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肖邦钢琴曲在电影《钢琴家》中的艺术表现
2015-04-29李燕
【摘要】电影《钢琴家》是由波兰作曲家,钢琴家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而成,由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于2002年导演上映的一部影片,片中将肖邦音乐中的情怀与电影剧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位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求生的故事,本文以肖邦的音乐与电影的内容走向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简析肖邦钢琴曲在该部电影作品中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钢琴家;肖邦钢琴曲;电影音乐
一、关于电影《钢琴家》
(一)电影概述
电影《钢琴家》于2002年上映,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波兰犹太裔钢琴家在白色恐惧下如何艰难求生的故事。
主人公瓦拉迪斯劳是一位犹太天才作曲家,钢琴家,在纳粹占领之际,他无法幸免的整日生活在死亡的威胁之下,亲人离散,四处躲藏。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忍受着饥饿与羞辱的双重折磨,他放弃他所热爱的一切得以顽强的活下来。期间他通过朋友的帮助,从犹太区逃出,被藏身在城市中,忍受着饥饿与孤独,目睹着无数同胞被残忍杀害,为了不被发现甚至于不敢将所藏身房间内的钢琴弹出声音。最后他为了躲避纳粹地毯式的搜索,躲进一所被废弃的房子,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被一位纳粹军官发现,并被要求弹奏一首钢琴曲,却意外的感动了这位纳粹军官,得以受到其帮助,逃过死亡,最终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此片一经上映,就夺得了当年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三项大奖,以及第五十五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等各类奖项,影片的成功除了因为成功还原了那个恐怖岁月外,其影片当中对于钢琴音乐的运用也是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影片中所运用的钢琴曲,出现的恰到好处,对于电影剧情的推动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也让人不得不佩服导演对于片中音乐的绝妙选择。
(二)片中所用到的插曲
导演波兰斯基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带入影片,客观的再现了历史, 剖析了在特殊环境之下不同的人性。整部影片除了着重使用了肖邦的其中三首钢琴作品外,几乎没有音乐作为影片的背景,使整部片子更为显得死寂与残忍,让观者更能感同身受。
之所以几乎全部使用了肖邦的作品作为影片中的音乐,是因为,肖邦既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钢琴家以及作曲家,也是一位波兰人,与导演波兰斯基一样,肖邦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的故乡华沙也曾经遭遇了外族的侵略。片中重点引用的三首作品:《升c小调夜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大波罗涅兹舞曲》都创作于1830年—1833年,创作当时也正逢欧洲民族斗争高涨的时期,导演选择这三首创作于特定年代的作品来表现特定年代的故事,使肖邦的音乐情感跟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二、音乐与电影的艺术性结合
电影《钢琴家》一开篇,导演以黑白纪录片作为影片的引入,展现了灾难降临前人们的悠闲生活,随即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随着影片的开始响起,画面也由黑白转为彩色。该曲是1830年肖邦离开华沙去往巴黎前所创作的,感情细腻,平静,且略带伤感与倾诉。电影将其用于该处,既表现出来此时人们生活的平静,也是像人们暗示着一些不安定因素的到来。此时电影由远景逐渐拉到室内,一架钢琴前主人公陶醉的弹奏着乐曲,此时的主人公俨然一位才华横溢的钢琴演奏家,衣着考究,气质高贵,琴艺娴熟。突然德军的炮火打破了这份悠闲的宁静,电影也从此刻开始逐渐走向灰暗
影片中另一首《g小调第一叙事曲》算是剧情的一个转折点。华沙陷落,德国军队开始大量的屠杀犹太人,这使得从犹太区逃出来的主人公不得不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最终在一座废弃的屋内,我们的钢琴家,饥饿难耐,在寻找食物之时,被一位德国军官发现,此时的他已经绝望所以坦然的告知了其真实身份。意外的是德国军官竟要求他为自己弹奏一首。时隔数年再次触碰到钢琴,此时的主人公带着悲愤与绝望,弹奏了这首《g小调叙事曲》,却意外的打动了这位德国军官,并在其的帮助下得以偷生至获得自由。在此处导演选择该曲也是别有深意。这首《g小调叙事曲》是肖邦受到波兰革命诗人米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创作完成的。该诗是一篇爱国主义史诗,讲述了十四世纪立陶宛反抗日耳曼十字军骑士的故事,而这首钢琴曲,起初曲调舒缓凝重,进而不和谐和声的加入如同美梦惊醒,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不安以及对于形势的愤怒跟反抗。此时主人公将该曲用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表现出对敌方的抗争与呐喊,表达了对于受到的迫害的愤怒与抗议。随着镜头的切换,窗外的月光映射在钢琴家的身上,此时他依旧衣履滥衫,但挺直的腰板跟他全情投入的演奏,又再一次的将电影开篇时那位高贵不屈的天才钢琴家呈现在了众人面前,将音乐的冲击力跟剧情的震撼力完美结合在了一起,使之后军官的动容与帮助更加的合理化。
在影片结尾的部分,战争已经结束,人们的生活正在逐渐趋于平静,主人公在电台奏起了电影开篇时的那首《升c小调夜曲》,而此时再听到这首钢琴曲,除了初听时的那份平静与细腻,还带着一丝劫后余生的心有余悸,以及些许伤感。此时影片自然过渡到音乐会的现场,富丽堂皇的音乐厅,宏大的交响乐队,穿着得体重新振作的主人公钢琴家坐在舞台前方与乐队合奏出一首由肖邦作曲的《大波罗涅兹舞曲》,在安静平稳的行板中,低声部连绵的琶音奏出了赞歌般的旋律,强烈的节奏感,跟欢快昂扬的音乐情绪,完美的表达出了心中永不磨灭的抗争热情,以及对于自由和平的讴歌。
三、结语
电影《钢琴家》是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一部用心之作,我们很容易从该片的表现手法,以及其对于音乐等细节的运用,看出这位波兰籍导演对于这部作品的情怀,影片中少有的音乐,在导演巧妙的运用下,支撑起了这部名为钢琴家的影片。影片中的故事使得肖邦的钢琴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伴随着音乐留给了我们对于战争的感悟。
作者简介:李燕,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