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子“非乐”思想内涵及评议

2015-04-29雷珣

北方音乐 2015年13期
关键词:墨子评议内涵

【摘要】墨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创始人,他在《墨子》一书中《非乐》《三辩》及其他论篇中,表现出“为乐非也”的音乐思想,否定人们过度地从事音乐活动。研究墨子的“非乐”思想,我们既要考虑到这对音乐的发展和流传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也要看到到墨子“非乐”思想中与时代历史特征相宜的合理性。本文将解析“非乐”思想的内涵,并从辩证的角度评议墨子“非乐”思想的积极意义和片面性。

【关键词】墨子 ;非乐;内涵 ;评议

一、墨子的“非乐”思想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音乐思想可用“非乐”二字概括。这种思想在《墨子·非乐》中有系统的阐述。说到墨子音乐思想,首先不得不提儒家颇具影响的 “礼乐”思想,儒家将音乐同社会的政教伦理相结合,强调音乐的道德感化作用。而墨子的音乐思想是站在非儒的立场上提出的,他竭力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认为“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在《墨子·非乐》一章中,集中阐发了墨子对音乐的认识,批评了儒家重视音乐教化的虚无与不切实际。他反对上层阶级制造乐器,反对奏乐取乐。认为奏乐无法解决民之衣食问题,不利于国事和生产。墨子提出音乐不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还将“厚敛万民”。“今天下士君子,请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在乐之为物,将不可不禁而止也。”把音乐看成是天下一害,不能不禁止。

二、“非乐”思想的内涵

(一)“非乐”的实质及出发点

“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非乐》。墨子认为仁者就应该追求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这才是治理国家的准则。他呼吁只要符合人民利益的就为,不符合人民利益的就不为,这体现其“利民”的根本原则,这是墨子人文精神在其音乐思想中的闪光点。《吕氏春秋·贵因》中记载“墨子见荆王衣锦吹笙”,说明墨子自己会演奏乐器。《非乐》篇中也提到:“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利”,这都说明墨子并非不懂音乐,也并不真的排斥音乐艺术, 墨子“非乐”是认为只顾享乐的生活状态并非圣明的君主所做的事,这不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由此可知,墨子“非乐”,并非单纯针对音乐本身,实质上是反对奢侈享乐。

(二)否定儒家的礼乐制度

墨子在《公孟》篇中明确提出:“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是“儒家之道,足以丧天下”的罪状之一。儒家推崇“礼乐文化”,将礼乐用于区别社会等级、教化人民。日本学者青木正儿总结道:“在儒教中乐和礼最被尊重。所以想要攻击儒教,务必不得不把箭射向这个目标,这就是墨子所以有《非乐》论的原因。”墨子出身于普通的寒士阶层,他了解劳动人民且同情人民的疾苦,他的思想站在人民群众那一边。他认为社会中没有等级差别,要做到平等爱人。儒家希望用礼乐的和谐达到阶级的和睦,但墨子认为国家的治理不能靠“亏夺民衣食之财”的“礼乐”制度,而要靠贤明的君臣和勤劳的百姓共同努力。

三、“非乐”思想的积极性

墨子的“非乐”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墨子对“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的社会现象深有感触,对身陷“三巨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中的下层百姓寄予了极大了同情。鉴于当时贵族阶层放纵私欲,亏夺民衣食之财,忽视百姓利益,墨子才提出了“非乐”的思想,音乐艺术不该超过经济所能承受的负担而过度发展,以至妨碍生产和生活。“非乐”同儒家理论针锋相对,反映了当时困苦下层劳动人民的急切愿望。“非乐”从艺术领域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贫富对立、剥削下层人民的现象,这无疑是有深刻意义的。墨子试图用他的言论披露社会的黑暗面,试图重建新的社会秩序的努力是完全值得肯定的。他的思想对后来各朝代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非乐”思想的片面性

墨子的“非乐”反映了阶级冲突,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显然是有它的进步的、积极的意义的。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这种思想也存在着相当多的片面性。

首先,墨子过分夸大了音乐的危害,还给音乐冠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他认为追求音乐会造成“国家乱而社稷危”、“仓廪府库不实”、“菽粟不足”、“布不兴”等社会矛盾,这并不恰当。统治阶级追求音乐享受确实是造成社会矛盾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墨子自己在“辞过”篇中亦曾提到人民“苦于厚作敛于百姓”。事实上只要剥削存在,人民的困苦也就永远存在。因此“欲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在乐之为物,将不可禁止也”是片面的看法。

其次,墨子忽略了音乐除了给人以放松和享受,也是人民表达政治情绪、对剥削阶级进行反抗的武器之一。音乐可以表达人民愿望,凝聚民心,在人民手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可见墨子盲目反对儒家乐论而忽视了音乐之于人心的重要作用。

另外,墨子从人民利益出发提出“节用”的原则,而“非乐”是其“节用”思想的一个内容组成。由于他是出于一种实用功能的认识论,认为音乐不具有物质生产那种直接的功利,就应该加以禁止。这说明墨子没有充分认识和区分精神与物质的社会功能,他的功利实用倾向,大大削弱了其思想的美学价值。

五、小结

“非乐”思想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只泛起了小小的涟漪,没有形成大的潮流,这也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墨子本人的阶级局限性。“非乐”思想服务于墨子“兼爱互利”这个大思想体系中,必然不够完备与成熟,但墨子在所处的社会背景下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表达广大百姓的切实需求,这充满了人文关怀,也是一份珍贵的哲思。

参考文献

[1]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郑杰文著.中国墨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田瑞文.“礼”“器”之辨:儒墨乐论思想评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4](日)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思想史[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241.

作者简介:雷珣(1992—),女,湖南株洲人,硕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墨子评议内涵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难忘的两次评议活动
挖掘习题的内涵
“墨子号”与墨子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