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三部曲”
2015-05-13王美华
王美华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本文主要从预读、熟读、回读整合三方面阐述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渲染;感悟;升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重在一个“读”字,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从而提高阅读能力,“读”是提高阅读效果的重要途径。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古人对于评价一篇好文章归结为六个字:凤头、猪肚、豹尾。其实,对于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也是很恰当的。即:预读时应有“精”度;熟读时应有“深”度;回归整体时应有“力”度。
一、凤头——预读求精重渲染
“预读”是学生将原有阅读认识水平带入新的阅读情境,给“教与学”埋下感情基调。这时,应充分发挥媒体及教师范读的作用,才能让学生“披文入情”。当然,合理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进行范读才是成功的第一步。如《再见了,亲人》《小珊迪》这样的课文。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很快会给学生一些情绪上的感染,进而整体地把握住蕴含的感情,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而《第一场雪》中雪后美景的一段,教师声情兼备地范读作者重笔墨描绘的迷人景致,并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置身于粉妆玉砌的雪景中,眼前满是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银条儿,微风徐来,树枝轻摇,玉屑飞舞的情景。学生在听读时,就已初步领略到了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为进一步体会文字的形象感和情趣感铺好了基石。“身教重于言教”。叶圣陶先生说:“美文尤要美读”。语文教师美的范读,可以唤起文中美的形象,使学生受到感染,触动学生情感的弦。同时,也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原来注入情感的诵读竟会有这样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范读是我们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把金钥匙。
二、猪肚——熟读深思化感悟
(一)提倡自读诵读,使之读有所得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自由诵读最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掌握朗读速度,有利于边读边想,真正读有所得。尤其对于朗读能力较差的同学,不必为“赶不上”而发愁,不会因赶速度而“囫囵吞枣”,这样更有利于解析全文。如《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我让学生充分自读,学生在充分自读后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色及其变色的原因。此时,课文脉络十分清楚,往后的教学就相当顺利。
(二)以“思”导读,以读代“导”
比如,《奇怪的大石头》一课中在理解“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这一问题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步骤:
1.让学生先小声地读,从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中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
2.再自由读,找出“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3.教师再安排指名读和齐读。不仅避免了朗读的“盲目性”,同时也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形式感和形象感。
总之,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课文的意境、思路、观点、主张常能得以酣畅淋漓的体现。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不忽略探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是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论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三、豹尾——回读整合促升华
(一)咀嚼品析
带领学生进行体会、比较、分析语言,能引导他们体会到语言间的细微差别,积淀语感,体会其内在意蕴。在阅读教学中,语言的品析主要采取重点句指导朗读及比较朗读的方法。前者如《两只小狮子》中重点抓住狮子妈妈的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来进行朗读体会;后者如《爬天都峰》中把“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个样……”与“我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句子的比较,并指导朗读,从而体会到爬天都峰的艰难。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时,有意识设计多种形式的想象,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也使他们得到再创造性的美的享受。
1.再造想象还原文中画。如《清澈的湖水》一文,当学生读到“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可以问孩子们“想看看这美丽的画面吗?”然后告诉她们:“这美丽的画面就在你们的脑海中,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句子多读几次就能用心看到。”利用孩子们想要看到美景的心理,激起朗读的兴趣,使语言文字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形成生动的画面。再如“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好像在给游人表演呢!”可激励学生:“想经常欣赏小鱼的表演吗?就让这可爱的小鱼深深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这样朗读前先让学生用心去想象那是怎样一幅美丽而富于生趣的动态画面,再读也就了然于胸。
2.比较想象丰富文中画。如在《风筝》一文教学任务完成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放风筝时风筝断了线的经历,比较文中的画面,再指导朗读,我想感情是会更真的。
3.推测想象揣度文外画。例如《明明上学》一文最后一段写的“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这里的“笑”是感激的笑,感激小文的提醒,理解这句话重点要落实到“笑”的含义上。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联系上文进行默读,再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去悟去想,猜一猜明明可能会说什么?就不难体会这两个词包含的儿童所特有的纯真感情。
总之,回读整合就是让学生回过头来把课文全面地读一读、理一理、联一联,融会贯通,并化为有感情地体会、朗读,从而使阅读目标全面完成,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优化。
其实,这样预读、熟读、回读体现了文中作者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不正是阅读教学的“三部曲”吗?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