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光线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2015-05-13徐燕燕
徐燕燕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的新生活体婴儿,大多数体重2 500g以下,头围33cm以下,身长不足47 cm[1]。早产儿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群体,特别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医院监护室的环境压力源,如光源、声源以及各项医疗护理操作等都可以给早产儿带来强烈的不舒适感,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及疾病的恢复。特别是光源,为了观察病情需要,病室内24h明亮的光线使患儿的病情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我院儿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对24h光线实施管理,使用遮光罩形成循环光线,促进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早产儿60例,在早产儿病情稳定的情况下,采用按顺序编码,采用不透光且密封的信封保存的方法,每个研究对象所接受的治疗方案由产生的随机分配序列产生,并被放入按顺序密封且不透光的信封中,合格的受试对象同意进入试验时,信封才能被打开,受试对象才能接受相应的处理措施。试验前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签署知情同意书。最终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1.2 方法 对照组延续传统的方法使早产儿暴露在光线中。观察组采用遮光性强的布做成的遮光罩罩在暖箱上,根据正常人体生物钟的规律控制环境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各项治疗护理集中操作,让早产儿得到充分的休息。遮光罩的设计:使用遮光性强的布制作成暖箱顶盖大小相同的布罩,布罩底部四周垂下暖箱有机玻璃下约2cm,将整个暖箱有机玻璃全部遮住,暖箱两侧(不是开门的两侧)垂下的布上方各开一个直径为10cm圆形窗口,暖箱四面垂下的布无需缝上,在观察早产儿时从圆形窗口观察即可,减少了光线刺激,必要时将一边的布掀起观察,白天不需要时即可拿掉遮光罩,遵循了昼夜循环光线的原理。传统的遮光罩未在暖箱两侧开10cm的圆形窗口,在观察患儿时直接将罩子掀起,导致突然的强光使早产儿产生不适。对照组除不使用遮光罩外,接受与观察组同样的保健护理措施,如沐浴、鸟巢、抚触等。
1.3 评价指标 分别比较患儿出生7d及14d体重和每天奶量增长情况。每天早上(06:00)摄奶前测量体重。记录早产儿24h摄奶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出生7d及14d体重和摄奶量增长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早产儿出生7d及14d体重和摄奶量增长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体重(kg)24h摄奶量(mL)14d观察组 30 0.029 5±0.003 9 0.257 5±0.008 7 203.166 7±2.出生7d 出生14d 出生7d 出生783 0 263.566 7±3.580 5对照组 30 0.004 6±0.003 6 0.188 5±0.005 8 181.666 7±2.618 4 221.966 7±3.858 3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早产儿的救治不仅局限在医疗效果上,其生活质量也需要提高。早产儿提前来到这个世界,强烈持久的光线对发育不成熟的视网膜造成损害,使视网膜的发病率增加[2],还可造成其生理和行为的改变,加剧早产儿的不安定性[3],早产儿暴露于过多的光照中伴随着代谢速度加快造成体重不增[4],早期睡眠节律的打乱将影响后期的睡眠质量。生长激素在睡眠时分泌旺盛,觉醒时相对减少,因而良好的睡眠在促进婴儿生长发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5]。使用遮光罩能够人为地控制光线,但很多资料显示使用遮光罩不便于护理操作及病情观察,本研究中遮光罩的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遮光罩不同之处在于:暖箱两侧(不是开门的两侧)垂下的布上方各开一个直径为10cm圆形窗口,这样即符合早产儿对光线强弱的需求,又可以及时观察病情。经临床使用观察,此款遮光罩更方便、可行。早产儿使用遮光罩后,昼夜循环的光线能够促使早产儿昼夜节律的形成,建立良好的生物钟,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在体重和奶量增长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田衣.科学护理早产儿促进早产儿的正常发育[J].全科护理,2010,8(6B):1591-1592.
[2] 张会云.医院环境对新生儿的影响与干预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2):210.
[3] 孙健伟,李静,孙静.早产儿的环境护理支持[J].护理研究,2007,21(7B):479-480.
[4] 孙慧清,熊虹.灯光与早产儿休息-活动模式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3(2):78-80.
[5] 李梅,张国静.抚触对新生儿摄乳量排便及睡眠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2):151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