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开启“不教”之门

2015-04-29李娟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组内成员评价

李娟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方法上的著名论断。这一主张的精髓在于: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叶老的话语,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是为了不教”,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而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转换“演员”的身份,放弃“主角”的地位,转而探究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是为了不教”,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当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时,学习便由被动变为主动。此时,学生不仅“学会,会学”,而且会变得“乐学,好学”。这一地位的转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教学的定位应在于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与此相适应,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师生间的交往,也要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而这种交往,最好的载体就是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能使自主能力在小组中得到强化,能使探究精神在小组中得到训练,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小组合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以“小组合作”这种形式,来开启“不教”之门,应该是教师对叶圣陶老先生“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著名思想认识的深化,实践的深入。

小组合作成立:轻轻叩响“不教”之门

高效课堂,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坐学习。从排坐到围坐这一形式变化的背后,实际上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其变革的核心是新的学习组织的出现——“小组合作”。

构建合作小组初期,主张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来挑选合作小组成员。组内异质,是为了使学困生得到帮助,中等生得到锻炼,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组间同质,则是为了使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又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此时教师的“教”,着重于引导学生挑选合适的小组成员。以班级座位前后两排围坐,是最常见的组合方式。这种方式的弊端就在于,学生没有挑选的余地。那么,教师在安排同桌时,除了身高、性别这些因素之外,还需考虑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这样,学生在合作小组成立之初,就可以基本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一旦合作小组深入进行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自行组合新的合作小组。如“日记循环小组”“阅读合作小组”等。而此时,教师可隐在幕后,在学生分组不当时,再出面点拨、引导,以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运行:缓缓开启“不教”之门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十分注重合作的结果,而是要让学生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在班集体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的地位。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

1.建立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

(1)学会分工。

教师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任务,担任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质疑员、发言员等。小组长的责任是组织成员有序地发表意见,引导组员认真地倾听发言。记录员的责任是记录小组成员发言的关键词,避免与他人发言重复。质疑员的责任是对已有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发其他同学的进一步思考。发言员的责任是集合组内成员的观点,在班级层面进行反馈交流。这样,组内成员各司其职,人人有事做,个个有话讲。

(2)学会倾听。

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组内有人发言时,其他人必须认真倾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提出补充意见和独到见解。按这样的要求进行训练,学生不但可以养成专心倾听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形成互相尊重的优秀品质。

(3)学会表达。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一个成员需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首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并教给一定的表述方式,如“我代表我们合作小组表达我们的看法”“我们小组对某小组的意见有补充”“我们合作小组有不同的想法”等,以使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基本表达技能。

2.确定实而有效的合作文化。

(1)外显文化。

用文化来凝聚合作小组的向心力,可以先从小组外在的、可见的、显性的文化做起。教师可指导学生为自己所在的合作小组起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名字,并设计组徽、口号、组歌等,甚至还可以为合作小组创设上台的亮相动作。学生一边做亮相动作一边报组名、喊口号,团队精神就得到了强化。

(2)精神文化。

小组合作的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建设。小组成员可在教师的帮助下,制定切合本组实际的小组公约,对组内成员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每个合作小组还可建立组史录,录入小组成员的资料,录入获得的奖励……定期进行小组小结,进行反思及互评,这对组员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小组合作的精神文化建设,主要依托活动进行。教师可以借助“大课间”等在校时间,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自创游戏一起玩耍,在交往中增进组员之间的感情,增强小组的团队凝聚力。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更要强化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的理念,把它落实到课堂上,使合作小组中每个组员都能产生“组荣我荣”的集体荣誉感。

(3)评价文化。

在小组合作中,必须将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转变为激励小组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小组合作的评价,要努力做到“两结合、两侧重”,即将学习过程中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教师可指导学生制作一张合作小组竞赛表,张贴在教室,实现组际竞争。

小组合作思考:悄悄走进“不教”之门

思考之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确定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点,与叶老的“不教”之论是一脉相承的。这就需要教师重新调整角色,把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转化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思考之二:合作学习时机的把握

小组合作学习,要把握准确时机。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在学习难点突破时、在学生充分自学后,都是开展合作学习的较佳时机。教学中,对于力所能及的问题,要让学生独立解决;对于力所不及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解决;而对于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要让学生合作解决。合作解决的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吃。没有合作价值情况下的合作,就是重复劳动,是在浪费学生的生命。

思考之三:“教”在当“教”之处

“教”,是为了“不教”,显然以教师的“教”作为前提。在这里,“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体现为教师成为学生发言时的倾听者、困惑时的指引者、展示时的欣赏者。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在当“教”之处,方能达到“不须教”。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更需要像叶老所说的那样去做:培育能力的事必须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

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小组合作,定会

开启“不教”之门。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

猜你喜欢

组内成员评价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