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设计引起师生思维深入碰撞的问题驱动阅读教学
2015-05-22孙东霞
孙东霞
【摘要】精彩的好课都是简洁的,干干净净的;很多课,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环节太多,太复杂,是活活被压死的,被撑死的。笔者有感于自己两次《陈情表》的教学,阐释了导学案中问题设计须由关注教师预设转到关注学生,删除琐碎的问题,给学生思维活动留白,让学生思维触角得到更好衍生,通过设计引起师生思维深入碰撞性的问题来驱动阅读教学,让课堂提问由多到精,以少胜多。
【关键词】 思维碰撞 好问题驱动 阅读教学 《陈情表》教学 删除琐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200-04
一、让引起师生思维深入碰撞性的好问题驱动阅读教学
好问题都是能引起师生思维深入碰撞的问题。某种意义上,教与学就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好问题对于教学来说具有双重意义:第一、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学有所获的过程,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标志;第二、问题本身是教学的线索,是牵引、驱动教学的重要力量。
(一)、三种基本问题
1、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是什么”主要作用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或解释。如,教师问学生:“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比较、概括、分析,不仅学到了知识,也训练了思维。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核心是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或探求因果关系。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有三个方面要重视,一是目标,二是条件,三是方法。怎么办的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增长了,这种增长不但体现在最终解决了问题,还体现在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所掌握的方法、所形成的思路,后者往往是更有价值的。
2、直问、反问和设问
直问——直接提问,问题与学习内容直接关联。如“作者引用这则材料的用意是什么?”这类问题指向明确,作为一节课或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的开始比较合适。反问——答案就在问题中。使用它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同时也能够表达强烈的感情,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设问——自问自答。教师可以将其变为“师問生答”。教师通过设问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此外,为师生互动创设了平台,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3、全局问题和局部问题
全局问题其本质指向“高层次学科素养”和“高品质思维能力”,同时也体现了通达关联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如果说全局问题指出了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局部问题则明确了达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
(二)、好问题的价值
有研究者对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比较,其中有一项是对提问的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在这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下表是具体数据。
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在提问和反馈策略上的差异比较
(表中数据为平均一节课该行为发生的次数)
变量 专家教师 新教师
过程性提问 5.91 1.29
结果性提问 17.42 6.25
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表扬 4.26 0.32
正确答案后教师提出新问题 2.93 0.25
把正确答案融入到讨论之中 3.25 0.60
正确答案——无反馈 0.38 0.60
错误答案——教师提出新问题 0.41 0.07
错误答案——过程性发聩 0.28 0.90
其他学生的回答作为反馈 1.00 0.28
(杨翠蓉,《小学数学专家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比较研究》,华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研究结果表明,与新教师比较,专家教师不但在教学中提问更密集,而且质量也更高,高质量的提问显然成为牵引教学的重要动力。
在教学中提出好问题,其价值有:1、成为师生互动和驱动教学的载体。教师通过提问,了解了学生学习状态,进而可以实时、动态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2、好问题使得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被打破,从而唤起学生寻求新的平衡的动力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求。3、激发学生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学习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被动的状态,另一种是主动获取,当教师提出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学生需要主动的回忆、联想、对比、类推、概括、推理,教师的提问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这样的学习状态对提高教学效率很重要。4、创设学习情境、澄清学习目的。所学的知识与解决的问题形成直接关联,这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
(三)、如何提出好问题。
1、始终铭记语文学科性质。基于语文学科性质确定教学方法,确定每节课上应该提什么问题。中国的语文教学,从“思想性”到“工具性”,再到现在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经历着自身变革的“阵痛”,不同时期的学科性质特点影响着不同时期的语文教科书与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笔者认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是语言性。语文的本质是语言的表达及其使用的意义。语文教学,是让学生体验、感受、理解、运用语言;因此所设问题要围绕语言性。2、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提问。教学方法着眼于怎么教,而教学内容着眼于教什么、学什么,这才是教学的根本。王荣生老师曾说,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黄厚江老师说过,教什么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备课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大概也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我们有些课,结构散漫,内容不集中,就是由于教师不知道自己这节课到底在教学什么,也有的大体知道,但却含混不清。3、针对教学目标直接提问。这样的问题往往是回顾、复习已学的知识,之后,教师提出一个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问学生怎么办?在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教师提出进一步解决的问题。4、将问题至于现象中。教师的任务是有选择的、高质量的向学生呈现各种现象,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本质上是个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让学生聚焦于要解决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5、将问题置于故事和典故之中。故事往往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典故是高度符号化的故事,将问题至于两者中,不仅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丰富学生对故事、典故的积累和理解。6、将问题置于现实问题或事件之中。7、将问题置于学生的认知弱点和价值观的转变之中。
(四)、提问的误区
1、为了提问而提问,学生被当作道具。教师要警惕,如果你提出的问题只是让学生无奈的附和,这样的问题还不如不问。2、不需思考,总结标准答案。有些问题是“伪问题”,因为在教科书上可找到答案。3、只有少数同学参与的问答。最好将全体回答与学生单独回答适度结合起来。4、学生不为所动或不知所措。如果学生对问题不为所动或不知所措,这意味着教师提问是无效的。第一、不知所云。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会迅速涣散学生的注意力。第二、问题链条太长。教是为了让学生解决与学习内容直接相关的甲问题,先解决关系远一些的乙问题,可这有时会让学生迷惑,等到讲到甲问题时,学生已经不知道为什么解决它了。第三、琐碎。有时教师会不敢直接讲出自己的见解,觉得这是在灌输,因此就不断提问,以为这样就是启发学生了。
要让提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一,教师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学生对提问的反应,体会、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据此相应地提高提问的难度和表达方式。第二教师要看一些教育心理学上的书,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方面的特点和需求,将相关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提问能更好的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陈情表》活动课教学设计及效果反馈
课例背景
我所参加的名师培训团队在一定时间内每人都要教学一节活动课。最近受专家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教学思想和本色语文课堂的基本观点”的影响,其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要尽量避免串讲式教学——老师句句翻译,字字落实,甚至将在现代阅读教学中已经不再强调的有些语法知识引入课堂。据此,我对《陈情表》教学设计为:整节课采用对话式教学,尝试用问题来驱动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1、感受李密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2、学习李密打动别人的陈情方式。
设计意图
总意图:1、当今社会,许多学生不以没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而惭愧,而以说不上几个红透半边天的韩国歌手的名字为羞耻时,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该做些什么?我教学《陈情表》,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感受中华传统“孝道”,体会文言文文本“语文”自身的味。
2、避免串讲式教学,采用问题式互动驱动教学
有些老师对文言文的教学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误区:认为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只在于让学生理解文义,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就直接指向学会翻译这一目的。在教学和考试中,都很少着眼于“语文”的全面内涵来理解文言文的教学。第一、认为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就在于语言。教学过程,常常纠缠在词语细微意义的区别和一些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而对古代汉语独有的语言魅力,学习古代汉语对提高语言素养的价值都极为漠视。第二、认为只有串讲,才能有实实在在的效果。认为采用其他教学方法花时间多,教学节奏缓慢,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认为其他教学方法比较虚、比较空,无法做到字字落实,难以保证教学效果;认为学生还不具备自主、合作学习文言文的条件;甚至认为文言文的特点决定了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可以取代串讲式的教学。
其实,串讲式教学有很多危害:第一、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严重挫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更不可能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第二、容易陷入知识中心。教师为了落实到位,认为不讲文言知识,就没有办法进行文言文教学。第三、窄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文言文的学习不只是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学习几个句式。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也是文化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文言文教学努力避免串讲式教学的另外的理由:第一、由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的。课堂教学采用单调串讲式教学,则容易使他们觉得文言文的学习实在没有什么趣味。第二、由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决定。“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第三、由新的课程理念决定的。理念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串讲式的文言文教学则常常是教师把持了课堂。既没有“过程和方法”,也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得到有效体现。
具体步骤的意图:
一、预习内容
1、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学习中,朗读可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起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让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创作学习。
设计意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其基本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学会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探究,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解决。
二、导入,借助古人评价的教学凭借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理解文本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开展其他各种活动的基础。设计教学凭借,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非常有效的方法。许多经典作品,尤其古代诗文,前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阅读鉴赏的文字。这些资料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以它们为教学凭借可以很好的激活我们的教学。
三、抽查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以检测字、词、句的形式巩固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语言的工具性、基础性得到落实。
四、主体部分采用以问题为主线的对话式师生互动教学。
所设计的问题:
(一)、解读文题:1、陈、情、表各是什么意思?2、既然是“陈情表”,那么谁在陈情?3、向谁“陈情”?4、为什么要“陈” ?5、李密真的“不想做官”吗?他以前做过官没有?将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还会出来做官吗?6、据此,推测《陈情表》要“陈”什么情?7、事实上李密还陈了什么情?
(二)、內容梳理:1、文章主要涉及了哪几个人物?2、围绕他们写了哪些事?3、陈了哪些情?
解读第一段陈自己:1、本段所述李密的不幸,共有哪几个?2、读到这些,我们的感受是什么?3、李密活下来不容易,走到今天更不容易,靠的是谁?4、祖母“躬亲抚养”李密容易吗?5、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是哪句?
陈祖母:1、总览全文,为什么祖母需要孙子侍奉?①祖母年龄多大?生活能否自理?②祖母由孙子侍奉,父亲何在?③儿媳何在?④可有伯伯叔叔?⑤有无兄弟姐妹?⑥其他亲戚能否帮忙? ⑦家中有无能干的仆人?2、同样,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是那一句?3、如果你是李密,你该怎样对待祖母?李密又是怎样做的?从全文看,哪些句子还体现了这一点?4、可以看出李密与祖母的关系是怎样的?
读了第一段说说段我们的感受:1、此段主要陈了什么情?读了这段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2、作者陈述一家不幸,要报恩于祖母,就此辞不就职,这个理由充分吗?3、据此,晋武帝会成全李密孝亲吗?李密还陈了哪些情?
解读第二段陈圣朝(晋武帝):1、本段哪些句子写到朝廷(晋武帝)对自己优礼有加?2、此处写屡次征召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作者对朝廷恩遇抱着怎样的感情?从全文看,哪些句子还体现了这一点?4、但,对这份厚恩,李密怎样对待?他的理由是什么?5、事态发展的怎样?有什么作用?6、我们能感受到什么?7、李密面临着怎样的抉择?李密的感受怎样?8、本段主要陈了什么情?9、如何解决矛盾啊?赴命上任?孝养祖母?
解读第三段(分析矛盾)陈圣朝(晋武帝):1、李密虽然明言自己陷入了忠孝难以两全的狼狈境地,而暗中却置武帝于两难选择之中。大家能看出来吗?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2、作者为什么要历述自己在伪朝做官的事?为什么反复申述自己感谢君恩?3、为什么再次陈述不能为官的苦衷?4、本段主要陈了什么情?5、有必要释误会吗?
解读第四段:1、忠孝难以两全,李密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是什么?形势如此严峻,他又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2、为表明自己所说句句是实,作者怎样表达?3、如果晋武帝成全了李密,依李密所陈述,会有什么影响?4、“愿乞;愿;矜悯;愚诚;听臣;微志;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这些语言的作用是什么?5、到此为止,李密的“情”算是陈完了,那么他的愿望能否实现呢?
主体部分的问题设计意图:
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方法。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全文关键词句的理解几乎得到了落实。这个过程不仅极大的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师生互动作用: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课堂气氛热烈。教师在整节课中,只作向导、顾问,乃至伙伴的角色。
五、写作练习拓展环节,李密如何陈情的?如何让自己所写文字打动别人?
设计意图:将阅读与写作融合在一起训练,学以致用,围绕“真”与“诚”展开,利用的还是前人的见解做教学凭借,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在语文活动中加深对文义的理解。随着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也日益丰富。
六、《出师表》中体现诸葛亮真诚陈情的语段有哪些,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回顾《出师表》中以真动人,以诚感人的陈情文字“愿陛下……所言”使收课与导入形成照应,利用的还是前人的见解做教学凭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七、作业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2、本文层层推进,措辞委婉,情真意切地陈述了自己不能应命的理由。请从中找出后世引用的文句,加以體味,并尝试写一段话,陈述自己某种无奈之情。3、课下重温《弟子规》,体会作为高中生,我们如何尽孝?4、下面是一位学生绘的文章结构图,同学们认为怎么样?看图归纳一下本文谋篇的特色和陈情的方法……
设计意图:作业反馈有梯度。第一、完成课堂上留下的悬疑内容。第二、加强写作强化以达到学以致用。第三、联系实际,生活即教育。第四、用学生绘制的图引导学生理清文脉及陈清方式。
教学效果反馈
1、对学生进行有关上课所提“问题”的效果的问卷调查。70% 学生:问题多,凸显不出主要问题。
2、教师评课。问题要减少,问题设立应有阶梯性。要让学生有思维、沉默的时间。并不是学生越回答得快越好。
3、专家石青(北京十四中语文教研组长)点评。缺乏引起独立思考的问题;缺乏启发学生思维的互动问题;缺乏引起师生思维碰撞性的问题。主要原因:教师要知道学生的起点,学生关注的是什么。
4、自我观看录像回放,自我研究:第一、课的前后安排连贯性较好。第二、问题多,显得琐碎。自己有赶教学任务的仓促感,给学生造成了的“赶”的压抑感。
自我反思症结
1、闯入了提问的误区——琐碎。需删减。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删减——让课堂由多到精,以少胜多。学会做减法:①、减去不必要的教学环节。②、减去不必要的拓展和链接。③、减去多余的手段和形式。④、减去赘余的教学内容。⑤、减去价值不大的知识呈现⑥、减去不集中、不该有的目标。什么该减什么不该减,参照标准:①、有害无益的一定要删减。②、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定要删减。③、可有可无的要尽量删减。④、影响主要目标的要尽量删减。
2、问题的设计要由过多关注学情预设转向关注学生的思维。
所设问题多,过多关注了教师预设,应多关注学生。禁锢? 生成?导学案,体现最多的是教师对学情分析的预设,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生成的导向、多向思维明显考虑不足,甚至微乎其微,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留白显然不够,学习思维触角被导学案束缚。孔子《论语 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高明的教师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严格要求学生,但绝不是学生感到压抑;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我的这节课,应该说让学生感到压抑了!
3、需要注意: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体现出学案导学的优势。教师不应只“导”不“学”,只“问”不“思”。以生为主,以学为重,以导为引,实现语文课堂转型。
课例背景
每次名师团队培训中参加活动课后,教师都要在本学校进行一节汇报课。我对《陈情表》教学进行调整后,完成了如下教学:
教学目标
1、感受李密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2、学习李密打动别人的陈情方式。
设计意图
总意图:导学案中问题设计须由关注教师预设转到关注学生;深入考虑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生成的导向、多向思维,给学生思维活动的大大留白;设计出达到学生深入互动的问题,引起独立思考的问题……使学生思维触角不被导学案束缚。要通过设计引起师生思维深入碰撞性的问题来驱动阅读教学,琐碎的问题要删除,达到学生深入互动,让课堂由多到精,以少胜多。
具体步骤的意图:
一、李密陈情成功了吗?比较节选文本与原文本《晋书·李密传》的不同是什么?
设计意图:导入时,提出第一问,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比较两文本的不同,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同时也拓展了教科书的使用空间,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升了教科书的教学价值;这比教师直接讲《陈情表》的写作背景、介绍李密的经历和晋武帝,效果要好得多。好问题使得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被打破,从而唤起学生寻求新平衡的动力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求。
二、李密陈情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下面的文字中找两个字是什么?
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 ——《古文观止》
设计意图:运用教学凭借——《古文观止》中的文字评价,这比直接塞给学生“真”与“诚”这两个字的效果要好,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
三、文章哪些方面表现了这两个方面?
设计意图:这比直接分析文章段落层次要好,教师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去分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习。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课堂气氛热烈。这种设计,教与学的双方不是以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出现,而是互相激发思维和情感的一个个的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四、绘图、填图
1、让学生思考,怎样绘制李密陈情图?呈现另一位同学的未完成的图,问学生怎样把它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绘图、填图这个教学凭借,可以搭建学习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文本就是阅读教学开展活动的平台。但如果能针对具体的教学意图和特定的教学目标,设计适当的教学凭借开展学习活动,就会有更为理想的效果。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李密的不幸,祖母的慈情,李密的孝情、忠情、进退两难之情……阅读教学,理解文本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开展其他各种活动的基础。设计教学凭借,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绘图、读图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过程,就是激活学生文本阅读的过程。
2、给出原来的完整图的设计,让学生比较哪一个好?
设计意图:这样的问题成为师生互动和驱动教学的载体。教师想要和学生交流,想听听学生怎么想、怎么说,这让学生知道,老师在乎他们的想法。苏格拉底正是通过不断地提问与学生進行互动,使学生一步一步澄清自己的想法。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目的当然也不是在于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而是通过比较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活学生的学习生成,一方面深刻认识原文的主旨和结构,同时激发文章的思想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五、“真与诚”,对于作文有什么意义?有哪些名人名言?请大家根据文章的句子提炼格言作为自勉有哪些?
设计意图:比直接出示名人名言效果要好,师生的学习活动,丰富、拓展了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内容。
六、李密要“辞不就职”,这些理由是否充足,晋武帝会不会成全李密孝亲?
设计意图:将问题至于现象中。教师的任务是有选择的、高质量的向学生呈现各种现象,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本质上是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让学生聚焦于要解决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这个问题十分关键,是引领学生理解人物和整篇文章的核心线索,学生必然要从文本中搜寻线索并且进行推理。
七、李密陈情成功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了学习情境、澄清了学习目的。对于学习这样一件需要付出巨大时间和精力成本的事情,学生当然想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以提问的形式澄清学习目的是好的方法。
八、解读第三段作者是怎样明理的?
1、读第三段
设计意图:在诵读中理解。文言文教学,很适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诵读法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诵读是达成对话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诵读中自创情境,与文本言语碰撞、交流,是教师最愿意看到的。
2、作者是怎样明理的?李密虽然明言自己陷入了忠孝难以两全的狼狈境地,而暗中却置武帝于两难选择之中,大家能看出来吗?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
设计意图: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晋武帝两难的抉择、李密愿意做官、祖母不能自理李密的孝情……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这些问题的讨论,使本段关键词句的理解几乎得到了落实。这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不仅极大的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
九、学生自己找话题,例如:不穿校服好,如何仿第三段说理?
设计意图:针对教学目标直接提问。将读写融合在一起训练,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在语文活动中加深对文义的理解。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开展各种有效的活动,也可以使文言文的教学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教学效果反馈
1、对学生进行有关“问题”设计的问卷调查。80%学生认为问题有深度,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2、教师评课。教师1:问题设计有梯度,让学生思维得到深入训练。教师2:课堂干净利落。
教师3:师生互动和谐……
3、观看录像回放,自我研究。课堂上没有压抑感,是自然生成,通过问题师生之间思维深入碰撞,很好的驱动了教学。基于问题的师生互动也是驱动教学的良机。学习前,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中,教师可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学习;学习后,教师可通过提问检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通过提问,了解了学生学习状态,进而可以实时、动态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
自我反思、提升、共勉
要把“为谁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胸中有术、手中有法、左右逢源。导学案中要设计引起师生思维深入碰撞性的问题来驱动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赵希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赵希斌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赵希斌《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赵希斌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3] 黄厚江.《黄厚江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9(2013;4重印)
[4] 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9(2013:6重印)
[5]王建宗.《防止教学的两个缺失》.北京:现代教育报2013:5
[6]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
[7]《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8]《語文教学大纲》
[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4月
[10] 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2
[11]巴班斯基主编.《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钱梦龙.《主体.主导.主线》.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80
[13]《让学生爱上课堂: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邓涛主编.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