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
2015-05-09戴友军
摘 要:航天之父钱学森一生贡献卓著,对于怎么“冒”出杰出人才,他老有自己的见解,即“必集大成 ,才能得智慧!”。现在我们国家在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他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虽然他已离我们而去,但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对祖国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
作者简介:戴友军,1984年生,男,江西万载县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2
一、大成智慧的提出
钱学森于1955年回国后,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航天事业上,孜孜不倦,为祖国做出了显著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同时,他也一直关心祖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思想。
钱学森不仅在航天事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一直心系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晚年时期,他密切关注杰出人才的培育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温家宝曾说:“去年看望钱老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 ‘冒不出杰出人才。” 我们都理解,这里钱学森所说的杰出人才,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才,而是像钱学森、李政道、季羡林这样的大师级人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学生逐渐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这一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面对的难题。人才是一个国家宝贵的财富,特别是杰出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更是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对于我们国家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这一问题,是我们国家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关注的问题。钱学森对于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的拷问,现已有学者加以提炼为“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结合自己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经历和亲自深入大、中、小学校进行调研之后发现,我国现行教育制度还存在不少弊病,如大学课堂上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固化单一、内容陈旧落后;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应试教育的影子明显,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时甚至还导致个别学生由于顶不住各种学习压力心而自杀的情况发生;小学教育方法的程式化、格式化,缺乏有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刺激,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等。
钱学森曾针对“复杂巨系统”曾提出必须具有“大成智慧”,这样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复杂性问题。钱学森同时反复强调说:“大成智慧的核心就是要打通各行各业各学科的界限,大家都敞开思路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整个知识体系各科学技术部门之间都是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人的创造性成果往往出现在这些交叉点上,所有知识都在于此。所以,我们不能闭塞。”
钱学森在给他妹妹钱学敏的一封信中提到大成智慧教育,他说:“必集大成 ,才能得智慧!”(钱老1997年4月6日给钱学敏的信),这样才可以“冒”出杰出人才,为祖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这是他一生对教育事业的思考和总结,大成智慧由此提出。
二、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精髓
1993年钱学森老在写给他妹妹钱学敏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國家未来教育的大体设想和希望办成大成智慧教育、培养出杰出人才的殷切之情。信中他这样写道:“我在这几天又在想中国 21 世纪的教育,我1989年的那篇东西不够了;是要人人大学毕业成硕士,18岁的硕士,但什么样的硕士?现在我想是大成智慧学的硕士。具体讲:①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②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③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这样的人是全才。我们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伟人,走到19世纪中叶的理、工、文、艺分家的专家教育;再走到20世纪40年代的理工结合加文、艺的教育体制;再走到今天的理工文(理、 工、 社科)结合的萌芽。到21世纪我们又回到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了;但有一个不同:21世纪的全才并不否定专家,只是他,这位全才,大约只需一个星期的学习和锻炼就可以从一个专业转入另一个不同的专业。这是全与专的辩证统一。大致可以作为下面这几段教育:①8年一贯制的初级教育,4岁到12岁,是打基础。②接着的5年(高中加大学) ,12岁到17岁,是完成大成智慧的学习。③后1年是 ‘实习,学成一个行业的专家,写出毕业论文。这样的大成智慧硕士,可以进入任何一项工作,如不在行,弄一个星期就可以成为行家。以后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无困难。当然,他也可以再深造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学技术研究,开拓知识领域。这个大胆设想,您看如何?新一次的‘文艺复兴呵!”
1994年,钱学森又多次强调:“大成智慧的核心就是要打通各行各业各学科的界限,大家都敞开思路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整个知识体系各科学技术部门之间都是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人的创造性成果往往出现在这些交叉点上,所有知识都在于此。所以,我们不能闭塞。”
钱学森后来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强调我们掌握的学科知识“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而大成智慧学却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完成创新。”这可以视作为钱学森对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做出的解释。从其多次的阐述可知:他强调各学科、各技术部门的相互渗透,突出事物联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总揽全局,即“集大成”;而后他强调要洞察关系、突破障碍、触类旁通、完成创新,即“大智慧”,必先“集大成”,而后方能有“大智慧”的产生,这两者应有先后关系。当下国家教育事业的目标是清晰的,是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只是在教育体制中缺少具体可行的措施,太过于强调文理分科、专业分化,所以当然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是具有某一专业知识的专才,而非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
三、对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几点思考
1.从钱学森对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阐述,可以看出他极其强调大成智慧教育的系统性,这当然与他长期所从事的工作所形成的思维习惯有关。我们又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在钱学森眼里,培养杰出人才这一伟大事业就像是航天工程一样,是一个“复杂巨系统”,要构建、研究或者认识这个“复杂巨系统”,必须有“大成智慧”,而要想有“大成智慧”,必先“集大成”,而后方能得“大智慧”。在培养杰出人才上,须用大成智慧的教育思想来完成这一“复杂巨系统”。高中实行了几十年的文理分科暴露出许多弊病,那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只具有或文或理的相关科学知识,学生缺乏夸学科交叉性科学知识,自然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现行中学教育,更多是在培养学生适应考试的能力,而非“集大成”,固少有“大智慧”。
2.钱老的8年一贯制的初级教育→5年的集大成教育→1年实习学成一个行业的专家,共14年。相比较我国现行的9年一贯制的初级教育→3年的高中教育→4年的大学教育,共计16年。相比而言,钱老明确地提出了1年的实习,而现行体制却没有明确提出,没有上升到国家体制的层面。根据马克思哲学认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论,我们知道,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后又指导实践,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现行体制下没有从理论到实践的规定,也没有从实践再返回后深化理论的过程;在制度层面上也没有体现出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也影响了杰出人才的培养。
3.“25岁的硕士”和“18岁的硕士”。现行体制下要培养出一个杰出人才,其年限一般是6周岁入学+9年一贯制的初级教育+3年的高中教育+4年的大学教育+3年研究生教育=25年,“25岁的硕士”与钱老“18岁的硕士”,无形当中把一个杰出人才的出现推迟了7年,造成我国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何况“25岁的硕士”毕业时也不一定就是杰出人才。而从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3年的高中毕业时由于文理分科,没有“集大成”,加上这时学生的主观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不能总揽全局,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导致自己所报的学校或专业不是自己满意的,所以现在本科毕业生考研的其中有大部分是跨专业考研,16年的基础学习到头来反而要重新进入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其科研能力可想而知,这难道不是一种被逼和无奈吗?这难道不是造成如今部分研究生研究能力低,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吗?
4.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是培养杰出人才的,而我们现行体制,还不算是精英教育,按国际标准来说,已经是大众化阶段了。原教育部长周济曾于2006年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在校生超过2300万,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现在我们前面多了一个选择,是不是可以让现行体制和钱老的大成智慧教育并行,不搞一刀切的大众化教育,大成智慧教育先局部试行,从这2300万人里面分流一部分搞试点,像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同时这也是适应新经济形势下国民对教育多样化的需要和对成才的殷切渴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领域的很多创新我们成功了,政治改革也取得了不少成绩,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教育领域也进行试点呢?很多发达国家经验告诉我们,强国先强教育,人才是国家宝贵的资源,我们是经济大国,也是教育大国,但是光有量的优势而没有质的飞跃,对国家的整体发展不利,甚至会有制约作用。
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首先要“集大成”,这与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在主旨上是一致的。钱老推行“理、工、文、艺结合 ,有智慧”,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不过钱老的更具体了,已经具体到学科层面。但我们看到,素质教育一路走来,千辛万苦,即使是20多年后的今天,它還是一只长不到的“小小鸟”,那么大成智慧教育会不会和素质教育有一样的命运呢,我们不能拭目以待,而是需要各级各界教育部门、教育界人士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改革很少是一帆风顺,但是不能因为害怕失败或者畏惧艰险而裹足不前,若能践行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或许能解决中国教育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1]樊未晨.破解中学时代钱学森成长密码[EB/OL].[2009-11-03].http://www.cyol.net/zqb/content/2009-11/03/content_2916406.htm.
[2][3][4][5][6]钱学敏.钱学森关于复杂系统与大成智慧的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6,(66).
[7]钱学敏.试论钱学森的“ 大成智慧学 ”[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1, (3).
[8]钱学敏.钱学森对教育事业的设想[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5, (73).
[9]叶澜.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三思”[J].青年教师, 2007,(3).
[10]钱学森.科学学、科学技术体系学、马克思主义哲学[J].哲学研究, 197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