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慕课研究的计量分析
2015-05-12苏丽亭黄晓鹂李树民
苏丽亭 黄晓鹂 李树民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慕课研究的1336篇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阐述了其文献增长、来源期刊分布、作者群分布和区域分布四个方面的情况,以期能为我国慕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慕课;文献计量;期刊分布;作者分布
本文系2014年华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Web2.0环境下高校医学信息检索课“教”与“学”模式研究”(编号Q14121-47)成果之一。
1. 引言
MOOC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中国学者焦建利教授将其音译为“慕课”,随后该词在我国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慕课是依赖于互联网而诞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以其低门槛、低费用、大规模和开放性等特点而受到教育界的关注。2011年,慕课在国外开始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2012年,斯坦福大学创办Coursera和Udacity,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创办EDX,三大学习平台的形成标志着慕课的真正成熟。2013年,慕课正式进入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学府纷纷牵手慕课,自此慕课在我国迅猛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慕课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探讨文献的分布特点与研究现状,以期为我国慕课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两个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将“MOOC”、“MOOCs”、“慕课”、“大规模在线教育”、“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作为关键词,采用布尔逻辑运算符“或”组配方式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时间为2014年11月,经人工查重、筛选,排除与本课题无关文献,最终获得1336篇相关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样本。
将数据样本导入Excel软件中进行整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慕课文献的年代、来源期刊、作者以及区域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文献年代分布
在一定程度上,某领域的文献数量能够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水平,而论文的年代分布则能够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慕课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过短短几年,但总发文量却高达1336篇,年均发文近223篇。从收集到的文献可以看出,最早出现的文献是2009年发表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上的《大规模在线课程非专用资源预测与查询调度》,作者是来自新疆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侯勇。次年,他又在《计算机应用》上发表《在线课程下的自适应查询调度算法》,两篇文章均是针对慕课系统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2012年,慕课在欧美迅猛发展,我国受其影响,发文量稍有增加。2013年起,中国著名高校签约加盟慕课,自此慕课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文献大幅度增加,2013年上升到250篇,2014年截止到11月已经高达1078篇,是2013年发文量的4.3倍,可见慕课发展如火如荼,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见图1)。
3.2 文献来源期刊分析
据统计,1336篇论文发表在479种期刊上,刊均发文约3篇,刊均年发文约0.5篇,总体来看,期刊分布比较分散。将期刊按照发文量递减排列,发文量在20篇以上期刊有12种。这12种期刊共发文319篇,约占发文总数的23.9%,是慕课研究论文的核心刊物。在这12种期刊中有《开放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及《中国远程教育》是中文核心期刊,这三种刊物占核心区期刊总数的25%,说明我国慕课研究起点较高,是核心期刊关注的一个新领域。
据统计,我国慕课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科技和教育领域的期刊中。慕课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方式,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这类文献主要集中在远程教育方面的期刊上,与慕课课程模式(起源于基于互联网的开放课程)有很大关系。慕课平台的运营与建设通常需要各种新型计算机技术(如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移动终端等)的支持,因此慕课平台的运行、在线学习系统的构建等通常要涉及计算机方面的研究。此外,慕课论文也在图书、情报、医学等领域的期刊中出现,说明慕课正在逐渐引起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
3.3 核心作者群分析
通常,核心作者对一个领域的研究发展起着很大作用。据统计,以慕课为主题发文的共有1107位作者,其中,仅发表了一篇论文的作者有973位,占作者总数的88%,说明慕课正在引起各个学科领域学者的关注,这些学者虽未做深入研究,但他们是我国慕课研究的潜在作者。发文4篇以上的作者有15位,主要集中在高校,在这15位核心作者中,有10位来自于“211”院校,6位来自于“985”院校,这说明我国慕课研究的学术水平比较高,既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准,又使得相关研究从一开始就比较规范、严谨[2],核心作者群在逐步形成中。
3.4 作者地域及机构分析
机构或地区学术研究水平的高低,往往可以通过本机构或本地区作者发文量来体现。对第一作者所在的机构和区域进行统计,发文量9篇以上的机构全部为高校,排在首位的是北京大学。高校具有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学术人才,支持和推动着慕课的发展,是慕课发展的主力军,具有较强的学术敏感度。通过对研究地区进行统计,发现发文作者遍及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研究地区分布广泛。但也存在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北京、江苏、上海等发达城市居前三位,约占总发文量的40%,学术研究氛围比较浓,而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如青海、西藏等地区发文量仅为1篇。
4. 结语
慕课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引入我国,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教学模式叩开了我国传统教育的大门,为各学科的教育与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3]。慕课研究文献增长速度较快,期刊分布分散,作者分布广泛,研究区域具有全国性,慕课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我国慕课研究还存在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研究区域分布不均等问题。随着慕课自身的发展以及慕课本土化进程的逐渐加快,慕课将会吸引我国更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与参与,这些问题将会逐渐被解决。
参考文献
[1] 秦鸿.慕课的兴起及图书馆的角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2):19-26.
[2] 郝丹. 国内慕课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
[3] 袁永旭,贺培风,于琦等.慕课背景下的医学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23(7):13-14,58.
作者简介
苏丽亭(1987-),女,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医学信息管理、文献计量学。
黄晓鹂(通讯作者)(1954-),女,教授/研究馆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医学信息学、阅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