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化·线性·精致化

2015-05-25张一山

江西教育B 2015年4期
关键词:箜篌知识点微课

近年来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的兴起,使得网络数字化阅读越来越倾向于短小精炼、片段化,于是一个词语——“微课”出现在我们眼前。“微课”是“微课程”的一种形式,全称“微型视频课程”,是“在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核心知识点讲授、实验操作、疑难问题解答等环节展开的教与学的过程和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这样看来,语文“微课”则是语文微型资源呈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汇集了图、文、声、像等媒体呈现的优势,同时具有微型学习资源知识分点化、问题模块化的特点,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独立知识点、问题点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中小学语文在设计 “微课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知识学习强调“点化”处理

传统课堂的“大课”,一节课有40分钟的长度。在40分钟内师生完成某些共同的教学目标。“微课”则不同,它更多的是“点化”处理教学目标,“点化”处理教材内容。基于“微课程”的学习也不同于传统“大课”。在中小学,“微课”是学生自主选择,按需要选择课程的。基于此,在设计“微课”时就要从“点化”出发,重视微型内容“不限定信息呈现形式,可以是一小段文本、一个图片或图像、一小段音频或视频片段或者就是一个链接”,做到每一组块的微视频都能够独立承担单一、完整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点能够、但不必需与其相邻近的知识点松散组合,使得课程既能满足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某个知识点、问题点,又可用于知识点、问题点的自我查缺补漏。因此“微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

设计“微课”时,首先要遵守知识的“点化”处理原则。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中“资源有限论”的观点,学生的认知资源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次处理的信息量过大会造成认知负载,从而影响知识的意义建构。欧洲大脑研究工作室格哈德·罗斯等人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也证明,越是微小学习单位和频繁的重复,越有利于大脑的学习。这就要求在设计“微课”时首先遵守知识“点化”处理原则,认真合理地设计“微目标”“点目标”。在设计“微目标”“点目标”时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进行“点化”处理——尽量将课程分割成微小的知识点,或者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单一而且有实际意义的“点”,以便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自由学习的需要。如《范进中举》一课,一个教师设计了5类“微课”40多个“点”,形成了如下“微课”群。

1.文字类。文字视频:“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举前的范进”“范进中举回答了哪些问题”“周进”“周学道眼中的‘真才”“明清科举制度”“读书科举名句”……

2.文字图片类。动漫图片:课文朗读视频;图片文字视频:“吴敬梓”“古代科举历程图解”……

3.表演类。优酷视频:“范进中举”剪辑;表演视频:“胡屠户与猪大肠”“范母与范妻”……

4.教学讲座类。讲座视频:“《范进中举》结构”“《范进中举》写作技巧”“范进考了多次”“噫!好了!我中了”;教学视频:“从《范进中举》中读到了什么”“《范进中举》题解”……

5.训练类:略

在基于微课开展自主学习时,学习资源以“微课群”的方式呈现,学生会按照需要去点击阅读。这种点击式学习如果知识成片地呈现,学生容易感到倦怠。因此,“点式”处理是微课制作时的首选。“点式”阅读方便,对于不理解或者弄得不清的,学生可能会反复阅读,从而实现课堂学习不断“翻转”。有的教师担心“点”太多,学习过程容易“破碎”。事实上也许个别学生不会点击某些“微课”,但在设计时仍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点式”处理是让大部分学生通过系列化的小模块学习实现宏大知识意义的建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微目标”时最大限度地遵守“点化”设计的原则,尽可能多地想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需要的“点”,积极建构独特的“微课”群,形成精致的“天女散花”式布局。如果“微目标”“点目标”的知识粒度比较小,知识点比较单一集中,那么在制作“微课”时就能够实现视频的小篇幅呈现、短时间阅读的目标,也使学生单次学习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二、结构设计强调线性排列

一个好的“微课”源自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微课”虽然容量较小,但在制作之前,在编写方案时还应该遵守“微课”结构设计上线性排列的原则,教师要依据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按照线性排列“微课”内部结构,再通过手写板、电子白板、黑板、白纸、PPT、Pad、录屏工具软件、手机、DV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制作,转化为一个学习结构合理的视频微课程。因此,在对具体知识处理时,线性化结构设计脚本,合理进行知识点的排列非常重要。笔者在编写“唐诗宋词鉴赏”系列“微课”时,从诗词题材角度先进行分类,然后按照以题材为学习单位编写,在编写过程中主要遵守线性排列的结构原则。如在设计送别诗之“情感多样”“微课”时,笔者将“送别诗”的“微课”结构设计成“送别诗定义——情感多样归类——诗歌例证分析”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就是线性排列。因为“送别诗”的情感并非只有“依依惜别”这一种情感,所以将“情感多样归类”作为知识点上的学习重点。在设计“微课”时将“情感多样”归类为“惜别伤感、宽慰勉励、乐观向上、彼此珍重、别后担忧与思念、思念家乡、孤独寂寞、年华老去、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等。而在设计“诗歌例证分析”时没有选择学生学过的《送元二使安西》或者《别董大》,因为这些送别诗情感相对单一,而高中学生学习诗歌,内容相对要复杂得多。根据高中学生阅读诗歌的学情基础和诗歌学习认知科学规律,选择的是刘长卿《和州送人归复郢》:“因家汉水曲,相送掩柴扉。故郢生秋草,寒江澹落晖。绿林行客少,赤壁住人稀。独过浔阳去,潮归人不归。”这首送别诗情感比较丰富,有送别时的留恋与不舍,还有送别后的凄凉与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年华老去的悲凉等。在设计讲解方案时主要用3分钟时间结合诗歌讲授其中蕴藏的各种情感。在“微课”设计的最终阶段——制作5分钟“送别诗”的“微课”视频,完全是按照“微课”设计方案中的线性排列进行。因为“微课”设计的线性排列结构,应该被理解为学生学习“送别诗”的阅读结构。如果设计“送别诗”“微课”时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构,即便制作出送别诗情感多样的“微课”,对学生的学习意义也不是很大,他们也不会反复“翻转”阅读了。

在设计“微课”时,传统教案讲究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的主张,“微课”设计除了遵守这些外,还要突出遵守结构化设计的原则。笔者强调“微课”的线性排列结构,这是由学生学习心理结构决定的。一个单独的知识点的“微课”设计,要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出发,组织与编排符合他们的学习认知结构。这样,在开展“微课”学习时学生容易学得“微课”讲授的知识点,才能通过“微课”来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微课”结构设计上的线性排列是尊重学生认知学习规则的需要。

三、材料呈现强调精致化

“微课”之“微”,强调的是精致、精确。也就是说,作为辅助性学习资源,“微课”非常强调资源的精致化选择,做到微言大义、短时高效,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微课”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阐释某一知识点,其自身是不追求内容系统化覆盖的,而是依据“微目标”的要求走向设计上的精致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时选择短小精悍且相对完整的知识点材料进行制作,使得每一个微视频都能够独立承担单一、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以方便学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学完。但是,由于语文学科内容庞杂,基于一篇课文的阅读(如《鸿门宴》),可以学习的内容非常多,“微课”在内容确定上更应做到内容精致,主题鲜明。

在知识被“点化”处理后,设计“微课”内容时,资源的精致化选择显得非常重要。在上述送别诗对情感多样设计时,笔者只选择了特别浓重、精致的几种情感,在例诗的选择上也作了精心斟酌。由于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普遍较短,因此“微课”视频的设计时长一般在5~8 分钟,不超过10 分钟。这就要求“微课”界面设计简单精致,呈现的例子非常典型、精致。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不觉得单调、冗长。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设计送别诗“微课”时笔者将送别诗按照鉴赏角度设计为12个视频,即“送别起源”“主要诗人”“代表诗歌”“常见意象”“情感多样”“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修辞运用”“主旨情感”“典型韵律”“结构方式”“典型题型”等,在此基础上又围绕重点篇目设计了36首送别诗的鉴赏视频和名家评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微课”更加精致,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除了单个“微课”自身内容确定的精致,资源的精致化选择还指在编写“微课”时不拖泥带水。如果将送别诗的常见意象、表现手法、主旨情感、结构方式等组织在一个设计中,这样的设计就违反了精致化选择的原则。即使是将“结构方式”放入上述任何一个视频中,也会显得非常“臃肿”。因为送别诗的常见结构一般是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写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则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有的末句还有说理警示等。如果将这些内容全包括,再加上例诗融入,那么“微课”的长度将要超过20分钟。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注意力保持规律来看,这样的“微课”就不可取了——不精致,也不美丽。“微课”主要由微视频组成,体积较小,非常适合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观看使用,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同时由于“微课”以单一知识点为单位的视频切片,可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并且能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支持服务。因此,设计“微课”学习资源要重视学习内容的精致定位。在“微课”资源设计时从精致化选择原则出发,对相关模块内容的学习进行精致化处理,做到精心选择、精确排序和精致加工,以减少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微时代”的到来将促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方面的进一步变革。“微课”的设计需要从传统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汲取营养,但更要注意知识的“点化”处理、内容的线性排列和精致化的加工选择,这样开发出的“微课”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张一山《李凭箜篌引》微课设计角度及设计意图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鬼李贺的名作,诗共14句:“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笔者从以下几个层面设计《李凭箜篌引》的“微课群”。

【设计角度】

一、箜篌氛围类“微课”

箜篌是一种拨弦乐器,音域宽广,音色清澈,大器柔美,学生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鉴于此,笔者设计了“箜篌文化及传承”为主题的两个“微课”模块:“认识箜篌”和“感受箜篌”。

1.“认识箜篌”模块:由四个“微课”构成:(1)5分钟视频“李凭弹的是什么箜篌”——介绍古代箜篌的制作、类型;(2)3分钟视频“箜篌研制”——介绍当代苏州研制的小箜篌、沈阳音乐学院研制的雁柱箜篌和转调箜篌、箜篌制作大师韩其华创造的双排弦箜篌;(3)5分钟视频“箜篌大师崔君芝”——介绍崔君芝的箜篌表演和技巧;(4)6分钟剪辑视频“鲁璐:‘当代李凭”——介绍箜篌传人鲁璐及她现场弹奏的箜篌《川流不息》《织梦行云》等。

2.“感受箜篌”模块:取自古代箜篌曲、现代箜篌曲4首MP3,每首4~8分钟,做成单曲“微课”,如《高山流水》《湘妃竹》《渔舟唱晚》等;取自电视剧《孔雀东南飞》,将刘兰芝箜篌演奏的片段做成4个视频“微课”;取自戏曲联欢晚会上古琴与箜篌的对话——《孔雀泪》视频7分钟、毛文利演奏的箜篌《湘妃竹》等做成微课;取自现代箜篌演奏大师崔君芝的光碟,剪辑编制崔君芝的箜篌单曲“微课”视频,如《箜篌引》《唐宫夜曲》《阳关三叠》《梅花三弄》等。

二、诵读理解类“微课”

1.作者与题解类“微课”。(1)作者简介类“微课”:文字视频“诗鬼李贺”;(2)梨园弟子李凭的“微课”:“李凭·大师”配乐文字视频;(3)故事情节“微课”:视频“悲情‘箜篌引故事”。

2.诵读类“微课”。(1)央视版高峰的《李凭箜篌引》朗诵;(2)虹云的《李凭箜篌引》朗诵;(3)雅坤的《李凭箜篌引》朗诵;(4)教师的方言配乐诵读;(5)学生的小组配乐诵读。

3.诗句理解类“微课”。《李凭箜篌引》对中学生来说,句句理解起来都比较难。根据孙绍振与魏家骏教授的解读,设计四个理解类“微课”,分别是“孙绍振讲授1”“孙绍振讲授2”和“魏家骏讲授1”“魏家骏讲授2”。在设计时,孙绍振的讲授偏重于“字词”,魏家骏的讲授偏重于“句意与结构”。

4.古代摹写声音类视频“微课”。(1)韩愈《听颖师弹琴》“微课”;(2)白居易《琵琶行》“微课”;(3)《明湖居听书》“微课”。

三、多元拓展类“微课”

1.同题材诗歌“微课”。(1)顾况《李供奉弹箜篌歌》“微课”;(2)张祜《楚州韦中丞箜篌》“微课”;(3)卢仝《楼上女儿曲》“微课”;(4)范曾《赠箜篌妙手崔君芝》“微课”。

2.作文“微课”。(1)箜篌诗,杨巨源之于李贺比较;(2)听箜篌《湘妃泪》——闭目·思想。

【设计意图】

“微课”在内容上讲究点化处理和精细化呈现。每个“微课”只解决学习需要上的一个“点”,所以,长度都很短小,一般都是5~10分钟。围绕《李凭箜篌引》的学习,笔者设计了《李凭箜篌引》三个层次、40多个5~10分钟的视频“微课”,这样就形成了阅读《李凭箜篌引》的“微课群”。放在校园网的“云空间”,供学生在课前、课中利用iPad自主预习,深度阅读。

设计“箜篌文化及传承”类“微课”模块,主要是为了在教学伊始让学生点击,以感受箜篌文化气息,感受箜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般的美妙与神奇,建构阅读《李凭箜篌引》的特定的箜篌音乐氛围,为诵读作氛围铺垫。在学习《李凭箜篌引》时,“微课”现场的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对每一个字眼的理解,对每一个句子的考量和每一种艺术的品味。所以,建构知识性和感受性箜篌文化“微课”,不仅仅能满足学生的新奇感,还能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

《李凭箜篌引》“微课群”的学习重点是聚焦文本细读,所以,笔者将更多的“微课”聚焦在诗文语句的理解与感受上。从作者介绍到故事、题解,从诵读、讲解到古代声音摹写,从同类诗比较阅读到作文跟进等,均制作了相应的视频。而设计古代摹写声音类视频“微课”目的,是以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明湖居听书》等描写声音的片段来对比《李凭箜篌引》的声音摹写特征。这是课文学习的拓展类微课,是深度学习。当然,在《李凭箜篌引》的“微课群”中,落实理解与感受的“微课”相对要多一些。在实际中学生点击最多的就是理解类“微课”。针对《李凭箜篌引》自主学习,笔者开发了54个“微课”,一课时学生可能“看”不完,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比如诵读理解类“微课”,可让学生提前通过“无线课堂”自主点播学习。这样,课堂教学环节只规定哪些必须学习,就可以解决“微课”“拥挤”的状况了。

当下,许多教师开发出的零星“微课”多为“大课堂”阅读教学作辅助服务。而上述《李凭箜篌引》“微课群”是完全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的,便于他们在课内课外均可以借助“无线课堂”,用手中的iPad自主学习。

猜你喜欢

箜篌知识点微课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箜篌城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G20 的知识点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竖琴与箜篌之关系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