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性普通高中对课程资源建设的诉求
2015-04-29季建成张娟芳
季建成 张娟芳
摘 要:“学术性普通高中”是指具有“学术性”特征的普通高中,是以培养具有学术素养、专业精神、审美情趣的学生为目标,以建设学术性教师、学术性社团、学术性课程体系和实施研究性教与学为内容,以学术性教育者、学术性教育行为、学术性教育环境为特征的现代新型高中。作为现代学术性高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资源呢?教师可以从研究、开发、应用、评价这四个主要环节上体现“学术性”的特征。
关键词:学术性;高中;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5-0097-02
教育改革与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抢占教改的制高点,办放眼未来的教育,办特色鲜明的教育,越来越成为各校的共识,比如学术性普通高中。“学术性普通高中”是指具有“学术性”特征的普通高中,是以培养具有学术素养、专业精神、审美情趣的学生为目标,以建设学术性教师、学术性社团、学术性课程体系和实施研究性教与学为内容,以学术性教育者、学术性教育行为、学术性教育环境为特征的现代新型高中。“学术性高中”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县中模式”的翻版。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认为:“学术性高中”是为国内外一流大学大批量输送优质生源(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学术性高中”的学生不仅要求训练有素,学业成绩优秀,为大学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应具备批判性思维、较高的审美情趣,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新的办学目标的提出,必然要求学校各项教育要素进一步优化升级,比如课程资源建设。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问题,在新课标中却有具体明确的表述。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作为现代学术性高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资源呢?
就课程资源本身来看,主要包含研究、开发、应用、评价这四个主要环节,如何在这四个环节上体现“学术性”的特征,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
1. 前瞻的理念
现代化的“课程”与“课程资源”理念,充分把握课程资源的内涵、作用、分类、载体和存在状态等要素。要从学术性普通高中的高度去研究课程资源建设,要能够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自己的信念。教师和学生成为两个平等的主体,教师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指导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学习”,将以主动探索和实践的方式利用资源并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2. 开放的心态
教育本是一个社会性较强的行业,需要家、校、社会合力参与。同样,课程资源建设亦是一项社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它需要汇集众多力量共同合作、共同参与。就建设的主体学校而言,应该有开放的心态,群策群力方能精品倍出。
3. 深入的调研
学术性普通高中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资源,并不能由个别人和组织说了算,它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进行深入的调研,调研广大教师、学生、教育专家、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等,在掌握大量可靠数据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开发的方向、内容、主体、预期成效等内容。
4. 规范的意识
课程资源建设虽不像国家课程编定那样要有专业人士和极其严格的程序,但亦必须有规范的意识和程序,课程资源建设的自主性并等于就是无序性和随意性。
5. 专业的团队
通常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均可主导或参与,同样这项工程对其他参与的人群也应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它需要就特定的课程资源组建相应的队伍,由专业的团队负责是课程资源建设成功的前提和保障。
6. 科学的论证
学术性普通高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质疑精神,同样它所需要的课程资源亦需要坚持科学的原则,经过科学的论证。建设的可行性、合理性、真实性等均需要经过反复的科学论证。论证的过程同样需要得到专业团队的帮助。
二、开发
1. 难度低,易于开发
课程资源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但绝不可以变得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令人生畏,难以接近。它应该有较低的门槛,方便更多人参与其中。科学的资源开发原则应该是立足现有资源,不单纯为了开发而开发,脚踏实地地开发现有资源,以手头上的资源为本,合理拓展,禁止虚无缥缈的假大空。
2. 成本低,经济性好
课程资源建设要考虑成本,要经过成本核算,才能符合一定的经济性原则。所谓经济性主要是指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学习的经济性。开支的经济性,是指尽可能用最少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开支的课程资源。时间的经济性,是指尽可能创造条件开发与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空间的经济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骛远。学习的经济性,是指尽可能开发与利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否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 方向准,针对性强
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从本地、本校以及本学科的实际出发,以开发出符合具体教育教学情景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缺乏个性就意味着失去了创造性。
4. 时限长,持久性好
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动态的、持久的、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是“一次性”产品,它必须为后续的开发预留足够的发挥空间。学术性普通高中应该在丰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以确保课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确保课程的高质量。
5. 开放性,利于合作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不论以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和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途径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而应探索多种途径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只有做到充分的开放,才能便于合作与共享,才能进一步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效能与质量。
三、应用
1. 好用——实效性好
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主要是为教育教学服务,必须在使用中体现其功能和价值,既要“中看”,更要“中用”。
2. 适用——针对性好
内容的适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不同学科的学生和教师。时间的适用:一是不同学习时间段利用不同的资源,二是时间分配的适用。空间的适用:不同区域适用不同的课程资源。
3. 够用——内容丰富
课程资源建设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广大学生和教师,因此在内容上必须是内容丰富,只有这样才能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口味,才能激发更多人的兴趣。
4. 耐用——时效性长
任何一项课程资源的建设都须经历一番周折和艰辛,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都应该尽可能充分应用、长久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那种开发一年只用两天的课程资源本身就是一种浪费。
5. 沿用——传承性久
对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地区的学校来说,课程资源都将成为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校史、地方史,这些都应该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这就需要我们的课程资源在使用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创新,使其长久地传承下去,直至成为一个个历史经典。
四、评价
1. 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课程资源的评价标准从当前情况来看,各校、各地区并不统一,就我校而言,要打造学术性普通高中,在课程评价标准上应具备灵活、个性的原则,绝不可以照搬照抄,更不能一刀切。
2.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没有评价体系的课程资源建设是不完整的,没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课程资源建设也是难以长久存在和发展的。所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它包括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参与者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其实质是全面评价课程资源的效能和潜能,最终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3. 客观的评价结果
客观可靠的评价结果的形成,是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环节,其结果的反馈对新一轮课程资源建设的开展,提供重要的评估论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课程改革对教师甚至整个教育而言,都是一种挑战,也是获得新发展机遇。各学校应当紧抓课改时机,转变思想,找准方向,提升办学品位,推动课程资源建设,进一步打造学术性品牌高中。
参考文献:
[1]彭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8(01).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