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民族、通俗三者“跨界”发展的利弊分析及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运用和要求
2015-05-11段梦琪
段梦琪
摘要:当今的“跨界”现象不仅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间的“跨界”,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间的“跨界”,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间的“跨界”,甚至在民族音乐中不同派别之间也由原来的相互对立逐渐开始互相沟通、学习和融合。而这也预示“跨界”音乐有着更广的未来、更光明的前景。然而“跨界”音乐发展至今,音乐界仍没有对“跨界”音乐的定论,其价值和意义仍是业界争论的焦点。笔者将对“跨界”音乐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于当今声乐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跨界”演唱 利弊分析 声乐教学
“跨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取代了过去单一的审美标准。由此“跨界”演唱逐渐兴起,并且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最重要的是这一改变也影响推动了声乐教学的发展。
一、“跨界”演唱的利弊分析
当今的“跨界”现象不仅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间的“跨界”,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间的“跨界”,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间的“跨界”,甚至在民族音乐中不同派别之间也由原来的相互对立逐渐开始互相沟通、学习和融合。而这也预示“跨界”音乐有着更广的未来、更光明的前景。然而“跨界”音乐发展至今,音乐界仍没有对“跨界”音乐的定论,其价值和意义仍是业界争论的焦点。因此,我们必须宏观思考、冷静鉴别、全面分析“跨界”音乐地利弊,从而将其积极方面运用到声乐的教学实践中。
“跨界”音乐的出现的确为音乐界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
(一)“跨界”音乐表演的出现拓展了音乐市场,模糊了高雅艺术和大众艺术的界限,使大众也懂得欣赏古典音乐等高雅艺术,使各个阶层的受众广泛增多,也使音乐能够更为广泛地传播与接受。
(二)以全新的方式诠释古典作品,使古典作品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跨界”音乐的出现使得崇尚时尚潮流的群体在追赶时尚的同时回头追溯历史,是对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四)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明确的界限划分抹杀了歌唱者和词曲作者的个性,从某些角度来说成为了音乐自由发展的阻碍。而“跨界”音乐的出现正是弥补了这一局限性的存在,它打破原有界限,让演唱者、作曲家都将重点放在音乐本身。
然而,“跨界”音乐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特征表现在:
(一)“跨界”音乐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和形式,使其在传统音乐中大放异彩,因此效仿者越来越多,然而大部分效仿者只是模范其表象而不注重分析其实质,因此带来了“东施效颦”的负面影响。
(二)“跨界”音乐的出现为一些急功近利者提供了捷径。很多并不成熟的歌唱者为了能博得同行业眼球关注,在很难踏下心认真研究、探索、练习一门唱法,并把该唱法的演唱技巧、表演方式完全掌握的情况下,选择同时学习、演唱其他类型风格的歌曲。此做法相对于将一种唱法研究透、研究精,不失为一条既快捷又便利的路。然而,这样创作出来的“跨界”音乐只能称之为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下的“快餐”音乐,并没有把握了音乐本身的实质。
(三)对于初学声乐者“跨界”演唱的方法有时候是一种混淆。因为广大声乐初学者、爱好者对于音乐还并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看法,此时在他们学习声乐的道路上出现的“跨界”音乐以一种新的形式摆在他们面前时,有可能会被这种新鲜的演唱方法和音乐效果吸引,从而忽略歌唱技巧和方法的扎实学习,有可能会损害其声带和歌唱能力。
二、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运用及要求
综合考量“跨界”音乐的优点和缺点,在音乐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跨界”演唱的合理性还是大于其局限性的。因此只要立足于发展的角度,将其合理性放大,同时规避其局限性,则“跨界”音乐的发展将对整个音乐历史的发展产生极大的积极作用。因此高校的音乐教育要想培育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任重而道远。
(一)对教师的要求
对于声乐教师来说,首先应提高自身音乐欣赏水平、音乐鉴赏能力、转变思想,开拓思路,勇于尝试“跨界”的演唱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敢于淡化固有的唱法划分方式、打破传统唱法分类的界线,对不同风格的曲目和不同的演唱技巧的演唱方式认真研究、学习,并持有包容开放的积极态度,鼓励学生打开思路,自主学习音乐知识和不同的演唱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和驾驭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不同流派的演唱技巧和风格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具备基本的表现不同音乐特征的能力,而且使其在主观上也会产生一种追求完美“跨界”的动力和强烈的艺术表现欲望,只有这样其演唱才能更加纯正,其个性特色才能充分地、全面地显现出来。
(二)针对“跨界”演唱,高校及教师应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更好的进行教学
1.因材施教。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学生声音上的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嗓音条件,设计其教学计划和培养方式。在保持学生独有个性特色、声音特色的情况下,进行“跨界”演唱的学习。
2.声乐教学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发声、气息、位置、表演等的训练。
3.提升文化修养。“跨界”演唱不是简单的对各种唱法的拼凑,更不是几种唱法的相互参杂。“跨界”应该是具备了扎实的演唱功底后而进行的多重演唱方式的探索。因而,要想把不同风格、不同唱法的音乐都能熟练掌握并运用,就应该在扎实的演唱功底上加入不同风格音乐、不同唱法派别的文化的学习。从而真正理解所要表达的音乐情感。
4.教学模式多样化。由于“跨界”音乐的形式新颖,且是在科技文化大发展的当代才产生的艺术,因此,高校的声乐的教学形式不应该拘泥于一种单一的古板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学习“跨界”音乐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学校可以灵活机动的开展研讨课、公开课、小组课、教师示范课、艺术采风等形式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演唱技巧和方法的同时促进学生间交流、创新、互相学习。
“跨界”演唱的出现成为音乐界一个既时髦热门又充满争议的话题。作为新一代的音乐学习者和传承者,我们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在利与弊之间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取舍,借助理性的实践和思辨的研究,进而将其积极的一面应用到声乐教育当中,为人民大众带来更为绚丽多姿的美的音乐享受。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辽宁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名称:《美声、民族、通俗三者“跨界”发展的利弊及合理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14101650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