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2015-04-29方瑜华
方瑜华
【摘要】新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具有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钟灵毓秀的青山绿水为一体的于都县,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虽然面临着一些困难,本文针对于都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套解决于都文化产业的对策,以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于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于都;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文化产业
自2004年9月起,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发展。巾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提出“文化生产力”概念;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止式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主题进行专门研究。可以看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在新时期面临着良好机遇。作为革命老区的于都县,如何结合于都实际,在新时期大力发展于都文化产业,满足人民需要的精神需求,就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于都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于都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于都县位于江西省赣州东部,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赣南建县最早的二个县之一。建县时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现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和寻乌诸县,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设在于都近250年之久。因以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更名为“于都”。2012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
随着历史的变迁,于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周敦颐、岳飞、文天祥、王阳明等人在于都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罗田岩石刻分布着唐宋以来历代名人题刻100多处,其巾周敦颐的《爱莲说》首先在古罗田岩以碑刻的形式与世人见面。此外,于都仍保留着众多的客家文化遗产,是全国著名的“唢呐艺术之乡”,“于都唢呐公婆吹”列入了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于都古文”和“甑笊舞”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茶篮灯”列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于都还曾以“二锤二匠”而获得“民间手艺之乡”的美誉(三锤:打铁的铁锤、补缸补锅锤、弹棉花的弹棉槌;三匠:木匠、泥匠、篾匠)。
(二)于都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品牌名片
红色文化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于都作为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和老革命区,拥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
1928年于都诞生了赣南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于都桥头根据地、赣南第一支工农武装——赣南红军十五纵队。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在于都建立了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1934年10月初,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休整,于都河北岸8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从此作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起点载入史册并闻名世界。中央红军长征后,于都还是中央苏区坚守的最后一块根据地,成为中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起源地。
于都有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于都作为赣南及周边地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被誉为“长征起点”、“长征精神的起源”。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同、于都革命烈士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第二批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红军长征八大渡口等14个长征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都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被列为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三)于都钟灵毓秀的青山绿水,为文化腾飞提供了自然载体
于都是一个生态大县,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1.68%,既有江南第二大原生态的天然草场——屏山牧场,也有丹山碧水、众多名人摩崖题词的罗田岩森林公同,还有兼怀“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江西自然风光最具魅力村庄”美誉的千年文化古村——寒信村,更有极富开发价值的宽石寨、竹篙寨……尤其是水质良好、沿河两岸风光秀丽的于都河。
二、于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于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于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的瓶颈和障碍。
(一)于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低
于都文化产业还处于刚起步阶段,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虽不断提高,但总量偏小,市场化、规模化程度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还远未形成。
于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良好,但文化资源的优势与文化经济的低位运行、文化经营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文化创新能力和发展优势明显不足,文化发展潜力没有激活,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产业经营能力亟待提升。
(二)特色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要让文化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对多元素的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形成多样性,让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呈现出多彩的魅力,让休闲旅游者得到心灵的洗礼,也让来受教育者得到身心的愉悦。单调的参观或者单调的旅游项目,都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两个效益的统一”。
三、于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办法
(一)扶持重点文化产业发展
面对于都发展文化产业的劣势,我们应该树立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和勇气,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首先应将文化产业作为我县战略性、支柱性、低碳型产业来培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以重点文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根据目前于都的状况、于都的基础、于都的区位优势,建议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报刊传媒业、影视制作业、演艺娱乐业、艺术培训业等产业。把这些产业当成一种造福百姓的可持续发展事业来进行实施,尽量剔除对其功利性的考量。
文化旅游业应以于都地域文化元素包装于都县旅游业,通过差异化战略增强文化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发具有浓郁于都文化气息的旅游商品、纪念品及互动性、体验性强的旅游新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力争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县文化产业的龙头产业。大力开拓文化旅游市场,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重点加强人文景点建设和特色博物馆建设,着力打造彰显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脐橙文化、矿产资源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建设红色、客家、生态等主题文化公园,集中打造几条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旅游精品线路。
报刊传媒业应着力推进广电业和其他现代传媒业集团化、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发展,加快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时空于都网站的升级改造;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发挥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进二网融合;大力发展都市类、社区类、家庭健康类、消费娱乐类等刊物,满足不同层面读者的需求。
影视制作业要整合于都县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影视精品;以县广播电视台为依托,引导社会资本向影视业投资,建设一批集影视制作、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影视拍摄基地;着力提升电影和电视剧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不断增加和提高广播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后产品开发的数量和质量;加快推动国有控股院线建设,着力发展跨区域院线、数字院线、农村院线。
演艺娱乐业应着力扶持公办重点院团发展,鼓励兴办民营院团,培育壮大演艺业主体;积极创作生产具有原创性的赣南采茶戏等戏曲、歌舞节目,打造品质优秀、市场竞争力强的演艺产品;重点培育一批既懂文艺生产又懂市场动作的演艺经纪人,扶持演艺巾介机构发展。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推动于都优秀戏曲、剧目和演出队伍走向市场;着力规范经营内容,净化经营环境,整治市场秩序,倡导绿色休闲、健康娱乐。支持发展设施先进、内容丰富、融合红色和客家等元素的综合性歌舞娱乐;大力推动休闲娱乐业与旅游业、演艺业、影视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互动,积极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娱乐市场体系,催生新的娱乐业态。
艺术培训业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艺术和其他相关专业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声乐、器乐、舞蹈、美术、书法等艺术培训服务项目;整合资源,建设长征源艺术学校,加大各类文化艺术人才的培训力度,以少儿学艺、青年就业、健美健身为重点,加快艺术人才和艺术受众的培养。
(二)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要集中力量、集中资源,策划包装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广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如红色、客家文化产业和印刷产业、网络文化产业,力争形成1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并大力延伸产业链,实现跨越发展。把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列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T程项目。加快推进于都印刷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并启动建设文化艺术产品集散巾心,扶持组建红色文化公司、客家文化公司、生态文化公司等大型文化企业。建立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机制,带动和促进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以项目为载体,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全面聚集,不断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实行项目剑人、责任剑人。建立全县重点义化产业项目跟踪调度制度,确保项目建设按时按质完工。
(三)精心打造经营文化品牌
充分发挥于都县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组织实施红色、客家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新农村建设等现实题材为主的影视创作生产工程、积极创建“中国作协红色题材创作基地”和客家文艺创作展演基地。着力推动长征文化节、全民读书月、红色文化、客家文化、脐橙文化、钨都文化、生态文化等系列文化品牌的培育、提升和发展。集巾打造“长征源”这个能代表于都形象、独具魅力、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培育一批对外文化贸易与交流品牌。建立于都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库,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不断提升于都文化在外影响力和知名度。扶持发展一批对外文化中介机构,鼓励县内文化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文化中介机构或经纪人开展合作,帮助我县文化企业“走出去”,不断开拓国际国内文化市场。
(四)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
改进政府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投资机制,设立国有或国有绝对控股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对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改制重组和并购。设立于都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以及建立文化企业公共技术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在国家许可和有利于先进文化发展的前提下,广泛吸引国内外资本、金融资本、民问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开发和建设。着力推动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问的沟通、交流与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和保险产品、完善授信模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有效对接。支持组建种类文化投资公司,打破地域、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鼓励文化企业法人相互交叉持股,企业经营者了职工持股。鼓励以文化品牌、创作成果、科技成果参与企业投资经营。
总之,作为具有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钟灵毓秀的青山绿水为一体的于都县,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虽然面临着一些困难,但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于都县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以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于都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