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015-05-22俞淼
俞淼
【摘要】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發展、价值观念、政治取向等都具有深远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是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网络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娱乐、交流、生活和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网络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衣、食、住、行、知识获取、交友沟通、消费交易的一个重要渠道,调查显示:登录网络社交工具成为大学生网络第一行为;网络搜索成为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最佳途径;网络终端设备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
【关键词】网络育人 网络文化 网络舆情 网络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70-02
一、培育校园网络文化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以校园教育与被教育者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为核心,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数字化互动媒体。
(一)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信息化发展浪潮中人才培养路径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下高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要实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就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用优秀的人才队伍加强校园网络文化主阵地建设,用正确的网络道德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用优秀的数字化社区强化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用完善的制度保障实现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
校园网络文化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致使教育过程各个环节的影响方式的多样性、影响性质的多重性、影响因素的广泛性、不确定性增加;校园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地位;高校网络文化产品不多,特色欠缺,降低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因此,要使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就要正视校园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去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通过改革与创新,改变挑战中的作用源或作用环境,强化校园网络文化品牌特色,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完善管理方式与手段,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三)红色微博、微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日趋增强,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提升红色微博、微信育人实效性的现实途径,包括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大思政格局,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思政工作量考核;加强红色微博、微信文化研究与交流,进一步提升红色微博、微信的质量;把全面、专业、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功能全面的微博、微信群;加强红色微博、微信主体建设,增强红色微博、微信的吸引力;把握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结合点,增强红色微博、微信的互动能力。
(四)“红段子”作为新兴的文化现象,契合大学生在网络时代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成为可以充分利用的新资源。
从内容上看,“红段子”结合社会热点,对网络媒体上的主流文化进行“补位”,满足了大学生对健康文化的需求。从形式上看,“红段子”紧跟网络媒体的技术更新和发展,满足了大学生对新媒体的需求。
二、引领网络舆情舆论
互联网之所以对现实社会有强大影响力,不仅仅因为互联网能够显著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还因为互联网能够改变舆情、舆论的性质并促使舆情、舆论相互转化从而放大社会舆论。
(一)主动、积极、有效地引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积极意义。
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一是要建设一只高效、精干、专业化的舆情信息员队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才支撑;二是要建设舆论宣传工作新途径,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三是要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宣传环境,确保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四是要创建高校舆情信息网,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抢占舆论宣传主动权、话语权;五是要创新高效舆情调研工作,努力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
(二)构建危机管理视阈下科学可行的高效网络舆情引导处理机制,是高校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举措。
当前高校的网络舆情呈现出发展快、影响深、冲击力强等特点,高校网络舆情可直接引发危机事件并影响危机处置过程。具体来说,要建立网络舆情工作领导机制、队伍保障机制、教育引领机制、安全预警机制、干预引导机制、危机处置机制与工作反馈机制,多管齐下,共同作用,做好危机管理视阈下的网络舆情引导。
(三)对大学生加强网络舆论引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根源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认知。
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真实需要,处理好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避免网络心理问题的产生。要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网络心理咨询,着力预防和矫正网络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问题,引导学生自我调适,纠正不良的网络心理,重塑健康心态。也要成立网络心理咨询中心,传播心理知识,定期在线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将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上网共享。
(四)培育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自主批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加强网络舆论引领的重要方面和现实需求。
如果大学生不具备对网络上各种信息的自主批判能力,就很容易被一些错误的思想所误导,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离。培育批判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符号分析能力以及批判实践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批判能力,不仅能方便大学生在互动中审问、慎思、明辨、践行,而且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意识,使之成为更主动和更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正确面对网络世界中的海量信息。
三、利用新兴网络载体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各种新兴网络载体也不断涌现,依托新兴网络载体,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无疑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博、微信已经日益成为大学生的“信息圈”、“交流圈”和“舆论圈”,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积极作用。
主要表现为有利于营造寓教于乐的良好氛围,有利于维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纽带,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有利于促进教育双方的平等对话。互联网时代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沸点,要利用网络技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班级网页,通过社会性软件可以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结合,从而构建起新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微博、微信视野下校园网络舆情难以监控,作为“盲区”,也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微博、微信的低门槛准入导致信息的多样性,信息的判断辨别更为复杂,易引发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微博、微信的“自媒体”特征导致思想引导难度加大,意识形态整合受限,给大学生心里养成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三)如何使微博、微信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从而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开展,是新时期推进网络育人的重要课题。
首先,正视微博、微信,梳理积极研究微博、微信传播功能的新理念,客观理性、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研究微博、微信。其次,要應对挑战,利用微博、微信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通过微博、微信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微博、微信实施大学生的“深度辅导”,借助微博、微信烹制大学生的“心灵鸡汤”,享受微博、微信提升大学生的“思维温度”。再次,要加强组织,强化微博运行的保障支撑体系,以有效支持借助微博、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从“微”处着眼,探索“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立足“微”博“微”信,不断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微”技“微”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素质;发挥“微”事“微”力,不断强化为大学生服务的功能;把握“微”时“微”刻,不断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善用“微”言“微”语,不断营造师生互动交流的氛围;体验“微”情“微”意,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
网络背景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切实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积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阵地。用“堵”的方法设置屏障,防止有害信息的侵入;用“疏”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博、微信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的“评论”功能来组织学生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利用微博、微信的“关注”功能来加强教育主客体的沟通,利用微博、微信的“转发”功能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渠道,注重微博、微信信息的疏堵结合,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 冯刚:《关于做好高校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5年第5期。
[2] 张立彬:《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光明日报》2005年12月21日。
[3] 胡铭、黄青年:《网络舆情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应对》,《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5期。
[4] 陈永福、陈少平、魏金明:《高校危机管理视阈下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5] 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