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历史使命

2015-05-22刘经纬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历史使命生态文明建设

刘经纬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承担起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生态文明建设既提供了思想引导,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新的社会责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道德保障,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意志激励的作用,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生态文明建设; 历史使命

中图分类号: D641;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1-0094-03

生态文明建设是由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十八大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单篇论述足以表明生态环境和资源建设问题已经成为我党的关注重点。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和伟大实践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新的价值内涵,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承担起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历史使命。

一、思想引导

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与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命题,是人类建设美好社会实践的崭新课题,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远大的社会政治理想。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包含许多亟需解决和研究的问题,同时也面临需要澄清和引导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改变传统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首先就是人们思想上的改变,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步都依赖于具有良好生态意识的人,因此,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导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环节[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侧重于研究和解决人们政治思想方面的问题,能够最直接地体现阶级、政党和国家的政治要求及政治意图,完成政治任务,也能够充分实现其本身所具有的凝聚人心和目标导向的价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通过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促使社会成员共同认可和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理想;通过凝聚人心的目标导向价值,发挥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方向引导的作用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针对人们在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和生活理想上的局限性,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科学发展作为发展战略的“绿色”“生态”社会主义,引导人们通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来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引导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观念、政治素质、品德及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怎样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问,培养专门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这是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外任何其他别的学科所解决不了,或者说解决不好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引导的历史使命。

二、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回应和解决,需要理论支撑和理论体系的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要在思想上和观念上正确理解、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视角来制订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学科基础和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深入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较早地注意到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和资源问题。马克思曾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2]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人与自然的不同,也指出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生存就要通过人类的劳动与自然实现物质的交换,从而保证人类的繁衍和生存。但是,人对自然的无限制开发和掠夺造成了自然界的危机以及现代人类的生存危机。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也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比如:毛泽东提出的“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思想,邓小平提出的“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思想,江泽民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以及习近平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园”的思想。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的思想。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万物一体”的思想、“仁”的思想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态文明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等方面的理论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依据。

三、道德保障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社会文明形式,它反映了人对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也反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正在从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转变。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确立与其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道德从传统的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发展到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标志着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条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目标及要求。正如恩格斯所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4]人源于自然,必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通过利用和改造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人类在维护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使自然界能够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以造福人类。这也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的开发与利用,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经济行为,也是道德行为,要求人类对自然赋予道德关怀,逐步完善生态伦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目标指向和终极使命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之未来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道德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道德教育和道德关怀,教育个人、企业、政府都应受道德约束,满足人们主体的道德需要,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把人类对自然界的一般需求引导为高尚的道德信念和追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加关注人们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成长,既注重对人们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人们生态文明理念的精神构建,又致力于提升人性与德行,增强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5]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推动人的政治社会化发展,引导人的价值取向,促进人的精神世界成长的同时,也使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启迪人们的精神世界,构建崭新的生活方式,发挥着引导社会道德风气的积极作用。

四、意志激励

生态文明建设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素质,促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倡导合理有效利用自然,禁止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攫取和过度开发利用。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预和资源消耗。在实现路径上,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改善空间格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追求目标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主张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关注生态安全。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而艰巨的建设过程,面临的任务繁重,压力巨大。这一切都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从生态环境大局和长远角度进行的一些规划和调节,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会引起一些社会不安,甚至反对。在此情况下,坚持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方向的意志面临着严峻考验。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意志激励的作用,在生态文明意志品质的培养和激励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志激励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促使人们形成生态道德理想与信念,坚定他们对生态环境发展的判断力和认知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隐性的教育合力,对人们坚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信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6]。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激励作用,其核心在于使人们获得提高生态道德水平的愿望,通过自省与激励的方式,调控人们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和理想信念,肯定并弘扬科学先进的生态道德观念,改造并摒弃错误落后的生态理念,培养人们自觉提高生态道德意识的心理机制,激发人们对高尚的生态道德的向往与追求。

五、人才支撑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培养社会主体的生态文明观,养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行为习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离不开人类的参与和调和。人们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的强弱,生态保护行为和生态参与活动的多少,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与制度的完善与否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并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人类本身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享用者,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高素质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他们应具备坚定的生态文明立场、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理念、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和完备的生态文明建设技能[7]。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研究培养和塑造人的实践活动的学科,也是唯一能够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思想培养的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新的社会责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者的思想观念,引导他们对待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的立场态度和价值取向,培养明辨善恶美丑、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修养较高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马克思曾经说过:“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们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全面发展的个体应当是把对自然界的认识当作对他自己的现实体的认识。”[8]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全面性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体才能有效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此外,我们还要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要培养青年拥有关切社会现实的情怀,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承担维护生态公正和生态安全的社会责任,引导青年在“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建功立业。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任务是前所未有的,既关系着千秋万代的兴衰,又决定着人类的存亡续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应该大胆创新,勇于突破,迎接考验,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 范斌.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6):99-10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3] 谢晓娟,孙承鹏.论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9-1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8-39.

[5] 吴长清,胡帆.人文的回归: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前沿,2010(11):147-149.

[6]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63.

[7] 魏荣,王京京.论生态文明建设诉求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5):33-36.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历史使命生态文明建设
“只留清气满乾坤”
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教育的使命研究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现代性境遇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历史使命
中国梦与当代妇女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