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教学实践

2015-04-29李娟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课外习惯课文

李娟

实践一:自主预习,可以从一年级开始

有一位老师借班上课,高估了一年级学生的能力。在教学《小河与青草》时,她认为学生已经经历了一学期的语文学习,这么简单的课文内容学生不要预习也能教好。可谁知,课堂上出现的状况让她慌了手脚。因为学生根本无法把这满满两面的课文读通读顺。这篇较长的课文没有预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张陌生的面孔。因此,课堂上他们读得磕磕绊绊,完全不能形成流畅的语感。

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前奏。哪怕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也要尽快帮助他们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否则课堂效率会事倍功半。预习过课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会有困惑。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至关重要。

实践二:预习小报,一个有意思的微课题

一位教师在进行“引导学生主动预习”的微课题研究中,进行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尝试,她尝试让学生自主出一张预习小报。所谓的小报,真的很小,大小只有语文书的一半。她给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是按“读读、想想、问问”这三步来自主预习课文,然后把预习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果真,一些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他们自己会把小报分为“好词语”“好句子”“我

读懂了”“我是小问号”四个部分,有的甚至还开辟了家长留言

版面。

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对新课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低年级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生动形象、语言丰富、情感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课前预习的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自主探究解决,自主探究使得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对于未能解决的问题,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听课的效率。预习是课堂学习前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的过程,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会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加充分,更加深刻,更加有效。

实践三:预习误区,影响预习质量的因素

1.教师认为只要布置了预习作业即可。

一位教师每天都布置预习作业,但要求只是简单的一条:预习课文,读熟读顺。针对这样一条经常性的没有变化的预习作业,大部分学生常常熟视无睹,认为可做可不做。所以,第二天上课,这位教师还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文的读通读顺与梳理释疑。

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本人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对预习作业的设计缺乏研究,对学生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缺乏检查指导,督促落实的方法也不到位。如此种种,教师将预习作为一项可有可无的作业轻描淡写地布置,造成了学生对此项作业的懈怠。

2.学生认为只要完成了作业即可。

小唐同学学习十分刻苦,每天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预习作业。完成预习作业以后,还要腾出时间来完成父母额外布置的其他练习题,每天都要忙到九点多才睡觉,有时甚至更晚。孩子明明学习很认真,回到家后把全部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还做了那么多的课外题,为什么学习成绩没有提升,有时甚至还出现下滑的现象呢?家长为此很是焦虑。

这是由于小学生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预习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造成的。曾经有人在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班上做过调查:全班45人中,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两遍课文”这样简单的预习作业的学生只有8人,仅占全班人数的17.8%。大多数学生即使做了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词语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听老师来分析讲解。

3.家长认为口头的作业可做可不做。

在小学阶段,家长都比较关注孩子的学习,很多家长每天晚上还会抽出时间来检查孩子的作业,但往往只会检查“笔头”之类的“硬作业”,认为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可做可不做,把这类的“软作业”丢在一边,使得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不读也不思。

另外,现实的客观环境,也给学生预习作业的完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是学生课外作业过多,且都有“硬指标”,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便把有一定弹性要求的预习作业当成了“软任务”。二是受网络、游戏、电视的影响,再加上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

实践四:讲述预习,为了自主预习的有效

下面是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进行的自主预习一课的教学片段。

1.谈话引入。

师:新学期,新的一轮学习又将开始。古人说:“温故而知新。”老师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在过去的时间里你养成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纷纷举手回答,师适时点拨鼓励。)

师:大家说得真好。这些好习惯就像一块块基石,基石越多越稳,你人生的大厦就会建得越高越牢。今天,我们又将为这大厦再增添一块新的基石,那就是“自主预习”。

2.说说预习要求。

师: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怎样进行预习呢?请大家把书打开,看第1幅图。

(师指名读第1幅“预习要求”图)

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大家听一听,我与这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

(师将“自读”“自学”两词读得重一点,强调“自读”“自学”。)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吗?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想一想。

生(思索讨论后):老师是想告诉我们,预习要自己去读,自己去学。

3.夸夸图上的同学。

师:(出示第1~3页的挂图)图上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已学会了预习。瞧,他们预习得多认真啊!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图,夸夸这些图上的同学。

(生仔细观察图画,讨论后举手发言。)

生1:我来夸夸第1页第2幅图上的小朋友,全班同学正在认真地自读课文。每一个小朋友都读得那么投入。

生2:我夸这幅,(指着第2页第2幅交流图)这些同学在分组交流自己的预习呢,我想他们一定谈得很热烈。

生3:我要夸夸这位小朋友,(指第2页第2幅上的小图)她一边读书,一边还在课文上做着记号。她让我明白了,预习不但要动脑,也要动笔。

……

4.比比谁已会预习。

师:刚才大家都夸了图上的同学,也更清楚地知道了该怎样去预习。现在,老师就想展开一项预习比赛,看看谁已经学会了预习。请大家翻到第1课《长城和运河》。

(回顾“预习要求”,开展小组间预习比赛。师巡回指导。

以小组间比赛读的形式检查预习效果。师相机指出:遇到不懂的字词,可问字典、问同学、问老师。)

5.总结延伸。

师:通过刚才的预习比赛,老师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已学会了预习。但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预习作业大多还应在课外完成。请同学们再看看第3页下面的大图和小图,说说你想在课外怎样进行预习。

(生看图感悟后纷纷回答)

师:自主预习是一种很好的习惯。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当你养成自读、自学的习惯后你就会发现学习十分轻松,充满了乐趣。所以,赶快把这块习惯基石加入你大厦的地基中吧!别忘了,它叫——(师指课题,生齐读:自主预习。)

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习惯和经验,既遵循了习惯要“抓反复、反复抓”的规律,又把学生领进了新的习惯殿堂,给学生注入了学习的活力。我们知道,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就是通过“说说预习的要求”“夸夸图上的同学”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观察、主动交流,帮助学生储存和建构一定数量的“相似块”,又以“比比谁已会预习”这一创造性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内化”。“总结延伸”更体现了教者关注全程的良好意识,不仅关注课内,而且关注课外;不仅关注现在,而且关注将来。因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会终身受益,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多历练应是重中之重。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而学会预习课文,就是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如果能自觉地充分地去预习课文,学习课文时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现,就会自觉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播种下自

主预习的习惯,将会让学生终身

受益。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课外习惯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上课好习惯
背课文的小偷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背课文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