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太极拳理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2015-04-29陈志刚
陈志刚
【摘要】太极拳理论与钢琴演奏理论在诸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钢琴演奏者学习太极理论,习练太极拳,则能从太极拳的姿势、放松、发力、用“意”运“气”方面获得对钢琴演奏的积极启示,并能增强钢琴演奏者对自身内体身心和谐运动的深层认识。
【关键词】太;钢琴;放松;发力;气;意
引论
唐朝大诗人陆游有“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名句。笔者钢琴教学之余,练习太极拳多年,从太极拳理论角度反思钢琴演奏与教学,颇有触类旁通之感。
太极拳乃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它以天体运转、阴阳辩证为哲理,结合力学、美学、生理学、医学等科学于一体发展而成。太极拳理论与钢琴演奏理论在诸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赵晓生先生在《钢琴演奏之道》中所言:“从某种意义而言,钢琴家练习钢琴,就如同在练气功、打太极拳。”钢琴演奏者不了解自身的生理构造以及人体内部和谐运动的原理,就不能充分发挥演奏技术,更不能完美表现音乐。如果钢琴演奏者能习练太极拳,则能帮助其增强对自身内体身心和谐运动的深层认识,对钢琴演奏也能产生诸多积极影响与启示。
一、太极拳姿势要求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结合生理与力学方面的原理,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要求的理论生动直观。以下从人体的主要四个部位来谈谈太极拳姿势要求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一)头部
太极拳要求头部要正直,不俯不仰,颔部内收,不收则头易后仰,造成身体重心后移,颔过收则影响呼吸的通畅。钢琴演奏虽为坐姿,但也要求头正肩平,与太极拳有相通之处。
太极拳要求眼光应有定向,且兼顾上下左右。钢琴习练者应充分认识这个“定”字,它有凝神之意,若能深入理解则有助于形成视谱思维的良好习惯;相反,若眼神散乱,眼睛忽而看谱忽而看键盘,则易引起视力下降。
太极拳要求耳部要配合“虚领顶劲”,以达到听觉灵敏之效果。在钢琴演奏中有“打开耳朵”之法,与太极拳的这一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太极的“打开耳朵”之法更生动具体,值得钢琴演奏来学习和借鉴。
太极拳要求颈部松竖,不僵硬不软塌,左右转动灵活,注意了这一点,则有助于精神的放松。练习钢琴时,谱位与琴凳的高低失调会引起颈部不适。对于成年人,特别是身材略高的演奏者而言,目前的立式钢琴的谱架高度总体偏低,长时间练琴,容易引起颈部的紧张,甚至造成颈椎部的职业病。如果演奏者注意运用太极的“虚领顶劲”与颈部松竖之法,则能大为改善这一不利情况。
(二)上肢部
太极拳对上肢部的总体要求是“沉肩垂肘”、“坐腕舒指”。肩部紧张是钢琴学习者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它往往引起演奏者双臂的运动欠协调,导致触键动作“直”而“硬”,奏出的声音“虚”而“浅”。对钢琴演奏而言,体会静态的肩部放松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只有真正体会到动态中的肩部放松,才能解决以上问题,并提高演奏者对钢琴重力演奏法的更深层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太极拳无疑可以成为钢琴演奏的理想辅助运动。“垂肘”要求肘关节始终要微曲下垂,但腋下要留有余地。这样因手臂与身体形成一定的角度,能承受更大的外力,因而有利于太极拳和钢琴演奏时的发力。
练习太极拳时,手掌以自然舒展为主,力量通过意识贯注于指尖,使之柔而不软,挺而不僵。太极拳手腕部位的旋转运动与坐腕(柔而不软为坐腕)能有效提高手腕的柔活与韧性。此法对提高钢琴演奏的八度与震音技术有明显的辅助效果。练习太极拳,对防止钢琴演奏者常有的腱鞘炎也有积极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三)躯干部
太极拳对躯干部的整体要求是“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这也是太极拳的重要法则。所谓“含胸”即胸部向内微收,在不增加呼吸频率的情况下,加强呼吸的深度。“拔背”与“含胸”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拔背”时背部肌肉松沉,脊骨(颈下脊椎第三根)略往上提起,使人感到背部平实而有弹性。“含胸拔背”有利于形成深呼吸,达到“腹实胸宽”的效果。对钢琴演奏而言,“含胸拔背”配合“沉肩垂肘”,能更好地发力,并能有效化解琴键的反作用力。
“虚领顶劲”配合“含胸拔背”则易“气沉丹田”。人们在谈到钢琴演奏时,也常提及气沉丹田之法,但到底如何才能做到气沉丹田,钢琴理论方面甚为少见,一般人只是根据字面臆测罢了。太极理论讲“气沉丹田”主要是腹式呼吸横膈肌运动的作用,要做到胸背部的肌肉与肋骨要松沉,且有由外向前之意。这种理论与方法对促进演奏者更好领悟“气沉丹田”之用法有深刻启示。
太极拳的“敛臀”是指使脊柱下端的尾骨内敛。因钢琴演奏时为坐姿,运用“敛臀”之法,有利于演奏者调节平衡。钢琴演奏要求演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坐功”,如果能借鉴太极的“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直腰敛臀”之法,则可借助气息的支托和肌肉以及脊骨的上提之力,减轻身体重量对腰部的压迫,减少久坐对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又能帮助演奏者更深地体会身体各部位协调动作的方法。
(四)下肢部
太极拳要求下肢部能“圆裆松胯”、“落地生根”。“圆裆”即两胯撑开,两膝微向内扣,这能使膝关节具备更强的支撑力,同时加强了横膈肌的呼吸,使两脚达到“落地生根”的要求。太极拳发力有起于脚之说,为了起到更好的辅助支撑作用与增强爆发力,双脚掌应前后扒地而中间松空,这一点符合力学原理,也值得钢琴演奏者发力时参考运用。
圆裆与松胯相连,圆裆之下松胯,趾骨联合坐骨使关节隙缝扩大,有利于内劲上升到腰脊。钢琴演奏者在演奏力度强的和弦时,演奏者发力触键后,常常见到其身体腾空而起离开了琴凳的情况,这种现象完全就是因腿部的支撑和内劲上传所至。
二、太极拳的放松与发力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太极拳的放松强调的是身心内外俱松,同时也是积极振作的、用意识控制下的松,并且这种松的要求伴随整个肢体运动的过程。同样,钢琴演奏理论强调的“松”也非“松懈”的“松”,而是与太极拳强调的松是一种消除拙力(僵力)的柔顺相仿。
无论是太极拳还是钢琴演奏,放松都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运动与发力。同时,放松也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手段,它符合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原理。捷克生理学家S·菲格最早发现人体的细胞是一部天生的超觉波动探测器,正确的放松方法则能激活这一性能。长期的太极拳练习,能使人体气血周流无滞,内体感觉与皮肤触觉的灵敏度得到空前的发展。
太极推手练习要求“以静传动,运用听劲”,太极的“听劲”不是用耳而是通过肢体肌肤来探知对方,并迅速准确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物理上讲的力的三要素。太极推手主要运用“沾”、“粘”、“连”、“随”四种方法,到一定程度时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说。一般人在经过长期推手练习后,都能在触觉上达到一种高度灵敏的境界。敏锐的指尖触觉对钢琴演奏来说无疑也是至关重要的。每架钢琴的触键都存在着细微的区别,若演奏者平常能习练太极推手,在演奏中将钢琴假想为推手对象,且能自觉通过“放松”有意识地探知琴键的不同特性与反作用力,这必然能提高演奏者手指的控制能力,以快速探知并化解琴键反作用力,并能减少手腕的抖动,减轻手部肌肉的疲劳。
太极拳和钢琴演奏的放松都能够起到增强发力与加快动作速度的作用。太极拳论中有“蓄劲如张弓,发力如放箭”一说,这种力在太极中可称为“弹抖力”,在钢琴演奏中称为“爆发力”或快速触键。然而这种“弹抖”力发出之后,不应该是离弦的箭、出膛的子弹,而是要求能迅速将劲力收蓄于内,如高弹力弹簧那样。在钢琴演奏中,如果爆发力发出后缺乏弹性,则不能化解来自钢琴相应的反作用力,其音质必然出现“硬”、“直”的缺陷,还容易造成手部的损伤。因此,习练太极能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放松与发力的关系。
钢琴家波格雷利奇认为,演奏者的手不必很大,重要的是结实而有力。如何使手变得结实而有力呢?太极拳发力方法认为,要有意识放松关节,拉长韧带,增强其弹性与灵活性,同时注重骨节对准的方法,节节贯穿,使骨与骨之间能更好地分担重量,从而增加力量与耐力。一般钢琴演奏理论比较注意肌肉的运动,而太极拳认为皮肉筋骨依附于骨骼,利用“骨节相对、节节贯穿”的方法增强发力的理论,对钢琴演奏发力方法来讲新颖且很独特,非常值得每一位钢琴学习者的思考和借鉴。
随着钢琴这一乐器的完善与发展以及音乐风格的时代变迁,从浪漫主义音乐起,钢琴演奏者开始更多地注重将身体各部分统一为一个整体来发力演奏,有“整体演奏法”或“贯通演奏法”之说。这如同太极拳中讲的“整劲”。太极拳理论认为,全身的整劲蓄发需“一身备五弓”(身体与四肢合称为五弓),五弓合一即为全身的整劲。由此可见,在阐述人体全身协调运动的机理方面,太极理论相对而言更为形象生动,钢琴演奏者不妨加以了解、运用。
三、太极拳的“气”与“意”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常见的一个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重要内容。但说到“气”,似乎有一种神秘感,有人甚至认为它缺乏科学的依据不屑一顾。然而,依照正确方法习练太极拳以后,人体关于“气”的内体感觉还是十分真切的。赵晓生先生的《钢琴演奏之道》一书琴诀部分有“气断艺绝,气理万机,由气入道,始明琴理”的论述,由此也可见“气”对于钢琴演奏的重要性。
太极拳中讲的“气”,一方面指呼吸。太极理论中有“气与力合”一说,即呼吸要配合动作与发力,对钢琴演奏而言也应如此,只是很多演奏者并未真正了解和注意到这一点。太极的呼吸分为顺式呼吸与逆式呼吸,太极拳在运用“气沉丹田”之法时强调运用逆式呼吸,即呼气时小腹内收,发力时小腹外突,反之为顺式呼吸。逆式呼吸能更好地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往前发力,这一点在钢琴的快速发力的演奏方法中很值得借鉴。
太极中的“气”另一方面为“贯通”之气。拳论中有“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贯穿”,何为“中气”呢?太极拳论有言“气发于心者,得其中正(不滞不息,不偏不倚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中气上冲头顶百会穴,则使清气上升行于手;中气下沉至丹田,则使浊气下降行于足。这也可称为“贯通之法”。运用此法能使人达到神清目爽,思维敏捷之效果,对钢琴演奏而言,运用气息贯通之法,则能令演奏者的演奏气韵深动,更具生命的活力,并且在充分投入演奏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思维的清醒与觉察能力。赵晓生认为,以“气”的形式出现的内劲在演奏中更加重要,是真正的力量之源。钢琴演奏者要深谙演奏的“气韵”之道与“气息贯通”之法,研习太极拳无疑会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
太极的“意”,即指心思或是思想。俗话说心意相通,太极的每一个招式都是在意的指导下完成的。太极的重要法则“以静用意”即思维集中,用意识指导动作,太极拳有“用意不用力”之说,认为用意运动则易轻灵圆活,用力运动则易僵硬凝滞。对钢琴演奏而言,只有通过强化意念的作用,使整个演奏动作如水一般柔和灵动,而又不失内在力量。排除杂念,思维专一,才能使演奏达到一气贯通、一气呵成的至高境界。
实际上“气”与“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内在是高度统一与相互配合的。无论是太极拳还是钢琴演奏,都必须是在意识指导下,动作与呼吸高度和谐运作。钢琴演奏者若能习练太极拳并领悟其中的妙法,则必然能逐步迈向演奏的“形神合一”、“琴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四、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钢琴虽为西洋之物,我们若能在充分学习继承西方钢琴演奏理论与技法的同时,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以东方人独特的视角与思维,不断去丰富、理解、完善钢琴的演奏理论和技法,必然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演奏理论体系,使钢琴这一“乐器之王”在东方文化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8.
[2]约瑟夫·迦特编.刁绍华,姜长斌译.钢琴演奏技巧.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
[3]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
[4]顾留馨.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9.
[5]王培生.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作用.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