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多声合唱实验与研究
2015-05-11肖眉雅
肖眉雅
摘要:我国多声部歌唱教学一直是中小学音乐课堂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也为了尽早实施我国《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的教育目标,本课题在国际先进音乐教育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探究多声部歌唱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并希望通过教学实践找到解决课堂多声合唱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 音乐课堂 多声合唱 音乐教育
歌唱,特别是歌唱中的合唱有着非常丰富的学习内容。合唱是真正具有价值的音乐艺术,合唱具有影响和促进群众音乐文化发展的功能,它可以影响最多的人参与音乐,唤起千百万人美好心灵的共鸣。学校音乐课堂的合唱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歌唱活动中学习掌握音乐的节奏、音高、速度、力度、和声等一系列的音乐要素,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些音乐要素在歌唱活动中表达内心情感,提高艺术文化修养,还能通过合唱活动增强集体主义意识。
一、学校课堂多声部歌唱在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多声部歌唱教学一直影响着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国际化进程。2011年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从20世纪学堂乐歌的兴起至今,已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历程。在这百年历史中,学校音乐教育一直在不断的改革和变化中发展。但无论历史怎样变迁,歌唱却一直是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唯一内容。20世纪音乐课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唱歌课”,这正是由于我国音乐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以唱歌为主,并且是以单声齐唱歌曲为主要教学内容。对于这种学校音乐课堂的单声歌唱现象,音乐教育家及音乐理论家们持有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这是由于中国民族单声音乐文化(特别是汉族音乐文化)所致,“我们中国的音乐长期停留在基本上是单音音乐的状态。一种毫不费力就很容易找到的理由,就是怪罪于中国长期封建社会阻碍了我国的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再由于我国千年不变的五声音阶是基于完全五度、四度协和的原理,及我国早期为歌唱伴奏如笛、胡琴、锁呐等乐器,其音域、音质、音量与人声的不协调,故使我国歌唱艺术不能朝着如西方多声合唱的内容形式发展。这种观点的由来,是由于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对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多以单声音乐形式呈现,因此,单声音乐被人们认同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现象。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音乐学者通过对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长期不断的挖掘和深入的研究发现,许多少数民族就有丰富的多声部民歌。音乐学家、作曲家樊祖荫先生认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至少有二十三个民族保存和流传着具有稳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中国的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布广泛。”但由于这些多声部民歌被掩埋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自生自灭,因此没有得到推广而不被人们知晓。我们从21世纪中国音乐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可见,中小学音乐教材呈现的民歌内容多以单声部民歌为主,少见多声部民歌。究其原因,是否与中国少数民族多声歌唱的复杂性有关?这有待于民族音乐家与音乐教育家深入的研究得出结论,但并非中国就以此而放弃课堂多声歌唱的教育。
实际上,早在1916年的教育部颁布的《国民学校施行细则》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已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规定“乐歌”课的教学内容为“平易之单音唱歌”及“简易之复音唱歌”其中的复音唱歌即多声部歌唱。也从那时起,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就开始努力尝试,在发展学生个人歌唱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的多声唱歌能力。我国的音乐教育家们普遍认为,多种形式的歌唱教学(独唱、重唱、合唱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令人遗憾的是,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学校课堂音乐歌唱教学几乎仍然停留在齐唱状态。
由于宗教、历史及音乐文化等原因,多声部歌唱活动在欧美国家中小学较为普遍,因此,多声部歌唱在欧美学校课堂的实践和研究也就较为广泛。20世纪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三大音乐教学体系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柯达伊都以各自不同形式的多声音乐教学著称,其多声部思想渗透各自的教育体系。特别是科达伊教学体系中的多声部合唱对国际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被推广到世界各地至今,欧美、美洲、亚洲等国家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就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实践工作。在柯达伊的故乡匈牙利,中小学音乐课堂多声部合唱内容极为丰富,二年级开始进入二声部的歌唱学习,从此它一直是学校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他们几乎班班有合唱,每所学校都拥有很好的童声合唱团。除此之外,如美国普通学校音乐课教学中,对合唱教学也有较高要求的指导建议:音乐剧表演、牧歌合唱、民族合唱、室内乐合唱、爵士乐合唱等都纳入学校音乐课堂和课外教学的实践。
当今世界各地学校音乐教育普遍认为,合唱课是当前中小学生音乐艺术素质培养的基本手段,同时,合唱也具有影响和促进群众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在物质条件满足的基础上,国家更加重视提高国民个人文化修养。而合唱正是提高人们文化修养,发展移情、情感、思想和行为的绝佳契机,它具有享用终生的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功能。如今合唱已成为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内群众合唱教育基地的学校音乐课堂,如何提高合唱教学水品已成当前基础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学校音乐教育放眼世界,从小学阶段开始加强重视,使每一个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具备一定的多声部歌唱能力,才有可能加快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国际化进程,真正实施《音乐课程标准》关于“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的建议。
二、课堂多声部歌唱教学的实践
从二十世纪初,随着中国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了学堂乐歌的歌唱文化。学堂乐歌(或唱歌)课兴起之初,以编创的歌曲或选曲填词的歌曲为主要课程内容,课堂教学的演唱方式为齐唱。这种乐歌式的教学模式对中国音乐课堂教学的影响深远,时至今日,我们的学校音乐课堂任然保持着齐唱教学的模式。一个世纪让我们已习惯于课堂单声部歌唱的教学,我们是那么难以改变已经习惯的课堂歌唱方式。因此,在基础音乐教育中要实施多声部合唱教学,有很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2011年国家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特别提出了“3至6年应级增加合唱教学”,这为我国今后课堂音乐歌唱教学明确了目标。
大力倡导合唱艺术活动,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养。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要培养学生多声部的歌唱能力,就应从孩子抓起,从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开始。多声部合唱能力的建立,其最大困难是音准、节奏与读谱的问题,如果合唱教学不能解决这些根本问题是很难在课堂将多声合唱进行到底的。对于《音乐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提出的3至6年应级增加合唱教学,并非真正等到三年级甚至更高年级才开始多声部的歌唱学习。借鉴柯达伊等国际先进教学体系的实践经验,在小学一年级学习之初,就应开始最简单的二声部音乐材料的学习。柯达伊教学体系从整体上讲,是建立在早期音乐教育基础上的。幼儿早期音乐教育除了能有效地培养节奏感、音准、速度感、音乐的整体感知力外,音乐教育有助于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证明,在对从未进行音乐专门学习的各学龄儿童的教学中发现,低龄儿童较之高年级儿童在进行相同或略多一些的课程学习后,年龄越小的儿童对音高、音程、节奏的敏感度会略高于高年级儿童组,而高年级的学生某些时候表现出对音高判断的反应较低龄儿童迟缓;实践还证明,对于两个声部歌唱课程一年的学习后,二年级学生对简单的二声部歌唱,其旋律音准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而七年级学生组齐唱能较快较好地完成,当第二个声部出现时,另一个声部极易受另一个声部的干扰和影响。这也证明早期音乐教育的确对儿童音乐能力发展能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音乐课多声部合唱如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进行,效果显然高于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才开始的教学,能有效提高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合唱水平。
三、教材的补充与完善
不可否认,多声合唱教学是建立在具有读谱能力基础上的,并且应以读识五线谱为利。这主要由于五线谱可表示合唱作品各声部之间清晰的和声关系,且记谱完善,合唱人员读谱时能一目了然。目前我国由于教材不提供专门的读谱内容,相当多的学校音乐课连简谱教学也放弃了,这无疑对于多声合唱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得我国学校课堂合唱教学不能健康发展。
资料显示:2010年8月第29 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28节优秀的中小学音乐课,其中国外7节国内21节。国外7节音乐课有4节合唱课,占总数的57.1% ;国内21节音乐课仅有1节合唱课,占总数的4.8%。这一数据告诉我们,我国基础教育合唱教学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世界中小学合唱教育。
进入21世纪我国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尽管我们在一些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也有一些新的突破,但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后,其音乐学科合唱教学最本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全国中小学生读谱能力普遍低下,甚至完全不识谱,课堂几乎无法进行合唱教学。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中小学音乐课堂要真正达到课程标准所现提出的合唱教学的目标,其教才的重新建设极为重要。“从性质上看,教材是课程的形式和载体;从内容上看,教材是课程的具体体现。”教材是学校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信息材料,如果我们的教材在提供给音乐课堂各项实践活动丰富的学习内容的同时,也能提供系统的、循序渐进学习的视唱教学材料,包括循序渐进学习的多声部歌唱材料,这样定能搭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也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课堂合唱教学的任务,使我们能真正实施课程标准提出的合唱教学目标和建议。
基金项目:
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名称: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多声合唱实验及项目编号13ZC121。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音乐教育出版社,2000.
[2]孙维权.欧洲多声部音乐的早期发展—兼论中国多声部音乐没有充分发展的原因[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01).
[3]沈知白.和声以往在中国不能发展的原因[J].音乐艺术,1982,(02).
[4]樊祖荫.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及展望[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03).
[5]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概况[J].中国音乐教育,2000,(01).
[6]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音乐教育出版社,1998.
[7]杜永寿.中小学音乐教材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