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的雨意象刍议
2015-05-09皮泓漪
皮泓漪
摘要:李清照的词语言清新,感情真挚,雨作为其中的主要意象之一,从情感和理念两方面反映了词人不同时期的生活境况和情感经历,从而丰富了词本身的内蕴。
关键词:李清照;词;雨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4-053-01
在文学作品中,意象是作品中客观形象与主观情感的统一体,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作者的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主观情感的统一”,是“诗人在情感、情绪的触动下,对万事万物进行全而改造以后的、主观的、变形的意象”。
李清照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以其委婉含蓄、情感真切、女性特质浓厚为特点,雨是其词中出现得较多的意象之一。在《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一书中共收录李清照词47首,其中有16首词中出现了“雨”这一意象,其中婚前3首,婚后7首,其夫逝世后6首,涵盖了词人创作的不同时期。雨在李词中以其凄清、阴冷、灵动、细腻的特点帮多愁善感的词人诉说着她的种种情怀。
一、雨的情感意象
雨的情感意象指的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寄托在雨这一客观事物上,借雨来表达喜怒哀乐之情,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词人,其词柔婉动人、语言圆润、情感细腻。词人的一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齐汴青春期(出生至24岁屏居青州)、青菜淄临时期(25岁至46岁丈夫去世)、晚境(47岁以后)。
李词大多是愁情词,愁是主要的情感基调,或伤春惜怀之愁,或夫妻分离之愁,或家国离乱之愁,雨以其独有的特点成为了词人愁的表达者。“黄昏疏雨湿秋千”(《浣溪沙.坦荡春光寒食天》)借黄昏细雨道出了一个惜春伤怀的闺阁少女的丝丝愁绪。婚后夫妻的经常分离使得词人多愁善感的心更加敏感,“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孤雁儿》中,词人原本意绪寥落,了无佳思,但窗外的小风疏雨却令人更加感伤(“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纵然梅花再好,但“吹箫人”已去,“没个人堪寄”,只能思愁更重。词人晚年漂泊南方、寄寓他乡,对家国故土的思念越发厚重,其《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中如是说道“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夜听雨打芭蕉,触景伤怀,背井离乡、怀念故土的寂寞愁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词中,雨多以愁情意象出现,这与词人的细腻情感和雨的阴冷特点有很大关系,但并非全部,在《蝶恋花·离情》中,雨就是则以轻快明丽的形象出现:“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己觉春心动。”以“暖”字来突出春雨的温暖喜人,一反雨的清冷形象。雨本是无情之物,但在多情的李清照而前,它便成了有情之物,与词人相惜相伴。
二、雨的理念意象
雨的理念意象是指人们对雨有着特殊的情感与理解,使其在人们眼中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还可引申出其他特殊意义。在李词中,雨或以一种自然现象出现,或隐喻自身处境不顺,或暗示社会风云变化,无论哪一种都是由其本质意义延伸而来。
在李清照早期作品中,雨多以一种自然现象而出现,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等,雨使春红飘落,从而引起词人伤春惜春之情。在《满庭芳·小阁藏春》和《多丽·咏白菊》这两首咏物诗中,不论是“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風揉。”还是“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雨均以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现象出现,梅和菊虽然遭其摧残破坏,却依然孤傲独立,词人便以此自喻。表而上看,雨是一种有着破坏力的自然现象;深层次上,雨隐喻着了词人当时不顺的生活遭遇。
李清照晚年漂泊南方,身世悲凉,这时她对世间万物的看法较前期有了很大的不同,雨己不是纯粹意义的雨。“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七夕》)看似对大自然阴晴变化的无奈写照,实际是对当时政治时局动荡混乱的讽刺性写照,“晴”、“雨”、“风”进而引申为社会时局的变化。《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中“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及《永遇乐·落日熔金》中“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的风雨均引申为当时南宋社会的动荡不安,表达了词人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以及作者深厚的家国之情。当时的朝廷犹如在风雨中飘零,词人在经历国破家亡、失去挚爱、饱受诟病等种种不幸遭遇后,对故土爱人的思念在风雨中也就更加深重了。作为一个心怀家国天下而又如此敏感的词人,风雨之中的凄冷飘摇也就无法让她不将其与当时的社会风云变化联系起来了。
雨作为李清照词中的主要意象之一,其具体含义随着词人的人生轨迹而变化,不论是斜风疏雨还是寒风凄雨,都是词人不同时期现实生活、情感经历的真实反映。落雨本无情,但经词人笔墨之润后,就能与她相怜相惜,互诉衷情,也使得李词感情更加真挚动人,意味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