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走向优雅
2015-05-25黄金声
优秀的教师会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教学技能,而当技能“进化”到技艺时,教师及课堂就从优秀走向了优雅。为此,许多教师在不断地探索着。笔者也尝试以“321实效课堂”为载体,试图立足于传统而后冲破其思维的禁锢,让课堂教学紧贴本位,以求得实效,从优秀走向高雅。
一、“321实效课堂”的基本理念
“321实效课堂”以“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为主线,构建课堂新秩序,强调课堂要从思维出发,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1.理念“321”。三类优先:教育优先于教学,学优先于教,过程优先于结果。两个目标:做出色的自己,做重要的他人。一种体验:点燃他人,照亮自己,成就自己。
2.学法“321”。三自:自读,自探,自省。二议:议亮点,议盲点。一点拨:教师点拨。
3.教法“321”。三讲:想一想能懂的,慎讲;跳一跳能懂的,精讲;议一议不懂的,深讲。两种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一回头:反思。
4.学生“321”。三类问与不问:想一想能懂的,不问;跳一跳能懂的,慎问;议一议不懂的,必问。两种“1+1”组合:一帮一组合,交朋友;一追一组合,找对手。一种信念:永不放弃。
5.教师“321”。三种视角: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学看教学;跳出学科看学科。两种能力:娴熟的驾驭课堂能力,良好的处理偶发事件能力。一种境界:向学生学习。
6.试卷讲评“321”。三处讲起:从多数人的错误讲起,从刻骨铭心的错误讲起,从不可容忍的错误讲起。两次等待:让学生再做错题,先做后议。一个错题本: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
网络上有一个名为“35太难了”的教学视频,内容是一位小朋友在父母的逼问下背“1×5~6×5”的乘法口诀,起初总把3×5背成35,后来连其他当初能背出的口诀也背错了,这位小朋友哭诉“35太难了”的声音令人揪心。我们不禁要问:“35”真有这么难吗?是谁使“35”变得这么难的?“35太难了”折射出怎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现状呢?
其实,真正的教学不是背诵3×5,而是3×5为什么是15,又为什么不是35?回顾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真是汗颜——我干过像“35太难了”这样的事有太多回了,真的需要改变课堂教学了。其实,课改不是很高深的东西。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面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面对相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就是课改。从这个层面上看,每位教师都是课改的践行者。通俗地说,课改就是改课。改课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基于对传统继承后的不断修正、完善与发展,是为实现既定课程目标而做出思维方法的选择。
二、“321实效课堂”应把握的三个常规
当今教师承载的使命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应该有“教育优先于教学”的职业理念,让自己的职业行为由学科教学进入学科教育。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是情感的渗入,是理念的跨越。教而不育,仅及皮毛,师生难以交心,“亲其师信其道”便要大打折扣。更有甚者,教师缺乏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凸显“情感漠视”,从而导致了教与学的双向缺失。因而要做到“321实效课堂”应把握的三个常规。
1.变管为理。教师是教学管理者,“管”是绕不开的一份责任。“管”的最高境界是“理”。
(1)理解学生的“负重”。做学生不容易,做个好学生更非易事。笔者经常回忆起自己做学生时的“坎坷”经历,并以此给学生借鉴和参考。
(2)理顺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之精细化。教师应该知道自己和学生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情况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比如错题本格式,笔者就推广黎瑾同学的做法:一是错题分析,包括错误答案及误区回顾等;二是共同分享,包括正确思路及有效拓展等。我们把它称为“黎瑾模式”。
(3)理性对待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师要本着“包容个性、尊重差异、相对成长”的原则,争做学生的“贴心人”。必须依靠学生,不断细化并完善每一个教学环节,关爱学生,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变督为导。督为督促、督查,有催促、问责之意,教师用之无可非议。但若用得单一、频繁、不当,往往收效甚微,直至无效。
(1)指导。要转变思路,变学后督导为学前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学习方案,明确学习策略,避免一些学习障碍。
(2)疏导。“321实效课堂”实施初始阶段,由于学生固有的行为习惯需要改变,新的学习习惯还未形成,不少学生还不适应。此时,教师应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尽己之力,做学生学习的向导,找出不足,不断反思,化解学生疑难。
(3)诱导。教师要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与学生一起设置阶段性学习目标,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通过情景诱导、问题诱导、方法诱导、目标诱导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课堂展示交流环节,鼓励学生“不拘小节”:站着、坐着、吼着等均可为之,为的是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感,在思维的激烈碰撞中达成一致。
3.变惩为治。惩有惩罚、惩戒、惩处之意。有人认为,惩是为了治,严惩更是为了好治,更有甚者把惩当成治。当教育已经进入惩的阶段时,就意味着以前的管理失效;而当惩而无效时,教育者则无路可退,可基本认定为管理失败。笔者认为治才是纠错、改正乃至改进之道。在笔者参与制定的课堂评价方案中,只有加分项,没有扣分项,就是充分运用教育等待,实施以治为本的教育策略。
(1)自治。自治需要通过自省来纠正偏离目标的行为,我要求学生每天问自己几个问题——今天,学习互动得好吗?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明天,怎样去做得更好?
(2)互治。在课堂互动时,由学科小组长召集其成员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梳理、分析、讨论,直至解决。另外,笔者要求每位学生处一位最交心的朋友,找一位理想的对手,让朋友成为学习、生活的好伙伴,让对手成为学习、生活的好标杆。
(3)救治。针对某个学生存在的学习障碍,安排本组成绩好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同时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给予其适当的帮助。
三、“321实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321实效课堂”是以“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为主线构建课堂新秩序,强调课堂要从思维出发。下面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做具体介绍。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基本要求是:在上新课前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独立完成课本习题及课前案,对不懂的地方做出标注;在课堂开始时独立完成课中案、课前案的基本内容。例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让学生回顾下列知识:
(1)直线AB与⊙O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图甲 ,图乙 ,图丙 。
②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是,请分别在图中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并指出对称轴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设⊙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AB的距离为d,则d与r的大小关系分别是:
图甲 ,图乙 ,图丙 。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如图,同一平面内两个不等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以下5种,请分别写出其名称。
②图1~图5都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是,请分别在图中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自主学习是贯穿所有人一生的学习方式,也是人赖以生存、安身立命的基础。自主学习源于模仿,而后不断超越。就像运动员在正式比赛前要做热身准备一样,自主学习就是教师讲解前的热身,是学习的起始。自学能够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而学习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自学能力不强。
依据其年龄所应有的正常心智水平,中学生已经具备这样的自学能力。自主学习对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很重要。正如要想听懂交响乐,就必须了解作者的思想及乐曲所描述主题的时代背景,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去理解交响乐,这样才能感受到它的意境、形象、情感,引起联想,受到感染。
2.互助探究。互助探究不仅在课堂,如有必要,在课前、课后均可进行。
课前:完成对课本疑难点的互动探究。具体为核对课本习题的答案,解答组内成员对课本问题的疑难问题。若有困难,可寻求教师或学习小组其他成员的帮助。
课中:一是核对课前案和课中案中问题的解答,讨论课中案中的疑难问题,若仍有困难,可在课中当场提出;二是共同分享各自的学习亮点。
课后:一是完成对教师批改后的课后案及测试卷中存在的问题的互动探究;二是对其他可能的问题互动探究。
在课中案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课前案”图1~图5,设圆心距为d,⊙O的半径为R,⊙O'的半径为r,问:d与R和r分别具有怎样的数量(大小)关系?(用等式或不等式分别表示出来)反之,能否用d与R和r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此问题与“课前案”遥相呼应,通过互助探究,给完成“课前案”有困难的学生一个再认知的时间和机会,同时暗示“互逆现象”在数学命题间的广泛存在,并学会用线段图法探究此类问题。
互助探究就是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只有互动,才能互助。为此,我们要改变传统课堂中的两个唯一:讲台是课堂的唯一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唯一中心。
3.展示交流。展示交流就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助探究的成果公开化。在课中案中有这样一个拓展问题设计:
准备一张圆形纸片,将圆的一部分向内折叠,得折痕AB(AB即为圆的一条弦),连接OA,OB,得△OAB,如图6~图9。
1.△OAB是何种特殊三角形?
2.如图10∽图11,随着折痕AB不断变长,∠AOB的度数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已知⊙O的半径为R,设∠AOB=α。
①当AB在什么范围时,α为锐角?②当AB在什么范围时,α为钝角?③如图11,当AB为何值时,α=60°?④如图12,当AB为何值时,α=90°?⑤如图13,当弧AB经过点O时,α值是多少?∠MAN的度数是多少?⑥猜想:弧AB的长与α之间存在怎样的函数关系?
教师通过折圆的问题情境,将圆的一部分向内折叠,使研究对象从一个圆转化为两个圆(等圆),问题自然、清新、优雅,为学生展现探究问题的新角度,培养学生有效地认识问题本质的能力。通过展示交流,学生不仅再现了小学圆和弧的知识和初二函数的知识,又为下一节新课“弧长及扇形的面积”打下伏笔和基础,同时让学生感悟问题探究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实现从掌握解题技巧到知晓思想方法的跨越,向“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深刻化”这一目标靠拢。
4.教师点拨。课堂的另一主体应该是教师,所以教师之于学生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如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同一平面内两个不等的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这句话中有两个限制条件,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为什么要有这两个限制条件?通过提问式的点拨,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探寻“等圆”的特殊位置关系,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从优秀走向优雅,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追求,也是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追求。做一位有思想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一种态度,也许能让受众与自身的心灵泛起些许涟漪,而这正是我们教师的价值所在。
黄金声 “旋转中的特殊到一般”教学设计片段
从特殊到一般(包括从一般到特殊)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这一思想方法在数学的认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课例试图给出几何问题的一种探究思路,在深度解读问题背景中的一种基本数学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同时,强调课堂要从学生思维出发,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从而构建课堂教学新秩序。
【片段一】投石问路,激发动机
【问题1】将线段AB绕点A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AC,继续旋转得到线段AD,连接CD,BD,如图1。
(1)设∠BAC为α,若α=80°,则∠BDC的度数为__________;
(2)在第二次旋转过程中,若角α的度数变化,请探究∠BDC的大小是否改变。若不变,请求出∠BDC的度数;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生1: 在第(1)问中 ∠BDC=30°,
在第(2)问中,∠BDC不变。
∠BDC=∠ADC-∠ADB==30°。
师:这是一种基于问题本质的解法,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要不断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正如我们在做“3+3”时,不必总是从基本的“1+1”开始。同学们想一想,还有更好的解题思路吗?
生2:以A为圆心,AB为半径作圆,B,C,D在同一个圆上,这样∠BDC与∠BAC就是同弧上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所以∠BDC=∠BAC=30°。
师:若将旋转角一般化,即0°< α <360°,∠BDC的大小如何变化呢?
生3:若点D在优弧上,∠BDC=30°;若点D在劣弧上,∠BDC=150°。
师:真不错!
……
【设计意图】本教学设计片段通过教师有效点拨,实现两次思维转折:第一次是生2的解题思路即是思维生产(产生新思维);第二次是生3基于数学思想的分类讨论。通过两次思维转折,真正实现让课堂从思维出发。
【片段二】经典点拨,拓展延伸
师:如图2,△ABC为等边三角形,点M为BC的中点,若△ABD和△ACE是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把△ABD和△ACE绕点A任意旋转,DM和M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生:有垂直和相等的关系。
师:类似地,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师:一般地,我们还可以把图2中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改为一般的全等直角三角形(∠ABD=∠ACE),DM和ME关系又如何呢?
生:(小组讨论)DM和ME仍然相等,它们不垂直,但有
∠DME=∠DBA+∠ECA。
师:想想看,还可以怎样把问题背景一般化?
生:(小组讨论)若把一般的全等直角三角形改为如图3所示的相似直角三角形(∠ABD=∠ACE),DM和ME的关系是否会发生改变呢?
生:DM和ME仍然相等,且∠DME=∠DBA+∠ECA。
师:很棒!图形的背景条件改变了,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变了,问题的结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是变中之不变,不变中之变。
【设计意图】在这个片段的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地展现了 “321实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流程,即“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让展示交流使自主学习和互助探究的成果公开化,让教师点拨成为学生思维升级的助推器,从而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作者单位:江西省临川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