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2015-04-29蔡江宁
【摘要】春秋战国产生了许多思想家和文学家,对此后的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思想领域的大开放,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呈现出灿烂多姿的景象。先秦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音乐美学理论中“和”、“同”观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论题。至今为止,“和”“同”观仍具有现实意义和美学功用。本文关于我国先秦时期音乐美学中的“和”与“同”进行研究与讨论,试图说明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先秦时期;音乐美学;“和”;“同”
一、我国先秦时期音乐美学中的“和”与“同”
(一)史伯关于“和”与“同”音乐观点的论述
公元前8世纪周幽王时期太史史伯对于音乐的认识是:作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是存在于不同的音高、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节奏等诸多音乐要素的不断对比与变化发展之中。如果总是使用相同或类似的表现手段,则将不会产生任何有价值的音乐作品,音乐也将由此走入歧途。即所谓“声一无听①”。史伯讲述音乐的构成的出发点与其政治观点是结合在一起的。他明确主张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反对“去和而取同”的这种音乐观点,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二)晏婴关于“和”与“同”音乐观点的论述
继史伯之后的齐国丞相晏婴进一步发展了史伯的观点。晏婴认为,只有不同的音乐要素的“相成相济”才能构成协和统一的音乐。同时还特别强调了音乐与人心,音乐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②。”晏婴认为“和”是许多不同的对立因素统一及相互调剂,而“同”则是简单的统一。他认为音乐的和就必须做到音质音色的清浊刚柔,音量大小,音值的长短,音位的高低,音调的起伏,节奏的疏密,乐曲的始终,感情的哀乐等对立因素的变化统一。晏婴主张音乐要“和”而不能“同”,他认为音乐要有变化,单一的一个腔,一个音,是没人想去听的,他的这些思想至今都让人回味深思。
(三) 《乐记》关于“和”与“同音乐观点的论述”
在《乐记》“乐本篇”中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③。”并在这里提出了“政和”则“乐和”的观点。可见音乐能够反映政治,政治能影响音乐。国家治理的好,音乐就安和、舒适、优美、欢乐,所以“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音乐产生的过程则是物至——心动——情现——乐生。可见在古代封建社会中,音乐的美学功用是为其政治而服务,体现其政治状态④。
二、“和”与“同”的内涵及意义
(一) “和”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和”是指不同事物的结合,在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①温和,不猛烈;②协调、亲睦、和谐、和美。总的来说,“和”体现两个内涵,一是“和谐”,指不同的事物相互掺杂,各方面既有主次之分,又相辅相成,相反相济,对立统一;二是“平和”不太过猛烈,也不太过平淡,各种因素处于“和乐如一”的平和状态,任何各方都不过分突出自己即“儒家”的“中庸”之道。
晏子说过:“君认为不可行而其中还有可行的,臣指出其可行的而去掉不可行的,使事情仍有所成就,这才能治理公平,不犯过失,使人民没有争夺心⑤。”可见君子要做到“和”就必须和君王的观点相反相成,相互辅助,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最早提出音乐中的“和”的概念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论,神人以和。”八类乐器金、石、丝、竹、土、革、匏、木也称“八音”。合奏要合乎一定的节奏、顺序要整齐、和谐,不要参差不齐,互相抵触。这是音乐美学的开端,也是对音乐美学的一大贡献。可想而知,数千年前我国音乐对“和”的研究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二)“同”的内涵及意义
古人主张“和”而不能同,相同的事物在一起永远得不到发展与创新。但“同”也有其合理性。没有“同”就没有“和”,“同”可以说是“和”的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体。现代社会的“同”在一定的特殊情况下更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在音乐的表现中也是一样的,几个相同的八度弹下去是一种强调。同一种乐器的齐奏,比如双钢琴的四手连弹,同样是钢琴音乐,每个人弹奏不同的音乐材料,使其达到“和”的效果,弹奏的音乐才会更加生动、感人。也体现了音乐“同”所具有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体现其浓厚的氛围。这就是“同”中求“和”。“和”与“同”相互调剂,相反相成,才能使音乐作品的内涵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结语
我国古代灿烂的音乐美学中,“和”“同”观仍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研究,“和”“同”观至今为止,仍具有现实意义和美学功用,让我们继承我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宝贵而丰富的遗产,不断的发扬光大,立求创新。
注释:
①陈秉义.《中国音乐通史》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8.
②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 [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8:34.
③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 [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8:225.
④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8:224.
⑤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8:34.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8.
[2]陈秉义.中国音乐通史》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3]周畅.我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和”的观念[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
[4]王次炤.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5]司马迁.史记[M].北京出版社,2008.1.
作者简介:蔡江宁(1973-),女,新疆石河子人,昌吉学院音乐系副主任、钢琴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