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千人一面的发声匠
2015-05-09吴琼
吴琼
摘 要:现在学习声乐并且热爱声乐的人越来越多,不仅仅是执着于考音乐学院的学生,而且在我们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大家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产生出社会办学关于声乐培训的特别多,前来学习咨询声乐的人也很多,不同的年龄的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但是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声乐的这种热爱是发自内心的,都是自我感情的宣泄的一种方式,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唱出个性,唱出情感,达到我们感情宣泄的效果的同时唱好作品呢?我们要打破我们思想中固有的“千人一面”的格局,展现出声乐真正的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字正腔圆;二度创作;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146-02
在新的文化发展进程中,作为热爱声乐的人,我们要多读文学作品,多听古典音乐,多朗诵诗词吸收文化营养,丰富自己的品德修养,因为归根结底声乐是与我们的歌声与音乐,文学与语言的结合,只有这样多维度的扩展自己的广度,延伸自己的知识深度才能唱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感动自己,感染他人。在声乐上,我们也应该多读经典声乐理论来丰富自己,如我国最早一部阐释声乐演唱理论的元代《唱论》,作者燕南芝奄谈到歌唱中的很多问题,其中就有“腔必真,字必正”也就是歌唱者咬字吐字的问题,对于学习声乐的我们有许多启迪;明代《曲律》魏良辅“字清、腔纯、板正”为学一首新曲的三要素;清代《乐府传声》也是我国古代声乐论著中的一部著作,这本书主要以“咬字”为主要贯穿全书,有对“咬字”方面的技术性阐述,也有对其文学语言方面的结合讲解。对我们学习声乐以及热爱声乐的人提供了指导与参考。如今我们学习声乐热爱声乐,如果一再重复别人的方法、经验,就只能做个发声匠而没有了自己的演唱风格,更谈不上对歌唱事业的发展了。其次我们对声乐作品应进行二度创作,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再做千人一面的发声匠而应在歌唱实践的同时结合理论指导,并且在歌唱中有自己的个性创作,即“艺术创新”。
通过读经典和结合实际作品学习我得到的如下经验:
《唱论》中字正腔圆运用到现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唱歌是带有旋律的倾诉,唱歌要像说话一样自然说和唱都要根据字具体的发声,共鸣行腔,同时还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结合,要给人没有印记,给人流畅的感觉。其实我们说话和唱歌的气息吐字还是不同的歌唱时的气息更加深,歌唱时的吐字要更加清楚和圆润,不仅要像说话那样掌握好字音,还要清晰掌握好字头,字腹,字尾的各个部分比如《点绛唇.赋登楼》中的“春”(chun)字,应该先咬住“ch”然后立刻向“un”过度,最后在“n”上收尾。再如《长相知》乐曲一开口就以长长的拖腔开头“上邪”字头先出”“上”(shang)字和“邪”(ye)字分别先咬住“sh”和“y”然后拖住“ang”和“e”。在咬字上注意自然流畅以外还要注意换气的点要自然,唱的乐句长短,乐句音是高还是低,都要事先观察,然后坐到心中有数,该换就换,深浅自如,比如歌曲《放风筝》拿到曲谱看到第一乐句“花,你是否在听”,然后再往后看还有一句“花,你是否要问”对花的倾诉,与花的距离很近因此是轻轻地诉说,在吸气时,要求自己吸的不要太多了,到后面風筝飞上天空了,她希望风筝把她的情感带给远方的人,这时候在唱“线儿线儿你再长一点”这一句是气息要多一点,音高才能达到。有的歌曲通过音型的走势,调性的变化我们的气息情感也不一样,比如歌曲:《祖国我一定要回去》和《轻轻推开一扇窗》“为了那没有实现的美丽,我一定要回去”音型不断递进上升,提前吸好气为不断推进的情感做准备;《轻轻推开一扇窗》高潮部分运用转调提醒演唱者在二度创作时要随着调性的变化,将全曲感情推向高潮。明代《曲律》“字清、腔纯、板正”是我们学习新乐曲的三要素,拿到一手新作品我们怎样入手,首先要以作品本身的歌词音乐入手,把歌词清清楚楚地朗读一遍做到“字清”,弄清歌词含义,然后通过歌词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确定演唱出来的意境。清代《乐府传声》中“以字行腔”的理论到今天我们说的“字正腔圆”的审美思想的产生,应该是进步的。根据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中国的古代声乐理论不仅有它科学的理论审美和深厚的内涵之外,还可以对现在学习声乐的我们起到教学借鉴的功能。对于个人演唱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演唱水平的提高和歌唱艺术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我们在歌唱中做到“艺术创新”还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
这就与我们对作品的想象和理解以及熟练的歌唱技巧是分不开的,在我们熟悉歌词,了解其意思,还要知道作词者、作曲者的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阅历等等。例如:歌曲《一首挑花》在演唱时我们要知道它的创作背景,是歌剧《再别康桥》中的一首咏叹调,周雪石作曲,林微因作词,从背景中我们演唱要回到那个年代,感受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情感故事,这首作品是极具特色的一首女高音作品,是围绕林微因而写的,这些在演唱时心中都要知道。例如歌曲《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歌曲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绘了冬天冰雪覆盖,十分寒冷,但是悬崖上的红梅开的很旺盛,制造出了特定的情境,在演唱这首作品的时候要把自己当做顽强的红梅,不怕风雪的精神融入声音中。只有自己的内心有了感觉,才会传递给别人。比如歌曲《春思曲》(黄自)中“绿云庸掠,懒贴花钿”一句中“绿云”和“花钿”的含义,我们要弄清楚,经过查资料,我们了解到整首词作者翰章写给未婚妻吴玉鸾的,以表达思念之情,歌曲中“绿云”是指头发,“花钿”是指一种贴在两鬓的装饰品。在了解了作品的这些背景之后我们应该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在想念自己的未婚妻,感情充沛地去唱,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
所以在平时我们就要多听有意境的音乐作品,比如肖邦的《雨滴前奏曲》这首曲子给人忧伤的音乐情境;莫扎特歌剧咏叹调《你们可知道》给人幽默诙谐的意境;马斯奈《沉思》向人们展示了爱情的美好等等。这些经典的作品往往会给我们启发和灵感,再有类似的作品意境时我们可以去想象运用到。我们平时还可以聆听优秀歌唱家的演唱并且思考问题,如谭晶为何可以三种唱法融为一体跨界演唱深受人们喜爱;著名歌唱家张也青歌赛上点评选手时所说的“歌唱家之所以成为家,是因为他们在细节上下苦功夫”;著名歌唱家腾格尔在演唱作品时,总是给人连绵不绝的绵长感,一股浓浓的草原味道,尤为有特色。这些个性需要我们关注,因为只有 “个性”是艺术的灵魂,歌唱也不例外。
对于一个喜欢唱歌,并且想要唱出去的歌者来说,没有自己的演唱特色,是不会长久的,在《我是歌手》节目播出后大家都很喜欢李健的演唱,原因是大多歌手演唱技巧高超但是演唱风格太相同,选歌也没有自己的风格,而李健的歌曲每一首都很有意境和风格,从来不去飙高音,却依然得到很多掌声和喜爱;雷佳与王丽达的演唱,不可能是一样的,但是她们又都是民族流派,只是个人在自己的声乐学习上又有自己的个性;除了这些歌唱家之外,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经常听到同一首歌不同的人唱,唱出不同的感觉,所以自己的前期技术学习,自己的文化底蕴,品德修养是关键所在。
总之,我们学习声乐,热爱声乐的人不要仅仅做一个发生匠,我们要塑造优秀的艺术气质,培养良好的品性,在艺术气质上我们要学习和训练长期实践,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就会形成良好的风格气质。在通过阅读优秀书籍,聆听好的作品培养好的品性,做一个有自己风格的歌者,只有我们每一个成员做到了个性,声乐大军 “千人一面”问题才能得以解决,我们国家的声乐发展才能屹立于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