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模式下的民办本科高校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2015-05-15薛峰
薛峰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阐述了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系统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新模式,并结合实际做法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改革思路,为同类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构建;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8-0145-02
1引言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对各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必须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是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关键,而产业发展和教育融合能拓宽各级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的通道,是推进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举措,也是对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1]。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业已成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主力军。目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已经转向生产与生活实践当中,重在产学研相结合,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构建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相统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理论型”和“技能型”的完美结合[2]。电气类专业是目前应用型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在民办本科院校中,其招生生源关键是与培养的人才能否就业、就好业所决定的,因此这类高校培养电气类专业人才时,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放在突出的位置,不同高校必须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资源优势,构建高质量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民办高校的生存需求,办学规模扩大,专业数量与招生人数快速发展。特别是像我校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往往作为新办的核心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存在着实践教学体系没有形成地方特色,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督机制,实习基地建设流于形式等问題[3]。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借鉴了别的学校发展经验,但由于每个学校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教学方法、实习基地及所处地域工业分布情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忽视了与地方工业发展联系的紧密型,造成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够丰富和完善,形似而神不似,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以当地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4]。
3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安徽三联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电气类专业。依据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按照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结合“安徽省振兴计划”新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通过市场调研及邀请典型企业人员参与构建了新型的电气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的改变不再是单纯地增加实践学时学分,更重要的是把各类实践课程进行系统有机的衔接,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即增加了实践课程的“量”也改变了实践课程的“质”。
3.1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变过去单纯以课程为主来设置实验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两个层次, “基本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企业实践”四个实践模块,大一、大二学年主要对应基础实践和综合实践模块,大三学年主要对应综合实践和创新模块,大四学年则重点对应企业实践模块,使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始终贯穿四年,不间断的全面培养。
新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课程实验为独立单元、课程组综合训练为桥梁、专业方向为系统,减少单独课程实验学时数,大幅增加课程组的综合训练学时数,总量达到八周左右。创新实践模块主要以课外培养为主,重点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实践环节体现在专业基础模块(电子基础课程、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拖动、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处理、电力系统基础、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系统仿真等),该模块主要由各专业课程的课内实验组成,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应用能力;综合实践模块主要由专业课程组的集中性实践环节组成,改变过去以单个课程为基础培养实践能力,取而代之是以2-3门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组或课程对为基础去设计实践训练项目,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理解能力,树立起专业系统性的概念;创新实践模块(系统设计、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教师项目等),主要由集中性实践课程中的综合性课程为主,配合各类创新活动项目和学科竞赛等,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与知识拓展能力;企业实践模块主要由企业文化讲座、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创业训练等内容组成,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与社会适应能力及个性发展潜力。
四个模块是一个全程贯穿四年的实践教学方案。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践学习可体会到各门专业基础课程之间、专业课之间及专业课和基础课之间的关系与衔接,形成系统的概念,通过课程体系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方向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化和立体化,由点到面,最后到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2 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探索以工程应用能力为需求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实践指导教师在这里扮演了重要角色,除了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各类实践教学,还要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实验内容与今后职业能力需求存在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从工程应用角度进行学习和思考。此外实践指导教师还要有设计实践项目的能力,我们要求实践项目尽可能多的从企业去搜集实践教学案例,并长期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践项目设计主要成员。实践教师把企业工程案例设计成若干的实践教学项目供学生学习,加强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具体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现场情境教学、分组讨论式教学等教学形式完成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兴趣。
3.3 以企业为主导,校企深度合作
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进入社会和接触生产实践的纽带,也是应用型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目前多数实习基地和高校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互动,双方未形成“合作双赢”的利益关系,甚至单纯地成为企业招工高校劳务输出的关系,使得长久、稳定的合作格局难以达成。实习基地建设是个系统性工程,要以质量优先为原则、内涵建设为重点、发展建设为核心的策略来看待。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改革的深化,必须结合教学的实际和行业的发展的需要对实习模式进行改革。目前,我校在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模式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打破以往校企合作模式,我们从大二开始根据学生意愿和企业的需求,联合组建冠名班。冠名班人才培养方案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把企业岗位群需求的职业标准内容置换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和实践模块。实践教学方面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验与工程应用技术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以集中性實践为主,形式多样,贯穿四年。日常教学组织、实施和监控均有高校完成。冠名班人才培养方案与普通班人才培养方案并存,专业基础课程采用大平台制,每学期根据冠名班学习情况动态调整学生数量,保证培养质量,同时企业在该班设立奖学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建团队:师资队伍由高校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相互学习,相互交融。通过有效地运行机制,高校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收集教学案例、挂职锻炼和参与开发学生实习内容,企业技术人员利用讲座、报告会、组织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到理论和实践教学当中,开发并承担集中性实践教学任务,毕业(设计)论文实现双导师制,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指导。
3)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企业投入设备高校设立专门场地建立联合专业实验室,成立应用技术开发中心,承担企业需求的研究课题,共同申报教科研项目,建立示范性实习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共建。
4 结束语
上述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虽具一定特色,但不能一条道走到底,要根据各自办学特点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地进行合作。关键是改变过去以高校为中心的校企合作模式,转变为以企业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模式,这样更利于促进学业与就业对接,是对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收益的举措。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馨月. 产教融合: 高校教改多样化办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观察,2014,3(7):75-77.
[2] 李红莲,崔雪梅,张军,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5):256-257.
[3]刘长海.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的探讨[J].中外教育研究,2010(5):27-28.
[4]蔡敬民,董强,余国江.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9(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