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俄汉道歉语及应答方式的异同
2015-05-09潘光怡
吉林工商学院摘 要:俄汉道歉语在语用方面存在着相同的部分,除了具有道歉的功能外,还可以用在表达礼貌的用途中。由于俄汉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作为礼貌用语之一的道歉语也体现了其民族的语言文化特点,因此,二者也存在着不同的地方。道歉语的应答方式也是同样,二者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本节将对俄汉道歉语和应答方式的异同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俄汉道歉语;相似性;差异性
作者简介:潘光怡(1985-),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化。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1
“道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他人造成某种损失或伤害时使用的补偿性言语行为,也是一种体现个人礼貌修养的言语行为。“道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道歉”是指含有“对不起”、“请原谅”等字眼的句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歉语”;广义的“道歉”是指一种补偿性的言语行为。俄罗斯学者А.А. Акишина和И.И. Формановская对“道歉”的理解也基于“礼貌原则”。她们认为,道歉语是礼貌语言的一部分,属于一种补救性的交际行为,恰当地使用和理解道歉语是一种必备的交际能力,也是礼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俄汉道歉语使用的异同
(一)俄汉道歉语使用的相似性
道歉语是我们日常生活常用的礼貌用语之一,无论是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不便或影响,我们都会礼貌地说声“Извините!”、“Простите!”,“对不起”、“不好意思”等等。除了可以马上提出对自己冒犯行为的歉意,消除被冒犯者心中的不悦,将冒犯行为的危害性降到最低,也间接体现自己的礼貌修养,给人留下较好的印象。在俄罗斯,无论是向人问路,请他人为自己让路等请求、感谢等行为,都会使用道歉语作为言语的开头,甚至是打喷嚏这样的个人行为。在中国也是这样,我们经常可以在公交车上听到“不好意思,请让一下”的话语。可见,在中俄两国,在向他人提出请求时,我们也会用道歉语来表达自己打断他人正在进行的行为的歉意,但此时的道歉语更多的是表达礼貌,而不是道歉。
(二)俄汉道歉语使用的差异性
1、俄汉道歉语形式上的差异
俄语道歉语词汇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извинить和простить为基本形式形成的道歉词汇。由于俄语单词主要依托33个字母组合搭配形成,然后再通过变性变体来表示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因此俄语主要道歉词汇也多是извинить和простить的变体形式,如извините、простите和извинение等。在这些词的基础上,搭配其他词汇形成新的词汇组合,应用于不同的场合,表达不同的修辞功能。汉语道歉词汇较多,但各个词汇的意义和实用场合却不尽相同,各词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俄汉两种语言的字母和文字本身存在差异,因此造成道歉词汇之间的差异性。俄语道歉词汇更为简单,汉语道歉词汇则呈现出多样性。
2、俄汉道歉语功能上的差异
由于俄汉民族文化的差异,汉语道歉语表现出自谦和感谢的功能。在中国,谦虚视为美德,利用道歉语表达自谦是经常使用的方式。例如,明明非常优秀,但人们还是经常会说“不好意思,献丑了”、“做得不好,让您见笑了”之类的向他人表示歉意的语句,实则为说话人自己谦虚的说法。同时,用道歉语表达感谢也是汉语道歉语的另一个独特用法。例如,在受到他人帮助时人们常说“不好意思,让您受累了”等之类的话。这种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用法,让很多俄罗斯人不得其解。但是用道歉语表达自谦和感谢确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道歉语应用广泛的原因。
二、俄汉道歉语应答方式的异同
(一)应答方式的相似性
俄汉道歉语的各种应答方式均表达了被冒犯者对冒犯者的原谅和谅解,被冒犯者在被冒犯的时候,在认真听取冒犯者对自己冒犯行为给出的解释和诚意的道歉后,都表示可以理解和原谅冒犯行为。
(二)应答方式的差异性
俄汉道歉语的应答方式也存在着不同,俄语道歉语受其语言文字的影响,其常用道歉应答形式相对单一,都表示了“没关系”、“不算什么”的意思,体现自己的宽宏大量。根据不同的冒犯行为的严重程度,在俄语道歉语应答方式中也有劝导冒犯者不要将冒犯行为放在心上的答话,这种形式多用于冒犯者和被冒犯者相对权势不平等的关系中。汉语道歉语的应答词汇形式多样,口语性强,同时,根据冒犯行为的严重程度,冒犯者和被冒犯者的相对权势等各种因素,应答词汇的選择则较为灵活,完全根据被冒犯者个人喜好和其对待该冒失行为的态度而改变。
参考文献:
[1]А.А.Акишина, Н.И.Формановская Русский речевой этикет: Пособие для студентов иностранцев, 1983.
[2]郝晓梅. 关于汉语道歉语“对不起”的话语功能分析[A].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年第3期:136-138.
[3]罗朝晖. 汉语“道歉”话语模式[A].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J],2004年第1期:52-58.
[4]徐来娣. 汉俄语言接触初探[A].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J],2007年第1期: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