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鹃花开开满坡 清香万里送天涯

2015-05-11李东敏

歌剧 2014年11期
关键词:杜鹃花艺术特色

李东敏

内容提要:歌曲《杜鹃花》(阎肃词,王祖皆、张卓娅曲)是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的一个代表性唱段。本文首先阐述了这首歌曲的题材内涵及其在整部歌剧中是如何发挥贯穿作用的;之后再围绕歌曲两个主要文本进行了音乐创作特征的分析;最后对歌曲的主要特色进行了概括和凝练。

关键词:《党的女儿》、《杜鹃花》、歌剧经典唱段、音乐创作分析、艺术特色

歌曲《杜鹃花》是我国当代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的经典唱段,作为主题曲,这首歌曲在整部歌剧不同的发展阶段先后出现四次。

第一次:序曲之后。作为整部歌剧作品的第一首歌曲,《杜鹃花》为该剧的音乐基调进行了预示,因而具有“序”的意义。(以下简称“杜一”,领唱、合唱的演唱形式,A调,5/4、6/4、3/4变换拍子)

第二次:第一场结尾处。剧情背景:党内出现叛徒,田玉梅等八位共产党员落入敌人虎口,被押至村外的杜鹃坡行刑。歌曲伴随着舞台上的舞蹈表演,出现在共产党员就义之后,歌颂革命者如杜鹃花般绽放着不屈的精神。(以下简称“杜二”,领唱、合唱的演唱形式,降A调,5/4、6/4变换拍子)

第三次:第四场。剧情背景:桂英得知丈夫叛变革命,精神几近崩溃。当她从崩溃中逐渐苏醒,心情复杂,“思前想后难做人”。此时玉梅赶来,唱起这首优美的歌曲,唤醒桂英继续战斗的勇气。(以下简称“杜三”,女声二重唱的演唱形式,G调,5/4拍)

第四次:全剧尾声中。剧情背景:玉梅筹盐,为掩护通讯员不幸落入敌军手中,慷慨就义。在此,《杜鹃花》旋律响起,与序曲形成首尾呼应,完整地结束了整部歌剧。(以下简称“杜四”,与第一曲相同)

本文将主要分析“杜二”和“杜三”两个唱段,并总体概括四个唱段在歌剧中所发挥的不同功能及其艺术特征。

一、歌曲的题材内涵

故事发生在江西苏区一个名为杜鹃坡的地方。1935年,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杜鹃坡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歌剧一开始,田玉梅等八位共产党员被敌人枪杀后(玉梅在老支书的掩护下死里逃生),玉梅的女儿鹃子伤心地爬到山坡上哭着找妈妈,七叔公看着可怜的孩子,无比心痛将其带回家。此时舞台上回荡起一段琵琶音乐,一队舞蹈演员身着白色长裙缓缓出场,伴随歌曲的旋律跳起优美的舞蹈。主创者以此温馨感人的舞台场景,寄托人们对牺牲者的缅怀与哀思之情。

杜鹃花,花开满坡,心似火焰红彤彤,身似白玉玉无瑕。

杜鹃花,默默无言吐春芽。风风雨雨压不倒,清香万里送天涯。

歌词分为两段,创作者托物言志,将共产党人的坚毅品格比作满山盛开的杜鹃花,“心似火焰、身似白玉,风风雨雨压不倒,清香万里送天涯”,这正是以剧中人物田玉梅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

二、音乐分析

歌曲《杜鹃花》(二)为降E徵调式。5/4混合节拍为主(3/4+2/4),并局部使用变换拍子(5/4、6/4)。音乐结构为并列单二部曲式,整体基调柔美。

前奏:5/4拍(2/4+3/4),4小节,琵琶在其低音区领奏,音乐在小节第三拍强位休止,每小节最后一拍依次上行级,进而营造出凄凉婉转的情绪。

A段(领唱):8小节,四句方整乐段,每乐句各两小节,又各分出两个各1小节的乐节。音乐陈述具有“起、承、转、合”特征。

第一乐句为起句,两乐节同为反波式线条;第二乐句承接第一句,句尾徵音与第一句商音构成和声呼应;第三句羽音起句,旋律语汇突出了羽和弦分解的音调特征,配合音区下移,音乐倾述更为深情,具有某种“转折”的意味;第四句以重复前句句尾两音的“鱼咬尾”方式进入,并继续推进音乐发展,第二乐节则在一个下行八度的音程框架中,音区迂回下移,收于主音(徵),体现了“合”结构特征。

B段(合唱):8小节,重复式的两个乐句,两句句尾构成宫调式属主呼应,之后4小节为补充式结尾句,终止于徵音。

整个B段音区上扬,上方声部第一乐句在主音起句,围绕sol、mi、la三音展开,大调风格鲜明,与A段的调式风格形成对比。下方声部下移三度,主要运用A段开始的主题素材,围绕mi、do、re三音与上方声部构成对位性复调织体,从而体现出A、B两个音乐段落既相对比又相统一的并列关系。之后4小节,为对歌曲进行更好的收束,尾句将节奏拉宽,音区提升。经过一个五度音程跳进到达歌曲最高点后级进下行至主音,而从合唱的和声终止式看,正是属七解决至主和弦的完全终止,从而使歌曲结束在激昂饱满的情绪之中。

观察整首歌曲的音乐发展,A、B两段既对比又统一。首先,A段音乐的调式风格呈现出较鲜明的小调式色彩,音区较低,旋律线条平稳,音调婉转、柔美;B段在A段曲调陈述基础上进行引申,突出了大调式的色彩。音区上扬,情绪激昂,旋律多围绕调式主音迂回起伏。其次,从节拍节奏角度看,A段使用了变换拍子(5/4,6/4),B段则为单一拍子(5/4)。在此前提下,整首歌曲自始至终贯穿了较为统一的节奏音型,更多体现出三拍接两拍的五拍子特点和先紧后松的节奏组合。再次,从声部组合方式看,A段为甜美婉转的单线条旋律,而B段则为男女声重唱,歌曲结尾处为加强和声动力,加强音响厚度,由二部变为四部。最后,从音乐材料的安排看,B段下方声部采用了A段开始的主题音调,句读处又再现了A段第二句结尾。歌曲最后的尾句,主体材料同样是重复第一段第二句,只是为收束的缘故,进行了高八度的音区提升,从而使歌曲在到达高潮后激情随之结束。

三、“杜二”与“杜三”之比较

“杜三”出现在第四场中,剧情背景前文已有说明。该唱段与“杜二”的主要异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调式调性方面,“杜二”为降A调域,“杜三”则为G宫调域,音乐基调更加优美婉转。此外,演唱“杜三”这首歌曲的目的是要以此召唤正处于“崩溃”边缘的桂英对昨日美好时光的回忆,使之尽快走出低谷,迎头向前。

2 节拍节奏方面,“杜二”为变换拍子(5/4,6/4),“杜三”则为单一节拍(5/4),乐句之间衔接更加紧密,旋律更为流畅。

3 演唱形式方面,“杜二”为配合舞蹈表演,在后台演唱,A段为齐唱和女声领唱,B段为男女声重唱:“杜三”的演唱形式则为玉梅、桂英在舞台上的女声二重唱,A段为玉梅独唱,B段为二重唱。

4 前奏部分。“杜二”4小节前奏处于低音区,突出凄婉的情绪;“杜三”8小节前奏,音乐材料为A段音乐的高八度演绎,后半部分音区逐渐下移,至低音区突出旋律的优美。

5 两个唱段情感内涵的基调方面各有其艺术表现的侧重点,情感内涵的色彩有较鲜明的对比。相比较“杜二”无比沉痛心绪中复杂而富含寓意的情感基调,“杜三”在感情表达方面更加朴实、真挚,是玉梅、桂英两姐妹贴心的絮语。

除以上对《杜鹃花》两个版本的分析比较外,处于歌剧一头一尾的“杜四”与“杜一”两个版本完全相同,体现了歌剧结构的统一。在舞台场景的呈现上,“杜二”和“杜四”都伴随舞蹈表演,不同之处在于“杜四”的舞蹈演员每人手持一束杜鹃花,其用意不言而喻,是主创者怀着悲痛的缅怀之情对党和人民好儿女高尚品格的赞颂,他们的“杜鹃花精神”将会激励后继者投入未竟的革命事业中,坚信革命终将走向胜利!

四、歌曲《杜鹃花》的主要艺术特色

歌曲《杜鹃花》以江西地区具有寓意性的杜鹃花为载体,用“心似火焰,身似白玉”和“风风雨雨压不倒,清香万里送天涯”的品格比喻共产党员那昂扬的斗志与坚定的信念。歌曲在整部歌剧中占据了主题曲的位置,四个唱段在歌剧不同结构部位、不同背景中重复出现,并变换不同的表演形式,从而很好地发挥了多角度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杜鹃花艺术特色
杜鹃花开
待到杜鹃花开时
我是红红的杜鹃花
杜鹃花
哦,杜鹃花!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