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积累与使用的有效性探究
2015-05-13王永强
【摘要】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高中生能写出议论文佳作,贵在论据的长期积累与合理使用。文章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论据积累与使用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论据积累;论据使用;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议论文写作中论据的积累和使用十分重要。只有具备充足的论据,才能充分证明论点,也才能使文章更有说服力。目前,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还普遍存在论据不足与使用不当的问题,使得论证不够充分,文章缺乏说服力。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论据积累与使用的有效性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论据的积累
(一)高一培养习惯,引导学生规范积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从书本中发现一些有用的论据材料;在生活中会看到或听到一些感兴趣的新闻素材。在接触这些材料之初,不少学生都有独到的见解,却因未能及时记录而遗忘,使这些材料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为此,教师应从高一开始引导学生养成论据积累和整理的习惯,要求学生一遇到自己觉得有用的材料,就及时整理和记录在论据本上,并将自己的见解一并写下来。这样,以后在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写出高水平和高价值的佳作来。
(二)高二加强管理,引导学生巩固积累
随着学习任务的进一步加重,不少学生在高二阶段会放松或放弃对论据的积累与整理。为此,教师应经常督查学生论据积累和整理的情况,引导学生明确积累目标,学会利用零星时间巩固与积累论据。必要时可以进行合理归纳与分类,这样既方便对论据的管理与记忆,又方便以后使用。笔者认为,让学生采用活页的方式对积累的论据进行记录,更方便整理与补充。由于高二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议论文,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引导,鼓励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多使用自己和他人积累的论据材料,这样可以更好地达到巩固与积累的目的。
(三)高三强化记忆,缓解高考作文压力
高三是高考冲刺阶段,许多学生已经进入高考备考的紧张状态。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掌握和记牢更多的论据,教师应引导学生拿出自己在高中阶段积累与整理的“论据集”,或者选购《论据大全》之类的书籍,时时翻阅,强化记忆。在高三的议论文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及时肯定能在作文中灵活使用自己或他人积累的论据的学生。只有准备了充足的论据并能灵活运用这些论据,才能有效缓解学生高考作文的压力。
(四)平时加强管理,督促学生积累论据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常督促学生积累和整理论据。因个人兴趣和收集方法的不同,学生收集到的论据各不相同。教师应引导学生相互借鉴“论据集”,从而让学生个人“论据集”得到不断完善与丰富。同时,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在论据积累上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并鼓励他们坚持积累,有计划地补充和完善个人“论据集”。当然,教师还可以运用学校网络平台建立网络数据库,搭建网络互动学习平台,让重要的论据资源实现共享,以提高论据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有效促进学生间论据资源的交流与学习。
二、论据的使用
(一)巧用单例,夹叙夹议
譬如,在论述“苦难催生成功”这个论点时,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勾践受到吴王的羞辱与欺凌,不忘国耻,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不放弃、不动摇,咬紧牙关,卧薪尝胆,展示出自己顽强的品格与坚强的斗志,最终“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获得了辉煌的战绩。在运用这一事例时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详略得当,不用长篇大论叙述勾践卧薪尝胆的具体过程,却凸显了论证的说服力。
(二)活用双例,正反对比
譬如,在论述“贵子,是拼出来的”这个论点时,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新东方俞敏洪和“李刚门”主角进行正反对比。俞敏洪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贵子”。俞敏洪家境贫寒,高考失败后毅然选择了复读,最终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开始创业,成功创办了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从俞敏洪的例子可以看出,要成为“贵子”就需要坚持不懈地为梦想去奋斗、用双手去打拼。而从“李刚门”主角的身上可以看出,一些“富二代”拿着长辈辛苦打拼得来的财富随意挥霍,其自身的道德品格却很败坏。这样的“富二代”是不配称“贵子”的。通过两个事例的正反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三)善用多例,排比造势
譬如,在论述“心正则笔直”这个论点时,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如下材料排比造势:屈原虽然受冤屈而被放逐,却有火热的爱国之心,写下了感天动地的《离骚》;杜甫虽然身在乱世,却心怀天下寒士,写下了渴救众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飞毕生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写下了壮怀激烈的《满江红》;曹雪芹茅屋瓦舍,经历十载伏案写作,写出了柔情万种的《红楼梦》。这几个排比一气呵成、节奏感强,使文章的论证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四)多维解读,灵活运用
笔者在指导学生论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论点时,不少学生都引用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为蜀国鞠躬尽瘁的例子。一些学生写诸葛亮忠于先帝与幼主,火烧新野、赤壁,为刘备打下帝王霸业奠定基础;一些学生写诸葛亮大兴水利,为西蜀百姓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一些学生写诸葛亮出师北伐,希望复兴汉室与旧都。以上三个论据都可以论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论点,是选其一还是三个兼用呢?笔者认为应该三个兼用,因为三个论据虽然写的是同一人,却从三个侧面写诸葛亮如何“鞠躬尽瘁”、如何“涌泉相报”。同时引用三个论据,并没有堆砌论据之嫌,反而有突出论点之功效。
综上所述,“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教师在议论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在论据积累与整理方面多下功夫,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有效并灵活恰当地使用这些论据,那么,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肯定可以不断进步,从而写出更多、更好的议论文来。
参考文献
[1]李品一,胡安武.通权达变——谈高中议论文一材多用问题[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14(4).
[2]张辉.例谈高中议论文写作如何走向深入[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4(4).
作者简介:王永强,男,1970年生,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四川省郫县第二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道德教育。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