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葛浩文译《狼图腾》

2015-04-30毕冉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狼图腾葛浩文

毕冉

摘 要:《狼图腾》的英译本之所以在国外倍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译者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著《狼图腾》的多角度、多空间的翻译处理,使译文不仅仅是句对句的简单翻译,更多的是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翻译内容。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狼图腾》;葛浩文

一、引言

姜戎的小说《狼图腾》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部主要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半自传体小说。并荣获曼氏亚洲文学奖,美国各大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报》,英国的《金融时报》、《独立报》等主流报纸均对其给予极高评价,美国最畅销书——《国家地理》杂志称赞《狼图腾》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最佳图书《狼图腾》在国外的成功,葛浩文功不可没。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已将近30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50余部作品翻译成英文,其中包括萧红、老舍、巴金、莫言、苏童、冯骥才、贾平凹和姜戎等。他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他的翻译风格严谨、方法灵活、文字锤炼,让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国家广为流行,他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依据“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生物学原理,从适应与选择角度对翻译过程、翻译本质、翻译方法等进行阐释的理论。指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适应与选择都出于作者本能,是满足目的语读者需要的必要选择。“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这一理论可归结为译者为中心的对原文的适应及对译文的选择。即翻译是通过对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该理论给译者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诠释翻译的活动。简单来讲翻译适应选择论可以描述为:翻译过程=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译者对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程度的“选择”+译者对译本最终行文的“选择”)。即翻译=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

三、葛浩文在《狼图腾》翻译中的选择与适应

在胡庚申的翻译选择与适应论框架下,译者要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及交际维度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这个“环境”广义是指由作者、读者、译者、原文、译文、文化,出版商等所有与原作和译作息息相关的要素,此间,译者就好似一个“中间商”,要懂得维系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冲突。这就需要译者在所有的关系中多维度地适应和选择。而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又是互相关联的,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是交际的积淀。

葛浩文在翻译《狼图腾》过程中,基本上采用的是“用中文读,用英文写”的特殊的翻译方式,他以一个原作者的身份去领悟原作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体悟作者的意图,再以译者的身份把原文的精髓翻译出来,同时还要以读者的身份对原文和译文加以审视,在选择与适应中达到中西方文化、社会形态、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平衡。为了适应读者对故事可读性的需求,葛浩文删掉了与故事情节关联不大的一些内容。据统计,英译本将原文的约20%内容加以删减,其中主体部分删去的大约有60000汉字,占总删减量的30%多。同时译者又增加了一些必要的东西,比如译本首页加了注释,对原文的历史背景做相关介绍,译本后面附加了词汇表,并解释一些文化专有项。比如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两年前陈阵从北京到这个边境牧场插队的时候,正是十一月下旬,额仑草原早已是一片白雪皑皑。”葛浩文在译文中加入了一大段来解释额仑草原。因为大部分外国人对蒙古辽阔的草原都比较陌生,所以译者介绍了额仑草原的位置,草原上的蒙古游牧民族和汉人的关系、蒙古牧民与汉族农耕民族的历史冲突。这些背景知识的介绍为接下来的故事情节打下铺垫。

葛浩文在翻译《狼图腾》的过程中在语言的组织、词句的选择、修辞风格运用等方面进行了适应转换,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更满足目的语读者需求。比如原文中有许多蒙古族文化或者反映当时时代背景的一些词汇,像米尼乎(蒙语:我的孩子)、额吉(蒙语:妈妈)、知青、红卫兵、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早请示、晚汇报等。葛浩文对这些富有一定文化意义的词翻译的极其到位,比如葛浩文这样来翻译“知青”(young students, the so-called educated youth;青年学生,即再次接受教育的青年)。在中国,知青是指文革期间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向农民学习的年轻人,他们大多都受过一定教育。西方读者并不了解知青的意义,如果单单译为young students就丧失了其原本的文化内涵,所以译者葛浩文对其做了简短的解释,既不影响原文的组织结构,又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知青”这个词。

葛浩文在《狼图腾》翻译过程中除了对语言文化信息的选择与转换还把重点放在交际维度的转换上,葛浩文十分注重译文的交际性。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動。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中隐含的逻辑关系,利用不同的英语句式在形式上体现出来。同时为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葛浩文还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作了淘汰,比如原文各章开头都有一个按语,文章结尾都有一个后记,在译文中葛浩文全部都省略不译。为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葛浩文将原文中的大量反义疑问句转换成了陈述句,这符合西方读者“直抒胸臆“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文化。

猜你喜欢

狼图腾葛浩文
葛浩文译《饥饿的女儿》语用明晰化处理分析
省译策略指导下的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研究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狼图腾》的狼性与人性分析
论中外狼文化写作中的生态意识
《狼图腾》中“狼”符号的主体性探析
蒙古国看《狼图腾》:女主角好
我看电影《狼图腾》
从认知隐喻角度解读葛浩文的“隐”与“不隐”——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