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蹉”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2015-04-29王晓燕陈晨
王晓燕 陈晨
【摘要】近年来,随着泸沽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摩梭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将摩梭人的“甲蹉”(摩梭语,一种歌舞形式——作者注)民歌有效地传承下去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与研究的话题。因此,作者通过文献梳理与实地调研,揭示“甲蹉”民歌独特的美学特点,加深人们对“甲蹉”民歌的了解,增强人们对“甲蹉”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意识,并结合其发展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摩梭人;“甲蹉”民歌;传承保护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泸沽湖畔,居住着中国现存的唯一母系氏族社会群体,外界称其为摩梭人。摩梭人的母系氏族家庭结构和 “走婚制” 的婚姻形态,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使外界产生了浓厚兴趣,泸沽湖旅游业也随之快速发展,这样的发展趋势给摩梭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那如何将摩梭人的“甲蹉”民歌有效地传承下去。
一、摩梭人
摩梭人,自称“纳”、“纳日”、“纳恒”等。居住在横跨川、滇两省的泸沽湖畔。云南摩梭人被划为纳西族,四川摩梭人被划为蒙古族。摩梭人说纳西语的东部方言,其文化自成一体,又与周围民族相互影响,无流传文字,以藏文记录经书内容。摩梭人的宗教信仰是以他们的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并在其发展进程中吸收周边多个民族宗教文化元素,形成了以摩梭达巴教为主体的复合型宗教信仰形态。
二、“甲蹉”民歌
(一) “甲蹉”民歌的诠释
“甲蹉”类似于傈僳族的“打跳”、藏族的“锅庄”,是一种集体参与的古老歌舞形式。“甲”是美好、吉祥的意思,“蹉”是跳的意思,“甲蹉”译为美好的时候跳起来,为美好的时辰而舞蹈,美好的舞蹈。“甲蹉”民歌即“甲蹉”歌舞的歌唱部分。其音乐被收集在《纳西族民歌曲集》、《中国纳西族歌曲选》、《中国民歌精选》等公开出版的多种刊物上。
(二)“甲蹉”民歌的起源
“甲蹉”的起源众说不一,一种被认可的说法是:古代摩梭人在受到外族入侵时,部落首领发动族人在村口坝场上燃起一堆堆熊熊大火,大家围着大火呐喊,制造声势。打退敌人后,又围着火堆唱歌跳舞以庆祝胜利,为了防止敌人的偷袭,当晚村民聚在村口,围着火堆边唱边跳直到天亮。久而久之,这种歌舞形式固定下来就形成了“甲蹉”。今天,摩梭人庆祝丰收、欢度节日、祈祷祝福神灵时都要举行“甲蹉”歌舞。“甲蹉”民歌也由此而生。
三、“甲蹉”民歌的美学研究
(一)“甲蹉”民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
“甲蹉”民歌的演唱伴随着舞蹈,其歌舞的表演形式和风格酷似藏族的圆圈歌舞。通常于夜晚燃起篝火,众男女手拉手以篝火为中心围成一个或多个圈踢踏而舞,整场歌舞的节奏由慢渐快,情绪激昂到达高潮时,歌舞便尽兴而收。歌舞中始终伴随男女青年的歌声,时而舒缓深情,时而高亢奔放,在舞蹈最激烈时则一起粗犷地呼喊。歌唱多用朴实的本嗓,音色高亢明亮,旋律多采用五声音阶的羽、商调式,旋律以级进为主,不时穿插大跳进行,这些特点与西南音乐一般特色吻合。音乐风格既抒情优美,又活泼粗犷,堪称高原音乐与西南山地音乐的交融形态。
(二)“甲蹉”民歌的旋律
“甲蹉”民歌的旋律变走向“甲蹉”民歌音乐结构短小,一般由竹笛吹奏者来决定乐段的改变。如:吹奏者先吹起一段旋律,音乐停,领舞的人们一起为同一旋律的填词歌唱;再由吹奏者吹起另一段旋律,人们再随着旋律歌唱;整个歌舞过程中,人们的唱词随着吹奏者吹奏旋律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吹奏旋律的重复而重复,并且一直围绕着篝火手拉手跳着“甲蹉”舞,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着脚下的舞步。
(三)“甲蹉”民歌的唱词
“甲蹉”的歌词没有固定的,随环境、主体而即兴创作,如:爱情类(“甲蹉”歌舞会上的谈情说爱)、亲情类(赞美母亲)、神话历史类(赞美格姆女神)、友情类(为客人祈福)。
四、“甲蹉”(打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一)政府引导和扶持
首先,采取重点扶持政策,为“甲蹉”民歌的发展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其次,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完善保护制度,从而使“甲蹉”民歌得到有效的保护;最后,建立长效的保护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保护专项资金,列入每年的保护预算。
(二)加强“甲蹉”民歌与旅游文化的结合
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充分利用旅游开发来保护和发展“甲蹉”民歌是一举两得的保护举措:通过文化旅游不仅可以吸引更多游客,还能充分调动摩梭人的参与意识、增强摩梭人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摩梭人对自身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利于“甲蹉”民歌的传承。
(三)将“摩梭”民歌纳入教育体系
摩梭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摩梭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甲蹉”民歌作为摩梭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可以写入音乐教材中会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1)摩梭孩子看到自己民族的音乐出现在课堂上,可以增强摩梭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摩梭人民族音乐的自我保护意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摩梭民歌;(2)学生时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摩梭“甲蹉”民歌写入教材让不同民族的孩子更直接地认识和接触,增强少年儿童对祖国多民族绚丽文化形式的了解。
(四)系统加强抢救和保护工作
鼓励相关工作者进行“甲蹉”民歌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对老一辈的传承人进行完整的录像、摄影、记录准确完善的文字资料;开设培训班对下一代传承人进行系统的培养,让“甲蹉”民歌得以完整地传承下去。
总之,摩梭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摩梭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甲蹉”民歌,作为摩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保护尤为重要。民间音乐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需要人们更多地了解与审视,并加以系统地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
[2] 蒲亨强.《长江音乐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6
[3]杨丽芬,李红云.浅析纳西族传统“打跳”音乐的特点[J].民族音乐,2014.3.
[4]闫磊.泸沽湖畔摩梭人母系制社会的文化人类学探析——以四川省盐源县左所区为例[D].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