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审美观在西方音乐中的应用
2015-04-29徐韵
徐韵
【摘要】在我们中国的民族传统审美中,虚实相济是美学思想的一条主线;气韵生动是至高境界;诗化意境是中国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在不同的时代、文化下,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因此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人类共有属性,在阶级社会还具有阶级性。
【关键词】中国传统审美;西方音乐;审美观的应用
在我们中国的民族传统审美中,虚实相济是美学思想的一条主线;气韵生动是至高境界;诗化意境是中国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以下,我们将分别从这三点来阐述如何运用本民族的审美取向来演绎外国民族作品。
一、虚实结合
虚实并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思想主线,它来源于《易经》:以乾坤的两极。乾,为天、为阳、为实;坤,为地、为阴、为虚,由此衍化而出的六十四卦象,只有乾是实的其他都是虚的。而老庄哲学的鼻祖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十分详尽地阐释了有和无、虚和实的关系,即“有无相生”引申为“虚实相济”。实则厚重,虚则空灵。“只实不虚则板,只虚不实则福”。这是一种文化态度、美学观念,也是上升为一种哲学思想和认识。在音乐当中,我们所谓的“虚”也有几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留白”。“留白”一词,我们借鉴了中国绘画技术中的术语。在音乐上,留白即是所谓的“空拍”,也就是音响上的沉默。但绝对的空白和绝对的沉默在观念和实质上都是不存在的。沉默,正因为存在于众声喧嚣的世界,也就因背景而显现出其独特性。在音乐当中,我们如何对空拍进行处理,就体现了留白的艺术。例如,贝多芬著名的第八首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中开头的慢板引子,其中含有相当多的长时值音以及空拍,但这些静止的音响并非单纯的静默,而是无边的沉重,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沉默。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如果忽视了沉默的力量,音乐过于“满”则不会变的生动感人。
“虚”的另一层意思是对音乐整体的把握而言。包括分句、分段,自然的呼吸,织体的疏、密、浓、淡,以及乐句中主干音与非主干音的把握等。对音乐恰当的处理也需要精巧的布局和缜密的思考,这就需要考量如何在演奏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在的动静结合的原则上,使音乐留有足够的发展回旋的空间,虚境所带来的虚境所带来的空灵感,意犹未尽。空拍,即呼吸的地方、非主干音(包括经过、辅助音型)、伴奏音型都以“虚化”来处理,这样更体现“实”的美感,即所谓“实从虚生”。
二、气韵生动
中国艺术讲究“气韵生动”四个字,这是南朝齐画家和华伦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重要观点,这点在音乐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虚实结合当中的“虚境”产生“气韵”,其使音乐更加流动。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气”是什么。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中,“气”是被当作万事万物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又称为“元气”,或称“阴阳二气”。而在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气”的观念在音乐当中,即是“气息”,它贯穿于整个音乐作品当中,并且掌控整个音乐演奏的灵魂。气息也有几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个层次是“呼吸”。乐句的组成、感情的起伏、语调、结构等都离不开“呼吸”的作用。这正像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需要呼吸,有生命的音乐也是一样的。
气息的第二个层次是气的“贯通”。这里包含了演奏者的运气和音乐持续的气息。演奏者的气息是否贯通与是否能把握演奏音乐的气息有紧密的联系。音乐作品由各种长短的乐句组成,而这些乐句的呼吸,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有长有短,演奏时要能够将这些零散的片段用气息贯穿起来,特别是在“无声”的地方,更需要用气息使音乐连续,形成绵长的乐句,组合成为气息首尾贯一的乐曲。
第三个层次是“韵味”。气与韵两个有着不同内涵——“气”是音乐风格的内在表达,“韵”则是外在表征。气决定韵,气息贯穿乐曲,韵味才显得充足。气息的贯穿是前提,也是整体的支撑,只有气息贯通后,才能在细节处体现种种细微、婉约的神韵。韵是每个音在节奏、力度、速度、音之间的方向等细节修饰上所体现的艺术美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就是细节处的韵味使人难以忘怀。
气息的第四个层次是“气质”。这里的意思,并非指气息本身等同于气质,而是气息能够反映出乐曲的气质。例如,气息若是急躁不充分,气质则显狭小、不大方;气息若是绵长饱满,气质则显得宏伟、情感自然流露。
气息产生“韵”,韵可以理解为作品的神韵、意味,也可以理解为演奏者的神态、神情;韵是需要细细品味,由音乐的演奏中慢慢从内在散发出来的精神境界。如此,气韵生动,是音乐作品生而灵动的境界。
三、诗化意境
我们经常用“诗情画意”一词来表达美的意境,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本民族的艺术注重情趣和意境。古人提出“诗应情景交融”的观点,也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韵、味外之旨”等观点。清末的王国维则是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意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所研究的中心范畴,音乐艺术也同样不能脱离意境而言,没有上升到如此高度的音乐演奏只能被认为是机械式、毫无灵魂的演奏。
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化独创的一个概念,简约讲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在音乐中,意境是大脑中的感情与想象的画面相互碰撞所产生的微妙变化,动人心弦的音乐不只是旋律优美和绚丽的技法,技术只是一种物质载体,是产生意境的催化剂和工具。
我国古代流传千年的诗词,使用文字来表达人的情感和动人的意境,而正是受这种意境的影响,中国音乐有其独特的美学细想个艺术境界。我们在演奏外国作品时,也可以借鉴中国音乐富含诗化的美学审美取向,来达到艺术的另一个高度。正如钢琴大师傅聪先生在谈论肖邦作品时,甚至直认他演奏肖邦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古诗词,“用唐诗的意境去解释肖邦”,并认为中国人对肖邦的情感不难理解,因为我们的古代诗词与肖邦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相融的。
音乐艺术是非语义性的,其中无法用文字去解释阐明的意境,我们可试从语言凝练的诗词中,去挖掘乐曲内在蕴含的韵味,或许能另有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