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模仿在声乐学习中的意义
2015-04-29陈美玲
陈美玲
一、模仿在声乐学习中的作用
(一)声乐入门学习的导向——模仿
好的模仿会让你的声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不良的模仿会直接影响到后面所有的学习,所以这一步非常关键,学习者应当多向老师提问,在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找准模仿的对象和音乐感觉来进行模仿。
到了学习者能对老师的范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模仿中能对歌唱的发音、气息、位置、共鸣等技能技巧的掌握,并且能够较为轻松自如地配合和灵活运用的时侯,通过反复地练习把它牢牢的掌握好,才能达到理想的模仿状态。
通常这一阶段模仿学习的时间会比较长,学习者需要有耐心和找准合适自己的方法去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了后期,学习者只要通过老师的一个眼神的提示或者是一个肢体语言的表达就能获知老师所指示的意思,那么这个阶段就到达了模仿学习的高级阶段。这时学习者能基本明白老师所提出的要求与学习的方法,理解演唱的技能技巧与情感表达的处理,在正确模仿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性思维的分析与处理,通过运用自己有特色的声音去演唱歌曲,最终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歌唱风格。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肖斯塔维奇曾说过“寻求自己的风格,寻求自己独特的风格,应从模仿开始”。
(二)增强歌唱信心,强化自主学习的动力
树立良好的歌唱信心是声乐学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一个歌唱者如果没有良好的自信心,无论它拥有多好的嗓音条件也不能唱出惟妙惟肖的歌声,所以歌唱信心对一个歌唱者来说尤为重要。那么模仿在这一环节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学习者可以通过对老师声音,形态、动作、语气、节奏等方方面面的模仿来分散自己紧张的情绪,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老师身上,在无形的模仿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进步,从而增强了歌唱的信心。声乐学习其实就是师生互动与互助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学习者的榜样,通过模仿榜样的学习,能改正自己不良的歌唱毛病,增强歌唱的信心。当学习者拥有了良好的歌唱信心时,歌唱就会变成它的一种爱好,它可以无时无刻的进行歌唱,甚至离开了自己声乐老师的课堂后可以模仿音频或视频中歌唱家的歌唱而进行自主学习,化被动为主动,由共性转为个性。
(三)提高歌曲演唱的技能技巧
汉普尔认为:“对于优秀模式的模仿不会有什么害处,只是不能机械的或奴隶式的模仿。”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会针对每个学习者的不同的情况来进行教学,例如:发声的状态、气息的运用、声音的关闭、情感的处理、咬字与吐字、归韵收音等等,这些声乐上的技能技巧都可以在模仿学习中学到。很多初学者在刚刚学习声乐的时候对自己的声音技巧、声部、气息和选择歌曲的程度等都不是很清楚,导致模仿出来的声音会有“挤”“压”“喊”的现象。
老师在这时候就会告诉学习者,在模仿中尽量保持轻松自如的歌唱状态、任何一句一字都不能“撑”着来唱、强制用力来追求音量。所以如果模仿者的歌唱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切勿选择一些难度过高或者不适合自己的歌曲,去盲目的追求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四)找准自我,在模仿学习中进步
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假如你的声音是属于小线条的,那么你可以选择一些抒情、优美和细腻的歌曲去演唱。假如你的声音粗犷有力,激情洋溢,那么你就可以选择一些比较豪迈的歌曲去演唱。其次,声乐老师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一定要找对老师,切忌盲从。声乐与普通理论学习有一些差异性。普通理论学习可以由老师在讲台上进行精辟的讲述,让大家获取知识。但声乐不是靠讲给学生听,学生就能学会懂得,而是一个双向摩擦的过程,并且由于老师要辨别学生的发声是否正确,所以选择声乐老师尤其重要,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选择音色条件与你接近的老师,因为教师有感染力的范唱,可以激起你歌唱的信心和动力。通过对老师声音的模仿,从中可以发现你不良的发声原因,在老师正确的指导下可以帮你马上纠正毛病,使你学习起来轻松愉快。
模仿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前人的宝贵经验和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学有所成、获得进步,避免走弯路。模仿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所以我们在声乐学习中要时刻为自己定位,找准前进的方向,提高自己的声乐技巧和艺术修养,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模仿的学习方法多多学习与尝试。
二、以陕北民歌《绣荷包》为例浅谈模仿在声乐学习中的运用
《绣荷包》是一首十分动听的传统小调,这首曲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旧时陕北男人经常“走口外”以谋生,常年有家不能归。当丈夫怀念家人时,往往捎信回家要妻子为他绣荷包,借以得到一点安慰,妻子则把思念之情倾注在荷包上面,边绣边唱,语言朴实动人。为什么我会选择这首曲子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这首曲子不论从唱词内容还是曲调旋律上都比较精炼,用短小的结构就能表现一个完整的乐思,旋律简单、上口、语言朴实,音乐较容易为大众理解和接受,所以被人们广泛传唱,经久不衰。第二,结合自己在声乐老师的模仿学习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发表我的一些看法。
(一)在演唱技巧方面的运用
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中,历来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以字行腔”,“字正腔圆”成了衡量演唱水平高低的准则。“字正”才能保证“腔圆”,要“腔圆”首先必须咬字、吐字准确。因此,歌曲中的语言艺术处理 ,既咬字、吐字、发音等演唱技巧尤为重要。
谱例:绣荷包(图一)
第一句“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摆动,杨呀杨柳梢。”这段词中“到”,“高”,“摆”的声母d、g、b均为爆破音,演唱d、g时舌尖要顶住上额,发b时双唇闭合,这种音相对比较难咬准,所以在这个时候老师的示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发音状态来唱准这些字,还有句中的“五”,“高”这两个字的气息要尽量拖长,稳住,把它唱的饱满些。只有抓住歌曲中字里行间的谈吐和气息的掌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才能确切的表达出来,歌声才会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谱例:(图二)
这一句“四绣鸳鸯鸟,栖息在河边”中的“绣”,“鸟”,“边”中的复合韵母,第一母音开口小,第二、三韵母开口大,响亮。行腔时,应尽快从小口音响开口音过渡并将旋律中的音落到、保持在开口音上。比如绣(xiu)过渡到(u)上并保持住,使行腔响音做到“腔圆”,这样唱词才会动听,同时唱到“鸟”,“边”,靠“等字眼的时候可以尽量翘起来,甩着来唱,这样唱出来的效果会很动听。这些技能技巧可以通过学习者对老师细心的模仿而获得。
在传统的民歌中,儿化音的运用会比较多,而且还有一些儿化音会隐含在歌词中,如“带信信”“里面”后面加上一个儿化音,韵味会更浓。
谱例:(图三)
这里的儿化音连续出现了四次,发得儿(der)时,咬住d,马上发舌边音,同时适当的加入弹舌,这样的演绎可以生动的表达歌曲的情绪。小调中的弹舌会出现的比较多,这种技巧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和模仿学习才能把它掌握好。
(二) 在情感表达方面的运用
这是一首传统的民歌,抒发了年轻姑娘想念远走口外的情郎哥哥的思恋之情。曲子里描绘了一位情真意切,含情脉脉的姑娘无限的焦虑和盼望的情景。整首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惆怅和希望的无奈状态,开头先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勾画出一幅生气蓬勃,如诗如画的情景。
“三月情人捎书来,要一个荷包袋”,这里把女子的爱心捎给了远方的恋人,细心的姑娘在荷包上绣出了杨柳低垂的自然景象,杨柳随着春风自如地摆动,月光映照着一对恋人,好像倾诉着要离别的伤感。所以这一句要唱得平稳一些,语气中可以带有些许踌躇、情真意切的感情。下面“荷包上绣了一只船”意思是架起了生活的航船,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
最后一段,描绘了姑娘的荷包绣好了,要带给它的情郎哥的喜悦之情,所以演唱要较为兴奋和有激情。整首曲子的情感起伏比较大,所以学习者在理解和表达上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老师精确的示范和范唱进行模仿而获得理解。
(三) 在肢体语言方面的运用
由于这首曲子写得十分质朴,写实性强,所以在很多情感的处理和表达上需要运用肢体语言的配合,老师边示范边分解动作,讲解演唱的要领,给学习者进行仿效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这种比划的模仿学习,歌者会更加投入的去演唱,学习起来也会更加的轻松。
歌曲中共出现了四次绣花的过程,每一次的绣花都隐含着不同的心情,所以歌者需要用自己的肢体语言,通过绣花的手势比划来表达年轻姑娘的意思。而最后一句“金锁”、“银锁”、“留兰锁”、“杨柳锁”也是一样,都是需要歌者加上动作的表达,才能体现出年轻姑娘在绣荷包过程中的各种心情的起伏变化。
三、声乐学习中的正确模仿与自我创新的辩证统一
随着学生演唱水平的不断提高,模仿也应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地有序进行,最终达到突破自我、创新自我的目标。
模仿的方法分为两种:一是学生模仿教师正确的发声来唱歌,教师正确的发声使学生有自我音响的反照,打上正确的印记,逐渐形成自然自如的歌声。二是教师夸张模仿学生的错误发声,使学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与正确的声音形成对比,引起注意,得以改进。模仿是声乐学习中一种最直接的手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讲究科学的、正确的模仿,正确的模仿可以使你在声乐学习中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甚至使你学习起来轻松自如,事半功倍。而盲目地模仿往往会容易使学习者走入误区,不知所措。所以在模仿中我们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反复给你范唱的过程中,你需要理解老师对你的用意,是想你理解某种语气或者是情感上的表达的问题,所以你需要在理解情况下进行模仿学习。同时模仿要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所谓分析,是课前的预备分析,老师给学习者布置的曲子,学习者应该在课前就要对这个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弄清楚作品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与情感表达等问题,这样在上课过程中学习者才能更好地理解老师所传达的意思。第二,模仿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模仿,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与老师交流。对于声乐学习中的模仿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而应该多思考探索这些现象背后的实质,加以分析、区别、对比地模仿即理智的模仿,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声乐学习者应具有的学习素质。
模仿的更高追求是创新,前面说过,没有两个人的声音是一模一样的,一成不变的模仿只会让你停留在声乐学习最普通的层面,只有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创造新的音乐才能有更好的突破。世界知名的旅美华人音乐家谭盾曾这样认为,“当作曲家在作曲技术上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所比的就是观念”。而他的作品在世界上被称为极赋个性与特色的创新佳作。这与他能很好地掌握和处理模仿与创新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谭盾的作品还告诉人们:模仿学习绝不能停留在“形似”上,要注重“神似”的模仿学习,在神似的基础上,融入模仿者的个性、风格,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方法。这就是模仿学习目的的最高境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