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要努力推进依法治校
2015-05-21吴恒山
吴恒山
[摘要]实行依法治校是落实依法治国的要求,校长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建立以章程为重点的校内管理制度,依法全面治理学校,抓好管人、管权、管事。
[关键词]校长;依法治校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为建设法治国家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同时也为广大学校实行依法治校指明了方向。所谓依法治校是指运用法律手段对学校各项事务进行规范与管理,即立规矩,守规矩,依法办事。依法治校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既包括外部法律约束,也包括内部规章约束。实行依法治校的意义在于:法治是领导管理学校的核心价值、基本方式和实现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学校存在的管理低效和处理违反法纪问题的迫切要求。在新形势下。校长推进依法治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需要采取切实措施抓紧抓好。
一、制定学校章程,依法自主办学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前已经形成,学校法治建设也取得较大进步。但在立法和用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应建立的法规没有建立,有的法规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一定要解决制度不健全、不管用的问题。实行依法治校,首先要明确依法治校的目标和要求,就是建立合法公正、系统完备的制度与程序,健全民主管理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确保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能够有效贯彻执行:使办学宗旨和依法治校任务能够不断得到落实和逐步实现。时下,学校亟须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和加强法制建设。
1.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学校章程
教育法要求,所有学校都要制定学校章程。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校章程建设参差不齐,大学普遍抓得好些,有32所大学已经制定,中小学只有少数学校制定,绝大多数学校则没有制定。学校章程是学校的“基本法”,是实行依法治校和落实办学自主权的纲领性文件,对学校内部如何治理、权力如何运行、课程教学如何改革、人力物力资源如何分配,都起着重要指导和规范作用。章程建设内容包括多方面,主要有学校性质、办学目标、办学方针、管理体制、校训校风、教育原则和方法、教师和学生管理制度等。章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和实践,制定了章程只是走出依法治校的第一步,章程的实施才是最关键的环节,有了好的章程如果只喊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没有落到实处,那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领导和教师必须依照章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只有做到心中有法、办事合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学校章程才能更好地发挥规范、制约和激励的作用。
2.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在坚持执行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学校要重点抓好两类制度建设:一是加强基本制度建设,中小学实行的校长负责制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制度,多年实行的结果表明效果基本是好的,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实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新形势下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完善。学校根据需要也应建立一些新制度,如建立片区学校联盟制度、校内研训制度、质量监测制度等。二是加强常规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教师和学生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各类会议制度及安全管理制度等,对某些不符合学校章程和改革要求、不符合保障师生合法权益需要的制度内容和文件,要及时进行清理、修改、完善或废止。对国家新出台的关于深化课程改革的意见、关于校长教师的专业标准、关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纲要等法规性文件,要认真组织学习,结合实际采取措施落实。使学校逐步形成以贯彻国家法律法规为主的、以学校章程为重点的制度体系。
二、依法管理学校,需理顺几种关系
推进依法治校是一个系统工程和一场深刻革命,需要努力采取具体措施务实行动。一要抓好学习,掌握法规基本内容。二要树立坚定的法治信仰。三要依法推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依法管理学校,除做到以上三点外,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正确处理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法治的作用既有激励作用也有约束作用,有利于指导办学方向、规范教育行为,促进学校发展。人治是行政管理走向极端化的产物,是集权和专制的反映,是搞权大于法。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有的领导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误区。习惯以行政方式代替法治方式进行管理。实行以法治校,就是要把这种错误的认识颠倒过来,由运用行政方式为主。转向以运用法治方式为主。强调运用法治方式,并不是完全否定或取消行政管理方式,而是要克服行政管理方式的弊端,实行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与程序对学校实行管理。
2.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实行法治和德治目的是一致的,但做法有一定差异,法治管理属于硬性管理,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执行起来,力度大,要求严,见效快,而德治则属于软性管理,着重发挥教化作用,突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自我修养,实行起来,力度不如法治大,见效较慢。面对这两种方式,领导需要坚持两手抓,同样重视,不要顾此失彼。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努力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3.正确处理法治方式与其他管理方式的关系
法治方式是治校的基本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式。强调法治并不排斥和否定其他的民主管理方式、自主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方式等。领导在选择管理方式时,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一两种方式为主其他方式为辅,或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往往收效更好。
三、实行依法管权、管人、管事
推进依法治校重在执行,解决实际问题,切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围绕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治校。要依法组织办学活动,坚持育人为本,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为核心,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建设民主平等的校园环境,落实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歧视和错怪学生;要完善学校安全制度,建立应急防范机制,随时防范安全风险出现和避免事故发生。针对学校现状,在治校过程中要突出抓好以下三点:
1.依法管权
依法治校的关键是依法管权,管权要管得适度。首先,领导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明确权力即责任,权力即服务。领导管理学校的过程实际是行使权力的过程,没有权力的运作是无法开展工作的。领导用权的目的不在于发号施令,把人管住,而在于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领导行使权力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坚持依法用权,让法律支配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如果不是这样,就容易出现用权失控等问题。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拥有多种权力,如决策权、人事权、教学改革权、财经权、奖惩权等。校长行使权力,对重要问题的决策,必须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做出,而不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党支部要支持校长依法履行职责,校长该用权时要敢于用权,但不能滥用权力,滥用权力的结果必然导致腐败,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其次,要接受监督。党纪和国法是制约权力的“控制钮”,校长在履职过程中,党支部要发挥保证监督作用,校长必须接受上级领导部门的监督、党内监督、教代会和广大师生的监督,要随时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诉求,努力改进工作。领导要不断提高法治和道德素养,管好自己,自觉地规范用权行为。要“紧箍咒”常念,“警钟”长鸣,做到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不法之事不干。
2.依法管人
学校教师和学生既是治校的主体,也是接受管理的对象,管人要管出水平。对教师的管理,要严爱相济。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学校要依法保护教师的权利,使教师依法执教。领导要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让教师充分享有教育教学活动权、开展改革实验权、参与学术活动权、指导和评价学生权,参与学校管理权和监督权。同时,也要对教师违反教育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失范行为,如道德败坏、侮辱谩骂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等问题,依据法律法规,采取必要的措施,给予教育和严肃处理。对学生的管理,要严而有情。要依法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要正确认识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这是依法治校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领导和教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生命权、平等权、隐私权、物质支助权;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要敢于教育、善于管理,从严要求,该奖励的奖励,该处分的处分。对学生的处分要慎重,要防止随意性和不按程序操作,应该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依据充分、程序正当、公平公正、注重效果。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如果不服或对教师侵犯合法权益不满,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学校应依法保护学生的申诉权。
3.依法管事
学校事务千头万绪,反映在工作上主要有课程教学、教师学生管理和行政事务管理等。要办好学校,管事要管得有效。一要提高领导班子法治素养。形成职能科学、权责明确、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领导团队。领导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按照教育法规要求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做法规要求不该做的事情,更不能自以为是、忘乎所以、徇私枉法。学校要把是否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二要遵循法治原则办事。要用法治思维想事,用法治方式干事,用法治精神做好事。如果办事不依法而行,事办得越多,造成的危害则越大。在办事过程中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没有特权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约束,要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有法规在,谁不听也不行。三要提高法治能力。学校领导管理工作,都有规章制度相伴和法规依据,领导和教师要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和施教的能力,凡是能用法规处理的问题和矛盾都要用有关法规去解决。对侵害学校和师生的违法现象及问题,要有识别能力和与其斗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