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

2015-05-22周士学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2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实效性教学

周士学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在教学中要通过课堂辩论,内化明理;换位体验,深化认识;进入角色,感悟思想;实践活动,知行统一,切实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72-02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行为的形成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自我感悟、共同判断、相互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真善美,完成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

一、课堂辩论,内化明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认知冲突,创设道德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究激学习兴趣,在辩论中内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开展课堂辩论的氛围。

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明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明应该带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懂得遇到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设计了学生辩论赛。让学生通过彼此的辩论来充分发表自己对上网的看法,适时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明白事理。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问题的正确理解,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二、换位体验,深化认识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如《同学之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辉的父母离婚后,王辉由爸爸抚养。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妈的孩子。教学时,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如果你是王辉,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样?让学生换位体验王辉的心情,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单亲的孩子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他会更难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关心和帮助单亲家庭的学生。这样的换位体验,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又如《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你的亲人,你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更深层次提高道德认识,进而懂理践行。

三、进入角色,感悟思想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一个完整、情节生动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故事中的思想内涵,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责任感。

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后评议,评议后再创造性表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老师适时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显出来。又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在亲身体验中,学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知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四、实践活动,知行统一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注重明理导行。在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品德与社會课的实践活动,能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针对现在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的现状。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每天都在辛勤地劳动着,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要求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再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我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风景区。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理想,进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创设丰富的、灵活的、易操作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提供表现展示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参与能力,通过感悟明理、实践活动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实效性教学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