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
2015-05-21王德华
王德华
[摘要]依法治校是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德治校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治理学校,应当把“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德法并举,内外结合,标本兼治。
[关键词]治校方略;依法治校;以德治校
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德治校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障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厚动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应当把“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标本兼治。
一、“依法治校”是学校发展的外部保障条件
依法治校要着力从改进行政管理方式、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等方面入手,用法治为教育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一)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创建依法治校的良好环境
1.切实改进对学校的管理方式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学校进行管理,要为学校办学提供充分的自主权,改变单一的直接管理方式,减少过多、过细的直接管理活动。
2.建立健全对学校的监督机制
依法对学校办学与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依法纠正和规范学校的违法、违规办学行为。建立健全对学校办学与管理活动中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机制,畅通师生维护权利的投诉、举报渠道。
3.大力开展依法治校创建活动
积极推广在依法治校创建活动中形成的典型经验与成功做法,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的整体水平。逐步完善依法治校示范校的评价标准、实施细则,将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二)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形成公正法治的育人环境
1.依法实施办学活动
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切实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严格依法依规招生,保证招生制度、选拔机制、招生活动的公平、公正、规范、透明。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决杜绝教师违反法定义务和国家规定的情况出现。
2.切实保障教师权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学校要建立健全的教师聘任和管理制度,向教师明确他们的权利与义务,严格遵守教师聘用规定,认真履行相关合同。在教师聘用、职务评聘、继续教育、奖惩考核等方面,学校要完善一切相关的制度规范,切实保障教师享有合法权益和待遇。
3.尊重保护学生权利
在学生管理中,要以生为本、育人为本,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受教育权不受到侵害,杜绝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如若要给学生处分,要偏重教育效果而非单纯为了处分而处分,要公平公正地向学生明确处分的期限与后果。严禁限制人身自由、侵犯人格尊严、违法违规收费等侵权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遵纪守法的法治意识
1.努力培养管理人员依法治校的意识
强化对学校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的教育,切实提高相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的能力,增强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学校校长等管理人员带头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的能力。
2.不断提升广大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
在教师的人职培训、岗位培训中,加强重要的和新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的全员培训。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规范办学行为,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员工依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与能力。
3.着力加强广大学生遵纪守法教育的意识
学校要认真落实教育系统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开展好“法律进课堂”活动,不断丰富法制教育的形式,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把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法治理念渗透到学生行为规则、日常教学要求当中。
二、“以德治校”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以德治校,需要从学校文化建设、发挥校长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学校德育等方面人手,化有形管理为无形管理,化规定为自觉,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劲持久的内在驱动力。
(一)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1.积极开展校园文化理论研究
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学校文化建设。成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小组,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全面系统地梳理校园文化建设的要素,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师生需求的校园文化建设纲领。
2.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的文化教育价值,发挥其育人功能,逐步打造高品位的“人文校园”、高质量的“绿色校园”、高效能的“数字校园”和安全有序的“平安校园”。注重塑造具有核心意义的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建立科学有序的校园制度文化,营造学校“处处是文化,事事皆教育”的良好氛围。
3.打造学校共同体
加强学校共同体培养,塑造学校团体意识和向心意识,让教师共同享有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和愿景,明确自身的教育义务和责任:让教师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中凝聚合力和团队精神;让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和谐,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和谐,构建和谐幸福校园。
(二)提升校长素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校长要做信念的建构者
提炼办学理念,建立共同愿景,凝聚内在合力,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这是校长的重要职责。让全体教师认同并践行学校办学理念,是提升校长领导力的核心要素,是学校凝聚力的极致表现。校长要重视精神养育,创造良好的群体心态、人际关系和精神文化氛围,要在学校管理的细节中渗透学校办学理念,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明了,从内心接纳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
2.校长要做精神的引领者
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教书育人的价值追求,没有师德规范的基本底线,没有精神动力的内在唤醒,就很难达成校长实现精神引领的目标。校长应当着力加强师德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理想境界。要把提升教师职业理想境界和教育幸福层次作为关注的重点,帮助教师把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的责任内化于心,把教书育人当作人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准则,在育人中自育,在成人中成己。
3.校长要做道德的示范者
校长要担当起道德使命,做楷模,当示范,让教师在行动上自觉地与领导的要求相一致,在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景中实现自主管理。校长要建立成员认同的道德规范,增进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心。校长要成为服务式领导,通过真诚的服务激发和唤醒师生的上进心,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4.校长要做专业发展的推动者
校长要善于激发和唤醒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机,做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者”。校长不仅要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和平台保障,更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参谋者”和“推动者”。校长自身要加强学习,努力做专家型校长、教育家型校长。要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帮助老师形成未来职业规划。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努力避免职业倦怠现象。
(三)加强师德建设,以人格化育生命
1.教师要以德修身
育人者必先自育,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没有广大教师自身素质特别是师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就绝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教师,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2.教师要以德育人
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好老师应该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能否自觉地做到以德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努力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质量、轻道德培养的不良倾向。
3.教师要以德服人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是社会良好风尚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教师要把遵守师德同遵守其他领域的道德结合起来。同遵纪守法结合起来,不仅在学校里有师德。而且在社会生活领域成为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模范。
(四)改进学校德育,努力做到“立德树人”
1.严格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
要坚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类教育的所有方面中。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全面加强和改进智育、体育、美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品格,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纯真完美的心灵。要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想。遵从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供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2.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要创新德育思路,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围绕德育目标,依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开展一系列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活动,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引导和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法律具有强制性,是硬约束,规范主体的外在行为。道德是软约束,强调主体的自觉性,解决人的内心思想观念问题。只有坚持德法并举的治校方略,内外结合,标本兼治,才能有效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