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李文求《日落西山》与鲁迅《故乡》的相同点

2015-05-09孙晶晶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5期
关键词:相同点故乡

摘 要:李文求是韩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作品主要反映韩国传统乡野农村和渔村,或是因产业化崛起的城市近郊,形象化地展现了正在失去乡土亲情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传统的农村、亲情和现代化的都市、冷漠之间的矛盾,代表作有《冠村随笔》、《长恨梦》、《山那边的南村》等;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青年时期幻想通过学习西洋医术医治国人孱弱的身体,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但随着年龄增长认识到国人的孱弱不是因为身体“生了病”,而是精神“生了病”,因此弃医从文,想通过文学作品唤醒国人的意识,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本文旨在通过对李文求《冠村随笔》中第一篇《日落西山》和鲁迅《呐喊》中《故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位作者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两篇短篇小说中的相同点,以期为研究中韩文学发展的学者们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日落西山》;《故乡》;相同点

作者簡介:孙晶晶(1988-),女,汉族,吉林省延吉市人,本科学历,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朝鲜韩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02

中韩两国有着相似的历史发展过程,自古交流往来不断,在宗教、文化、语言、文字、饮食、礼仪等多方面有很多的相同或相似。受此影响,两国作家在创作的表现形式、蕴含主旨、反映社会现状等方面也有很多相同或相似,本文旨在比较李文求《日落西山》与鲁迅《故乡》中的相同点,分析两位作者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这些相同点的深层原因。

一、《日落西山》与《故乡》的相同点

(一)创作时作者心境相似

李文求和鲁迅都成长于富裕的传统大家庭,儿童时期物质上非常富足,但随后都经历了家道中落、日渐衰败的过程。

《日落西山》中李文求描述孩童时期居住过的老房用了“那曾经是一座隔成十五间也绰绰有余的花型房,在邑内任何一个地方,每当望着冠村方向的时候,这房子就像村子里的宗家似得,一眼就能看到它的气势”来形容老房曾经的辉煌,与现在“我失去了所有的一切,如今住在十一坪大的公寓里”形成鲜明对比;《故乡》中鲁迅曾居住的老房是“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而如今居住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曾经如村内宗家一样的花型房到现在的十一坪公寓,曾经生活在聚族而居的老屋,而现在只能租房居住,连置办家具的钱都不够。

二位作者在文中都为我们描述了曾经居住的老房和现在居住条件的对比,将两个大家族衰败前后的反差刻画得栩栩如生,由此也可体会到两位作者在创作文章时都沉浸在对过往怀念、对现状唏嘘又无可奈何的抑郁心境中。

(二)文章都寄托思乡之情

《日落西山》中,作者“生平第一次冒着冬雨回乡,在列车转弯时看到眷恋着的群山时,无法抑制开始激动的心”,但随后“瞪大眼睛站在雨痕渐渐增多的窗口,久久凝望正绕过后山猫头寨消逝的冠村部落。在激动之余,又升起一股冰凉而忧郁的思绪。虽然是养育我骨肉的地方,却没有一出保持着从前的面貌。保留过去的面貌就那么难吗!”;《故乡》中“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但随后“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二位作者在归乡的路上,都憧憬着能回到儿时的故乡,然而亲眼见到如今的故乡时,心中的激动不禁变成了失望,或许是因为故乡改变太大,或许是因为自己心境已发生变化,总之没有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这更能体现作者深深的乡愁。

(三)使用的写作手法相似

1.对比手法

《日落西山》中“一家卖龙眼糖、麦芽糖和火柴的小铺子名叫松房……对面一家是一年四季忙着拉风箱的元瞎子的铁匠铺……有一家凹陷进去而且又黑又暗的窝棚……这是张中哲一家开的酒铺”,而如今“松房已经被拆掉重新修建,变成了一个宽敞明亮的理发店,屋檐下还挂着门面大小的牌子—‘冠村理发店。元瞎子家铁匠铺的位子,也被一个红瓦砌房代替了……张中哲家的窝棚也把屋顶换成石棉瓦”,同时在描写“老松树”、“七星岩”等也运用了对比手法;《故乡》中对比手法运用最明显的是对儿时伙伴闰土的描述,儿时的闰土是“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拿一柄钢叉……”,而如今“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在描写豆腐西施时也运用了对比手法,眼前的“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打在髀骨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的形象与我记忆中的“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位作者都娴熟的使用对比手法,将回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进行对比,仅以一两件事物就充分描绘出故乡的变化之大,以及作者对于这种变化的不理解和不适应。

2.插叙手法

《日落西山》中,“我”走在雨中的故乡,每走一步、每见一物都会勾起对爷爷、对母亲、对成长的回忆,仿佛一切都在眼前发生一样真实,全文多次将回忆与现实穿插描述,将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在的故乡进行鲜明的对比,同时也用这种手法深切地表达了对记忆中故乡的思念;《故乡》中“我”听了母亲提起儿时伙伴闰土后,眼前立刻浮现出“我”与闰土初次见面的场景,也运用了回忆与现实穿插的手法。

这种插叙手法,将作者笔下的故乡更形象的展现在读者眼前,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可让读者切身体会到作者心中的“理想乡”与眼前故乡的差距之大,体会到这种差距给作者带来的冲击。

(四)结尾都给人希望

《日落西山》中“我最后一次自言自语,再一次回首望向老宅的时候,那宅后的西山脊上,太阳正在落山。有一个正在落山的太阳。”,作者刻意重复“有一个正在落山的太阳”,看似多余,实则不然,正在落山的太阳象征着爷爷代表的封建制度已经不可避免的日薄西山;《故乡》中“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虽然作者仍处在封建社会遗留的阶级观念根深蒂固的黑暗时期,但作者已经看到未来的光明,寄希望于未来和“宏儿”、“水生”代表的下一代。

两位作者文章主要体现的是多年来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但又都表达了对封建阶级制度的无比厌恶。《日落西山》结尾作者将自己“处事软弱无能,堕落为在家中也只如同一位食客,沦为在家庭中没能找到自己位置的懦弱男人”的现状归咎于儿时从爷爷身上继承的根深蒂固的封建阶级思想,雖然封建社会已经瓦解多年,但儿时受到的封建式教育仍然给作者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结尾一句“有一个正在落山的太阳”,表达了封建阶级观念必将走向衰亡;《故乡》中“我”和“闰土”是儿时的好友,但“我”此次归乡时,一句“老爷”将儿时所有的美好回忆都击碎了,但“我”仍然相信“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表达了作者虽身处封建阶级观念根深蒂固的黑暗时期,但已经看到未来的光明即将来临。

二、产生上述相同点的原因

李文求的《日落西山》创作于1981年,而鲁迅的《故乡》创作于1921年,两篇文章创作时间相隔60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以下将从两国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现状着手,分析产生这种相似的深层原因。

(一)心境相似的原因

1981年韩国正处于朴正熙总统实行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和传统的农村发生激烈冲突,越来越多的传统农村发展为新兴农村,因此《日落西山》中描绘的记忆中的故乡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必然会毁掉“我”日思夜想的故乡;1921年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派系斗争,人民生活日益艰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的故乡不可能不萧条,而“我”见到故乡时的心情不可能不悲凉。同时,根据二位作者文中的描述,自己童年时期都是生活在传统的富裕大家庭中,而现在都属于家道中落、日渐衰败、生活艰难的一类人。相似的成长经历,相似的低落情绪,见到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美好的故乡时,自然而然会产生相似的心境。

(二)表达深切思乡之情的原因

二位作者都是离家多年在外漂泊的游子,时隔多年后再次返乡,不论是谁都会产生深切的思乡之情,更何况二位作者人生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的时光都是在故乡度过的,现状不如意的“我”即将回到充满温馨回忆的故乡,怎能不流露出深切的思乡之情。

(三)写作手法相似的原因

二位作者在文章中大量使用了对比和插叙手法,这种写作手法上的相似也是有据可循的。二位作者归乡是都怀着或沉重、或抑郁的心情,本想通过回到儿时的故乡,重新找回儿时的快乐和满足,但真正见到故乡时,眼前的一切与记忆中已经发生太大的变化,反而使自己原本就沉重的心情更加抑郁,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将眼前破败、萧条的故乡与自己儿时美好、和谐的故乡进行对比;同时,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难免会睹物思人,由此也打开脑海中的回忆,使用插叙的手法,更能将记忆中的故乡描绘的栩栩如生。

(四)结尾给人希望的原因

二位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封建制度已经瓦解,但封建阶级观念依旧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日落西山》中的“我”从小受到爷爷封建式教育,也形成了封建阶级观念,甚至“从没对谁用过敬语或尊称。如果遇到年纪较大而且稳重的大人,我理所应当地称之为老金、老崔,只在姓前加名字。见到一般的年轻人,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直呼其名了”,这也是封建阶级观念在“我”心中根深蒂固的一种表现,文章末尾“有一个正在落山的太阳”不仅代表了传统农村在逐渐消失,更暗示封建社会遗留的阶级观念必然走向灭亡;《故乡》中的“我”曾是一个传统大家庭的少爷,但因为年幼无知和日后四处奔波求学,并未有纯粹的封建阶级观念,反倒是“我”的儿时好友“闰土”在时隔二十余年后叫我的一声“老爷”彻底将“我”打进封建阶级观念的深渊,“我”也认识到根深蒂固的封建阶级观念才是造成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根本原因,但在“宏儿”和“水生”的身上,“我”仿佛又看到了希望,也因此写下了“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将彻底瓦解封建阶级观念的希望寄托在未来和下一代。

李文求和鲁迅都是两国著名的文学家,身处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却写下了两篇相似的文章,二位作者相似的人生经历是主要原因,但他们经历的封建社会瓦解、民主制度的建立过程也是二人形成相似思想状态的重要因素。谨以此文浅析李文求《日落西山》和鲁迅《故乡》中的相似之处以及出现这种相似的原因,希望能对研究中韩两国文学发展的学者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中韩乡土寻根小说比较研究》,张宏,2013.

[2]浅谈《故乡》的对比艺术,刘素芳,2000.

猜你喜欢

相同点故乡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坐上这趟车去“云的南方、花的故乡”
飞机与公共汽车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有意思吧
我在南方,最忆故乡 外二篇
初中英语常见常考易混短语例解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