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影响
2015-12-02杨光伟胡成姗四川省华蓥市人民医院四川华蓥638600
杨光伟,胡成姗(四川省华蓥市人民医院,四川 华蓥 638600)
临床上认为,心肺复苏苏醒成功的患者不仅需要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恢复,还应该达到脑复苏的目的,防止脑水肿和脑缺氧的发生。近年来,亚低温技术对脑细胞的保护作用已经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亚低温治疗技术可以加强患者的脑复苏,促进患者大脑神经元的恢复[1]。利用亚低温技术对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治疗有显著地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6年12月~2009年1月接受心肺复苏治疗并且成功的患者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16~65岁,平均36.54岁。致病原因:车祸、电击、中毒或内科系统病变。所有病例收治前的表现均为心跳骤停。所选病例均严格按照《2005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要求进行抢救。经过心肺复苏后恢复循环及呼吸系统后,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温治疗,在积极维护呼吸及循环的稳定的基础上,予以降颅压、脱水、镇静、抗惊厥、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脑代谢、预防脑感染、预防并发症等相关的治疗。治疗组则在常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降温治疗,予以输注1 000 ml/4℃的冰冻生理盐水,同时应用电脑降温毯进行以0.5~1℃/h的速度进行降温,使中心体温降至32~34℃,并维持24 h。然后进行自然复温[2]。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的1 d、3 d、5 d、7 d、10 d时进行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并且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表现情况和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8.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复苏之后的第1天、第3天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第5天、第7天、第10天的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而两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病例介绍
我院急诊收治的一名由于车祸送来的男性患者,抢救过程中,失血量过大导致心跳骤停,我院按照《2005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要求进行抢救,抢救成功后,心跳、循环和呼吸系统恢复,进而运用亚低温治疗方式即在进行正规的心肺复苏抢救后予以输注1 000 ml/4℃的冰冻生理盐水,同时应用电脑降温毯进行以0.5~1℃/h的速度进行降温,使中心体温降至32~34℃,并维持24 h,对其进行脑复苏治疗。7 d后患者GCS评分达到6.87,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均达到良好。
表1 两组患者GCS评分对比(± s ,分)
表1 两组患者GCS评分对比(± s ,分)
组别 1 d 3 d 5 d 7 d 10 d治疗组 4.32 4.98 5.01 5.8 6.35对照组 4.54 5.01 6.53 7.06 7.1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4 讨论
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对脑保护的机制有:降低脑代谢率(低温减低葡萄糖和氧耗从而减缓脑代谢)、减轻Ca2+内流(Ca2+内流的减少可延长细胞膜去极化时间)、抑制炎性反应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会导致Ca2+大量内流,导致细胞肿胀、溶解、死亡)、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一氧化氮合酶可激活释放大量NO,增加过氧化亚硝酸盐的合成,引起蛋白质的异常亚硝酰基化和脂质过氧化,导致神经细胞膜的破坏、神经元死亡)、抑制神经元的凋亡。亚低温治疗法运用拟制中枢神经的镇静药物使得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减低患者的新陈代谢量及耗氧量,从而减少肺水肿和脑水肿的现象。必须对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温度等进行监测,以防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对于如何提高成功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完善心肺复苏患者的愈后,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研究的重点,而近年来,无数的临床实践表明,亚低温治疗在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治疗方式,尽管亚低温治疗方法还有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亚低温治疗方式将会在医学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相比于常温治疗法,亚低温治疗法可以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有着更好的影响,不仅可以提高心脏骤停后成功进行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生存率,而且可以提高神经功能的恢复。
[1] 罗雅娟,周从阳.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江西医药,2011,24(2):381.
[2] 张 均.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脑功能的保护作用[J].江苏医药,2003,11(5):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