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

2015-05-09隋雨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6期
关键词:梭罗自然自由

摘 要:梭罗和陶渊明是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们都用一生的时间去亲近自然,研究自然,享受自然中的乐趣。梭罗在瓦尔登湖观察自然、记录自然。他眼中的自然是自由的,轻灵的,心无杂念的他在自然中重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与自然相通,在自然中升华心灵。陶渊明摒弃仕途的污秽,在田园生活中领略自然的宁静,最终获得心灵的宁静,心灵的净化使他在粗茶淡饭中怡然自乐。本文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领域里,对二人的自然观进行异同对比,让人们对自然之自由宁静之美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同时给现代人以新启示。

关键词:梭罗;陶渊明;自然;自由;宁静

作者简介:隋雨,女,1981年出生,硕士,讲师,任教于唐山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B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178-01

从古至今,从西方文化到东方文明,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家倾其一生将对自然的认识和热爱灌注于文学作品当中,他们回归自然并在自然中沉思,这些想法和行为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文学作家,使得“自然”在文学中不断被传承,成为一个古老且反复出现的文学题材。梭罗和陶渊明就是关注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两位自然预言家和实践者。二人在自然中的实践行为和对自然的深刻剖析,已然成为自然的代言人。他们所形成的自然观对后世人产生极大影响,甚至被后人效仿。

一、梭罗与陶渊明的自然观

亨利?大卫?梭罗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作家、思想家和自然学家,他在一系列关于自然的著作如《瓦尔登湖》、《河上一周》、《湎因森林》及他的日志中,详细记录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及其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细微变化,反映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丽和谐。他阐述了人生于自然,是自然界的重要一部分,不同时代的人应该学会回归自然,在自然中简单生活,寻求自我,以此实现心灵的升华和精神的自由。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田园诗人,他认为人本自然,应崇尚自然,人不应该被牢笼般的世俗社会所束缚,要隐居山林,真正的亲近自然,用心感受自然。

陶诗中的道理和隐藏其中的自然观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是作者在自然中的亲身实践得到的,这其中包含浓浓的生活情趣。他在自然中锤炼和沉思,精神和心灵的升华使他的思想更加强大,在田园中,他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心灵的宁静。

二、梭罗与陶渊明自然观的差异

虽然梭罗和陶渊明自然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梭罗侧重于追求在自然中的精神自由,陶渊明侧重于追求自然中的心灵宁静,但在自由与宁静之中,作为作家、思想家,他们都主张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找到自己最终的精神寄托和人生归宿,简单生活,在自然中实现天人合一。

1、回归自然的出发点不同

梭罗回归自然是从人们的物质欲望的膨胀出发的。由于处于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工业发展前后环境的恶化,人们金钱观、价值观的改变,使梭罗意识到人们身上的罪恶。通过回归自然,抛却金钱的毒害,人们能重新端正人生价值观,曾经被金钱利益束缚的心灵才能真正获得解放,没有那么多的困扰,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从物质欲望的膨胀到精神的解放,梭罗认为,这是一种道德和社会的改造,是一种对社会的洗礼。

陶渊明回归自然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由于当时所处社会的灰暗,朝廷的腐败,以及从自身的个性要求出发和无法挽救当时的世风的无奈,陶渊明选择了归隐山林,田园生活让他远离世俗污秽,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他找了自己的自然本性和怡然自乐的情怀,因为心灵的净化他的心灵得以安顿,宁静。

2、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

梭罗生活在19世纪,那时正是工业革命迅速进行,工业文明快速上升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經济结构,社会框架,生活方式的转变,无不冲击着人们的经济观、价值观,更可怕的是人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自己的物质利益。目睹这一切的梭罗,面对这一情况不得不做出思考,于是他主动离开人群,独居于瓦尔登湖畔旁的森林。期间,他并不与人往来,只一心与大自然生活,交流。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农耕文明成熟时期,农业文明时代下,人与自然本就是一种和谐而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和谐在其诸多诗句中都有体现,东篱下采菊,悠然之时仰望南山。人们能在农耕田园生活中自给自足。这个时代没有工业化给人们的破坏,也没有飞速发展的经济带给人们的价值观方面的强烈冲击。农业文明下,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自然体现在土地上,陶渊明所处时期,世俗门阀制度盛行,他改变不了社会现状,也接受不了社会事实,于是决定归隐山林,亲身躬耕,这一切使得他的归隐有贤人遁世的苦楚与无奈。

3、回归自然的途径不同

梭罗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方式是借助理性。他热爱自然,但对它的喜爱不单单使用情感表达,他对大自然中的草木、山水、虫鱼、鸟兽都进行细致的描写,并随着季节的变化对他们的变化做十分详细的记录。由此看来,梭罗又像一位认真研究生命物质的生物学家,他借助自然生物的知识与大自然相处,栖身了解自然,运用知识与技术的“梯子”与自然交流。

陶渊明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方式是借助感性。与梭罗相比,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往往通过心灵和精神的洞察直接实现人与自然和自身人性最深刻的交流。他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在农田劳作的过程中,就让自己身心完全融于自然,使心境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地。这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行为。

参考文献:

[1]Henry David Thoreau. Walden[M].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1.

[2]程虹.寻归荒野[M].北京:三联书店,2001.

[3]李静.论梭罗的自然观[D].南昌大学,2006.

猜你喜欢

梭罗自然自由
我们一直是要好的朋友
200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事关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