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汽车文化》公选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015-05-22张建珍李劲松
张建珍 李劲松
【摘要】选取汽车这个题材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既迎合汽车大发展人们对汽车文化的需求,又满足文化素质教育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的要求,突出汽车文化课程在文化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近年课程教学实践,对课程建设中涉及到的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问题进行了探析,同时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汽車文化 公共选修课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56-02
1 引言
为弘扬汽车文化,推动校园和社会汽车文化的发展,以及向大学生普及汽车基本常识,引导大学生对汽车文化形成正确认识,许多高校纷纷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汽车文化》公选课,将汽车文化知识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本文结合笔者在近年开展的《汽车文化》课程教学实践,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对《汽车文化》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组织原则,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探析,同时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
2 《汽车文化》公选课程教学实践的基本情况
2.1 课程开设与实践
海南大学于2005年开始,面向非工科类大学生开设《汽车文化》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程,至今已有近十个年头,该课程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选课人数基本上是按学校校选课程的最高额度满额选课。而且通过近年课程教学实践,对课程建设中涉及到的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问题进行了探析和改进。
2.2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汽车文化课程定位为面向全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程,首先应满足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满足现代人们对汽车文化的需求。同时还要突出推进先进汽车文化建设的使命。所以我们把课程定位为:普及汽车基本知识;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及知识结构,突出科学与人文的文化素质教育;推进先进汽车文化教育普及等。既可以迎合汽车大发展人们对汽车的结构、养护等基本知识的需求,又可以突出汽车文化课程在文化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满足文化素质教育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的要求,从而深度挖掘由汽车行业延伸出来的创新文化、竞争文化、安全文化和美学文化等汽车精神文化内涵。
2.3 课程教学内容组织
根据课程定位,汽车文化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比较自由,我们一直以汽车基础知识普及和社会汽车文化热点问题讨论为主。对于总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满足现代大学生对汽车文化基础知识的兴趣和需求,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汽车文化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们基本将课程分三个知识模块进行教学。
①汽车技术篇学习,以加强大学生对汽车基本结构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和合理消费为准则。②汽车励志篇,以汽车发展史,企业发展史为主线,使学生了解其背后的汽车名人,汽车各部件发明,及汽车企业发展背后的故事,为学生人生规划提供一定思考和启示,起到励志作用。③汽车品质和责任篇,包含了对汽车安全知识的普及,汽车交通文明引导,以及对汽车带来社会问题如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思考。
2.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程,旨在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汽车知识的平台,应改变常规课程“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引导式和讨论式等方法,我们采用由教师主讲,学生参与模式。如教师讲两节,然后针对内容,与学生讨论一节课。甚至可以选一些章节内容让学生参与ppt课件的制作和上台讲述。
3 目前《汽车文化》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主要不足
随着汽车社会的到来,汽车已经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汽车文化是伴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而存在的,将汽车文化作为高校的一门公选课程引入课堂,对普及高校汽车文化知识,弘扬先进汽车文化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经过10年的实践操作,笔者认为目前的《汽车文化》课程教学工作存在以下不足。
3.1 教学内容需求多,更新快,难有统一固定的教材
汽车文化是指汽车在发明、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汽车文化课程作为面向不同专业学生的公选课,该课程以汽车产品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并构成互为关联的价值链,以文化发展的形式演绎人类社会一系列的行为、法规、准则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发展进程的文化形态,可以说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和复杂,知识和内容也更新的非常快,目前,还很难有一本固定教材能满足《汽车文化》课程教学的需要。
3.2 汽车文化教育普及面窄,教育形式单一
随着汽车的大量普及,许多私自改装、高速飙车、抢道、频繁并线等糟粕“汽车文化”也越来越多,汽车事故频发,还危及人们的生命和安全,因此很有必要弘扬汽车文明和道路交通文明,倡导理性的汽车消费理念和汽车生活方式。汽车文化要在高校普及教育,仅靠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堂,教育普及面窄,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同时对校公选课程只面向外学院学生选课,选修专业限制也不合理,无法让更多的人接受到文化教育的精髓,也就很难做到高效普及,笔者认为,可将课堂教育延伸到校园文化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
3.3 考核方式不规范,不科学
成绩考核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相关,它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和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完善、科学的考核方式往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主动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由于是公选课,《汽车文化》选修课根据课程要求,通常采取小论文考核方法,使得部分选修的学生不思考,不重视自己相关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应付考试,网上下载一篇文章交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对汽车文化课程采用了多种考核形式并存的考核方式,即课堂参与讨论、参与ppt课件制作、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应用的考核和考勤等,按权重综合给出最终成绩。但总体来看,目前还缺乏一个成体系的文化选修课程考核方式,无法很规范的对任课教师形成有效的教学评价,也无法对选修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评价。
4 提升《汽车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效果的几点思考
4.1 文化教育要面向全校各专业
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大学生,是未来汽车的拥有者,推进汽车文化教育的重要力量,在高校时期接受汽车文化教育,提升汽车文化素养是非常有意义的。汽车已成为一种大众文化,以汽车为题材开设的公选课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汽车文化面向的对象应更广一些,即使是汽车专业及相关工科专业学生也应了解一些汽车文化知识,专业的相关性在培育汽车文化的热潮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高校来说,尤其是那些拥有汽车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高校,更应该营造一个培养汽车文化的最佳氛围。
4.2 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设置
汽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汽车文化课程作为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公选课,在内容上应该既要立足与体现汽车文化的相关基本知识,更要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汽车文化的发展成果和趋势,还要关注由汽车引发的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将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融入教学新内容,只有这样,教学课程的内容才能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延伸,才能培养大学生宽阔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3 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
作为素质教育课程,考核方式应该将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目前我们采取的一些多种考核形式并存的考核方式,实践证明,此类考核形式对汽车文化课程比较适用,当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充分感受到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还有非常多的改进空间,也非常有必要进行相关的改进,如果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则相应也该有更好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比如汽车相关用品的设计与制作等。还有一些汽车相关应用技能考察方式更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如驾照考试。如果大学生把考驾照作为“学分成绩”的一个重要“证书”时,在大学里普及汽车文化教育就应成为一种必然。
4.4 微课时代要应用好信息技术的教学使用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汽车文化在高校的普及教育,靠课堂教学是有限的,应将汽车文化课堂教育平台延伸到校园文化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在理论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发汽车文化网络教学系统,让广大学生甚至社会人士都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学习汽车文化知识,网络课堂学习突破了课程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形式上来讲,还可以开展网络汽车专题讲座、网络汽车竞赛(如汽车文化知识竞赛、汽车无限创意大赛)等丰富的网络校园汽车文化活动,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
5 结束语
汽车作为凝聚着一百多年来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成果,和谐地将科技和艺术相统一,积淀成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底蕴。汽车文化以汽车产品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高校历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汽车文化,首先在高校里开始培养。《汽车文化》课程的实践证明,通过文化选修课程的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实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雖然《汽车文化》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还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完善和改进,还需要进一步得到重视和普及推广,但汽车产业本身具有的技术安全内涵和浓厚时尚文化气息,决定了开设《汽车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凌永成,李美华.汽车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吴亚超,范钦满.高校开设《汽车文化》课程的相关问题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0: 52-54.
[3]申崇明.汽车文化需要积淀[J].时代汽车,2010.01:122-123
[4]杨叔子,吴波等.专业课中大有人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1-7
[5]杨建新,余志兵等.汽车文化进高校管窥[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6] 宋景芬,张国方等.大学生文化素质类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04:80-82
基金项目:2011年海南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项目(hdjy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