(如下图)。
教师出示三角形的木框,让学生实际拉一拉,感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把三角形框架改装成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再拉一拉。
师:能不能有办法让这个四边形框也拉不动?
生:把这个四边形改装成2个三角形。
师:为什么这么一变,这个四边形框就拉不动了呢?
……
【赏析】提问是让学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深化认知的动力。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向来都是一个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学生的认知难点。黄老师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抓住了知识链中的节点,在看似无问题处发掘问题,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大家觉得‘三角形这个名称起得好不好?”,拓展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激发了他们表达与交流的浓厚兴趣。借助这个创造性的问题,学生立足前置学习、课中探索,通过多种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个认知重点和难点,很快就解决了。这些精彩的提问,让先学与后学无缝对接,实现了完美结合。
【片段五】 强化体验——“把你认为重要的知识圈出来!”
师:我们今天到底收获了什么呀?
(学生畅谈收获。)
师:我们看看黑板上,黄老师写了很多字,也画了图,但全部都是白颜色的。你觉得有没有必要用这支红颜色的粉笔把这当中重要的知识圈出来呢?如果要圈,你会怎么圈?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几名学生轮流上去圈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
师:课上到这里基本上差不多了,是否所有的知识都懂了?
生:懂了。
师:如果昨晚不让同学们回去先学习,会怎么样?让大家先学的好处有哪些?
……
【赏析】在允许和接纳多元学习成果的同时,也需要多元的评价方式。结课环节,黄老师没有简单地问:“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而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增设了“到黑板上,用红色粉笔圈出你认为重要的知识”这个游戏环节。学生在讨论和圈的过程中,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学生的整理意识和反思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课尾,教师组织学生畅谈“课前先学有什么好处?”,实际是让学生自己评价学习方式的好坏,学生在总结过程中,可以深刻感受到这种学习方式的价值,为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
责任编辑: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