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探析
2015-05-16朱莉君贵州航天医院贵州遵义563003
朱莉君,王 萍(贵州航天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3)
笔者对72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将其设定为试验组,并随机选择72例正常产妇设置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产妇围生儿预后情况及终止妊娠方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72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将其设定为试验组,年龄21~46岁,平均(30±4.78)岁;妊娠周期32~40周,平均(37±0.97)周;初产妇50例,经产妇22例。再随机选择72例正常产妇设置为对照组,年龄22~41岁,平均(27±5.12)岁;妊娠周期31~42周,平均(38±0.57)周;初产妇48例,经产妇24例。两组产妇年龄、妊娠周期、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1.2.1.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①肝功能明显异常,血清谷草转氨酶偏高。②分娩结束之后,瘙痒症状立即消失,且肝功能恢复正常状态。③甘胆酸、总胆汁酸等水平明显变高,孕前机体肝功能为正常状态,乙型肝炎检测显示为阴性。④伴随着轻度黄疸症状[1]。
1.2.1.2 胎儿窘迫:①胎动次数减少甚至消失。②持续监护30 min,胎动时的胎心速率低于15次/min,且持续时间低于15 s。③无宫缩与胎动时,机体胎心率低于160次/min,或者是大于120次/min的持续时间大于10 min。④基线变异的频率低于6次/min[2]。
1.2.1.3 围生儿窒息:婴儿出生之后,1 min内未不能自主呼吸,且伴随着呼吸循环系统衰竭等症状发生[3]。
1.2.2 方法:对试验组72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再随机选取72例正常产妇设置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围生儿预后情况及终止妊娠方式。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8.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早产发生率、胎儿窘迫发生率以及胎粪污染发生率等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属于妊娠中期、晚期时的一种严重性并发症,其临床特点表现为肝酶上升、皮肤瘙痒、黄疸以及胆汁酸等。通常情况下,妊娠结束后,该病症会自动消失,其发病机理与机体肝脏代谢产物的反应异常或者是过度敏感有直接的关系。当产妇患上该病症之后,对于其预后不会造成影响,但是却容易引发早产、胎儿窘迫、胎死宫内以及胎粪污染等严重性并发症,导致围生儿是死亡率及发病率日趋增高,对于围生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表1 两组围生儿预后情况对比[例(%)]
围生儿预后情况差、胎死宫内等症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产妇和胎儿体内聚集了大量浓度过高的胆汁酸,该胆汁酸以脱氧胆酸、胆酸以及鹅去氧胆酸作为主要成分。经业内人士研究发现,胆汁酸具备细胞毒能功能,能加快细胞的新陈代谢,以至于细胞在短时间内凋亡及坏死。同时,如果胆汁酸的浓度不断升高,对于机体的作用力会随之增强,就会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实际分泌量,且患者的抵抗能力也会相对增强。但是,随着储备能量与防御能力的大量消耗,对于部分应激原,患者的抵抗能力会明显下降,因此应激出现负效应之后,其持续性有害刺激会使患者的抵抗能力受损,导致患者出现衰竭期的症状,以至于器官功能逐渐衰竭,直至休克症状的出现。而当机体处于分娩期或孕期时,如果出现血供骤减或者子宫收缩等强烈应激反应,机体已无法维持胎儿的正常呼吸,导致胎儿窘迫、胎死宫内以及死产等情况的发生。
在本组研究对象中,较之试验组患者,对照组正常产妇早产发生率、胎儿窘迫发生率以及胎粪污染发生率等相对较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会对围生儿预后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给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及早的诊断与治疗,择机予以终止妊娠,对于提升围生儿预后情况具有显著意义。
[1] 李明霞.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产科的预防护理对母婴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98.
[2] 渠玉雪.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1,31(1):61.
[3] 邵薇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