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2015-04-29薛颖

北方音乐 2015年13期
关键词:儒家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纷争四起,在思想上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主要分“倡乐”和“非乐”两部分,以儒、墨、道三家最具代表性,各流派在对于音乐的价值性和功能性问题上提出不同观点。本文主要以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为探究对象,深入分析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便全面的了解儒家思想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发展。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时期,周室依旧掌控着统治天下的权威,直至东周,王室日渐衰落,只落得天下共主的虚名并无实权。中原各国之间开始相互兼并和争霸,群雄四起,纷争不断,在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春秋五霸。周王室岌岌可危,早已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朝代更迭,新旧社会交替,一场重大变革随即而来。

二、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是孔子、孟子、荀子,他们对于音乐问题的某些主张,对儒家音乐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世界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有“圣人”之称。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晚年致力于教育,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与空谈理论者所不同的是,孔子能从相当广阔的角度看音乐问题,他的音乐思想是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体现出来的。其审美理想是“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即音乐的形式和内容要相得益彰,内容要尽善,形式要尽美;他听过《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认为其尽善尽美,是完美音乐的代表,并评价《大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的准则是“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思虑纯正,没有邪念,快乐但不放纵,忧伤但不伤其身心。孔子讲究“仁”与“乐”,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强调音乐在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为政必先兴礼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认为改善社会风尚再也没有比音乐更好的手段了。他还认为音乐与成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所谓“成人必先文之以礼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重视音乐对人身心成长及修养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孔子提倡雅乐,反对郑卫之音,并将礼乐相提并论,要求乐要合乎礼的规范,曾有大夫违反等级规定在庭院中观赏了周天子才能观看的八佾之舞,即历史上的“八佾舞于庭”,孔子对此极为愤慨,认为其“士可忍,孰不可忍也”。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所提出的一系列见解与主张是入世的。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其音乐观在本质上也是相对保守的。孔子晚年周游列国,考察并修订了《诗经》,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无价瑰宝。他是一位有德有才的圣人,也曾一度被世人膜拜,他的思想极大的影响了整个封建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其崇高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名轲,邹国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世人尊称“亚圣”。他在政治上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提倡“行仁政”。在音乐文化方面,他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认为音乐是人内心欢乐之情不可抑制的自然外露,人生来就有享受音乐的需求和能力,并对音乐有着共同的美感。音乐的表现内容应为“仁义之德”,他还主张“与民同乐”,认为统治者的音乐享受,应建立在老百姓快乐的基础上,这是“仁政”思想。孟子的音乐思想对后世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

荀子(约前313-约前238)名况,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儒家音乐思想为基础,批评总结了先秦诸子的音乐思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其音乐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乐论篇》,他从“性恶“论出发,反对墨子的”非乐“观点,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音乐“入人也深,化人也速”,并且,音乐还具有感化人心陶冶性情的教化作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提出音乐的形态特征是“审一定和”并认为“中和”才是音乐理想的审美观。荀子继承和发展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音乐思想,其创作的《乐论》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音乐美学论著,对以后的《乐记》影响很大,他提出的许多主张标志着儒家学派音乐思想的成熟。

三、《乐记》及其音乐思想

作为儒家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者,《乐记》系统阐述了儒家学派在创立、发展、成熟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及见地。关于作者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观点:《汉书·艺文志》认为是汉代河间献王刘德等人所著;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公孙尼子所著。《乐记》全书共11篇,内容涉及音乐的诸多方面,其对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贡献主要包括对音乐的本源、音乐的特征以及音乐与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所进行的探究。《乐记》认为音乐起源 于人情感表达的需要。音乐以声音为表现手段,是声音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内在的情感,而不同的音乐会激起不同的情感,音乐的根本特征是和谐。其强调音乐在政治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修养身心,并能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政治统治的手段。《乐记》以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时的儒家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儒家已经看见了音乐的政治意义和艺术意义,也为音乐的施行运用指出了道路。儒家学派对音乐既有观点主张,又有施乐方法,并强调音乐与现实人生之间的链接,这一点也正是其他学派所没有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儒家认为音乐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教化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先秦儒家的音乐思想初步奠定了我国音乐美学的思想体系并贯穿其后两千多年的历史,对我国音乐史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也丰富了世界音乐美学史,其保存下来的音乐论著成为后人研究音乐文化史学不可多得的重要财富。

参考文献

[1]陈聆群著.中国音乐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第1版).

[2]陈四海著中国古代音乐思想[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9(第1版).

[3]金文达著.中国古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4]曾金寿著.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习指要[M].三秦出版社,2012.12(第1版).

作者简介:薛颖,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声乐(美声)。

猜你喜欢

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儒家仁爱思想与中华民族之抟成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论儒家治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儒家之“仁”对道德健康内涵的影响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与现代秩序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