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声音滚动与声音抖动的辩证关系
2015-04-29吴晓明张艳芬
吴晓明 张艳芬
【摘要】歌唱不同其他艺术形式,可以借助器乐的发声旋律,主要的发声乐器是依靠声音的滚动形成,它能使音乐作品富有独特的气质,更具有表现力。但在我们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经常会误把声音的抖动当作滚动,使得歌唱虚、飘、不实在。为进一步提高对歌唱中声音滚动、抖动的理论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声音滚动发展需要的条件等,本文对声音滚动、抖动形成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以及运用时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作出论述,以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呈现优美动人的声音。
【关键词】声音滚动;声音抖动;科学发声
引言
声音滚动在歌唱领域中是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即使声音滚动是音乐表演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认知和实践上还存在着片面性和随意性。由于缺乏有效的学习途径和学术交流,会使部分声乐初学者把声音滚动理解为声音的抖动。因此,本文就以声音滚动和抖动的若干问题,谈谈个人观点。详细论述声音的抖动与声音的滚动二者之间的联系,探讨科学正确的发声练习,完成声音抖动到声音滚动的转变,以呈现完美动人的声音来感染听众,使听众能够享受到声音的美妙。听众在享受美妙声音的同时也会仔细品味歌曲的意境。
一、声音滚动
(一)声音滚动的定义及特点
在声乐演唱中,气息的流动带动声音的流动,喉头与声带会产生一种有规律的滚动,并通过发声器官,如口腔、鼻腔、头腔等将声音送出。这样产生的声音称为声音滚动。每个人的发声器官是不同的,因此所产生的音色也有着极大的区别。滚动的声音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获得。声音滚动是可以美化歌声的作用,还可以直接影响歌声的穿透力,使歌唱者的音色更加悦耳。无论是美声唱法亦或是民族唱法,声音滚动是使音乐具有流动性的关键所在。
(二)声音滚动的运用
在声乐领域中,声音滚动是每位歌者都必须具备的。小部分先天条件好,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声音就会滚动;但是大部分的歌者,都必须通过后天训练才能使声音滚动。声音滚动不仅可以使自己的声音传得更远,而且还可以增加对歌曲的表达,使听众听的声音更加舒服。在声乐训练中应加强声音灵动性的训练,保持歌唱的正确姿态,注重断音的练习,使声音滚动起来。滚动的声音更具感染力,更能表达歌曲的意境,能够使听众了解歌曲的意蕴所在。
二、声音抖动
(一)声音抖动的定义
声音的振幅窄,振动频率超过每秒8次以上且没规律。如果把二分音值一拍的“2”唱成了“222222”听起来像是冷得发抖,没有规律,不稳定。这种毛病在男女高声部中尤其常见。声音抖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发声过程中对抗状态失去平衡。其一是呼吸气肌对抗失衡,其二是气息向上的冲击和喉头向下的稳定之间的失衡。声音抖动的症结所在是气息不稳定,声音没有支撑点,只能依靠抖动去完成。其次是共鸣腔的运用不合理,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口腔共鸣三者未达成一致,没有共同作用到喉头及声带,造成气流不稳定。声音抖动是声乐初学者常出现的状况,一开始大多数人会误认为声音抖动是正确的,正是声乐演唱所追寻的声音,但实际上声音抖动是错误的,是由于没有进行科学正确的发声练习而导致。可见,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极其重要的。
(二)声音抖动的问题
声音抖动听上去就像“羊叫”,而且越到高音体现的越明显。这个问题很多声乐学习者一直都不能很好的解决,甚至一直徘徊在滚动与抖动之间。遇到长时值的音符时,如四拍子,滚动的声音只能出现在前两拍,到后两拍时声音容易产生抖动。因为滚动的声音自己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声音抖动是不由自主的,不属于正常规律的。声音抖动是由音高、音量、音色等方面贯穿的,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随着音高、音量,音色等方面变化而变化的。抖动的声音听起来貌似有延长音,但实际上这种延长音仅仅是抖动的尾音。声音抖动是不符合发声规律的,声带没有完成很好的闭合,喉头过于紧张,造成嗓音的挤压,才会出现声音的抖动。
三、声音滚动与声音抖动的关系
也许有人跟我的疑问会一样“声音滚动与声音抖动怎么区别”?其实我很有体会,声音滚动所发出的声音是很舒服、很悦耳;反之,声音抖动的声音让人听上去很紧张,很不稳定,让听众有一种恐惧感。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影响导致声音抖动的因素有:气息不稳定、胸腔支持不好、喉咙管打开不够、缺乏良好的共鸣,还有就是技能协调不到位。有一句话说,在声乐中,气息对了,已经对了百分之八十,这个是一个致命的因素,如果没有气息的足够的支持,无论其他胸腔,头腔等都做到位也是等于零,毫无作用的。
其次就是胸腔支点支持不好,影响气息的运用。胸腔是承上启下的作用,胸腔支持不好也是导致声音抖动的因素。然后是喉咙管打开的不够,很多歌唱者都会有这个通病,捏着喉咙管歌唱,这个出来的声音是挤的、尖的。如上所述,声音抖动与声音滚动有质的区别,抖动的声音给人一种紧迫感,滚动的声音会给人一种自如感。声音的抖动是绝大部分初学者所面临的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可看作为基础与提升的关系。即:声音抖动为声音滚动的初级阶段,只有经过反复科学的训练,找到声音抖动的症结所在,加以解决与强化,才能使声音变滚动起来。声乐练习者应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能完成从声音抖动到声音滚动的转变。
四、从声音抖动到声音滚动
(一)气息在滚动中的重要性
从声音抖动到声音滚动的转化需要科学的发声训练。正确的呼吸方式是科学发声训练的基础所在,声乐发声训练中的呼吸方式与日常正常的呼吸方式是不同的。发声训练中的呼吸方式有着一套科学的体系,有多种训练方法,如胸式呼吸、胸腹式呼吸等等,其中胸腹式呼吸是最普遍运用的一种。其主要是通过控制呼吸的节奏来调动腹肌与胸腔共同参与声音的控制。
科学发声训练中的关键在于用气息发声,而不是用喉头发声。声乐初学者往往会为了追求较大的音量,而过分使用喉头发声,结果适得其反,发出的声音僵硬且容易破音。因此,在歌唱中应该学会用气息来发声。听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实则比较容易。声乐初学者可通过感知丹田之气获取。如:可搬运较沉的东西,体会气沉丹田的感觉。气息是歌唱者得以发声的源泉,歌唱呼吸时有了气息的支撑,才会获得良好的着力点,才能使喉头完全放松。
具体来讲,声乐发声的训练分为两个过程:吸气与呼气。呼气过程与吸气过程的生理机能有极大的不同,故而在训练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声乐演唱中有呼吸支点的支撑,呼吸支点即是两种力相互反作用所产生的着力点。呼气过程中生理机能表现为膈肌与胸腔共同向上产生力量,用力需均匀,用以保证呼出的气体冲击声带,能够控制声音平稳与均匀。
在吸气过程中,生理机能具体表现为膈肌与两肋相互作用,共同向下及向外用力。在平时的声音训练中应该先找到呼吸支点,找到之后反复练习。声音支点的灵活运用可有助于将演唱中的强弱、连跳等有难度的音符自如的展现。科学发声训练除了找到呼吸支点外,还应进行科学系统的发声训练。
(二)喉头与共鸣在滚动中的重要性
作为主要发声器官的喉头与声带应处在最佳状态。喉头应处在颈部中间偏下的位置,咽喉部应扩大化,并处于放松的状态,只有在放松的状态所发出的声音才是最自然最流畅的。往往产生音的抖动现象是由于喉头遭受到挤压,声音处于紧张僵硬的状况,所发出的音会产生不稳定的抖动。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声带的状态同样应为放松的,并完成向下闭合,利用腹肌的力量推动横膈膜,使横膈膜冲击声带以便发出声音。此时声带应该完成闭合,以免发生漏气现象,使得声音漂浮。除声音训练外,还应进行科学的共鸣训练。良好的歌唱共鸣是歌唱者表达情感的有力武器,只有通过良好的歌唱共鸣才能确保声音的穿透性与灵动性。声带振动所发出的声音通常比较单薄,干涩,缺乏圆润性与力量感。只有通过共鸣,将口腔与胸腔连为一体,才能丰富音色,使音色变得饱满且有色泽。
美声唱法讲究人体共鸣,除口腔共鸣、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喉咽腔共鸣,还有鼻咽腔共鸣。鼻咽腔共鸣是科学发声的重要组成部分,鼻咽腔共鸣可缓解声音的紧张感,避免抖音的出现。声乐演唱者如将鼻腔共鸣运用自如的话,可加大声音的共鸣,使声音更具穿透力。鼻咽腔的共鸣多用于中高音声区,演唱者在使用鼻咽腔共鸣时应将鼻翼做到完全打开,使鼻咽腔畅通。初学者可用鼻子深嗅花香,来体验鼻翼完全打开的感觉,此时鼻咽处应有阵阵凉风袭来之感。
在口腔、胸腔与头腔共鸣中,每个共鸣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口腔共鸣多在低声区时使用,其也是演唱者最易感知的共鸣腔体。进行胸腔共鸣时必须要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进行,并且保持喉头的稳定性。此时口腔共鸣应保持放松状态,避免造成声音的磨损与挤压。胸腔共鸣是指声波在气管与喉头处产生振动而后经由气管将声波传入胸腔,以此产生共鸣。头腔共鸣相比胸腔共鸣与口腔共鸣来讲更有穿透力,运用好头腔共鸣可使声音变得有质感,有灵动性,而不至于产生声音抖动的状况。
(三)咬字、吐字在滚动中的重要性
从声音抖动到声音滚动的转化过程中除注重科学发声的种种生理机能外,还应注重语言的训练。咬字、吐字是否合理和声音滚动也存在很大关系。传统民族声乐讲究字正腔圆,这种字正腔圆需要科学训练。咬字与吐字的训练在发声训练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字貌似是从口腔中发出,实际是通过腔体发出,是在饱满的气息支撑下,通过头腔共鸣发出。在平时的发声训练中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即:声音的发出,包括咬字与吐字,是从头部发出,此时的口腔仅仅是做了一种辅助作用,口腔应处于一种完全放松的自然状态,练习者好像感受不到口腔的存在,因此会认为头腔共鸣较口腔共鸣在发声训练中更为重要。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声带和气息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状态,声音自然滚动流畅。
声乐中的咬字是指通过气息的支撑,依字行腔。按照字音来调整喉头与舌等发声器官的位置,按照音响的高低抑扬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将字音准确清晰的发出。演唱者咬字发声的准确度对于声音滚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发音能力既与演唱者的嗓音条件有关,更与呼吸与气息的控制与支撑有关。在咬字发音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够将韵母的发音,清晰准确的发出,因为歌唱中韵母的发音与生活中韵母的发音有极大的不同,要注重演唱中韵母发音的准确性,让声音流畅自如、感人肺腑。
(四)心理因素在滚动中的重要性
在进行科学的发声训练之前,声乐初学者应做好迎接困难与克服困难的决心。首先应对自己的发声器官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由于发声器官隐藏在身体中,不易观察,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的训练以达到控制发声器官的目的。歌唱发声中所出现的弊端不易被察觉,更不易被更改,加之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歌唱器官会不时受到影响。长期的科学发声训练可使发声器官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除此之外,发声训练还会使歌唱者有鉴别自己声音的能力。音色的好与坏,共鸣腔体是否完全打开等等,在反复的声音训练中,演唱者会对其产生一定的概念。当自己的音色不够明亮,没有色泽时,演唱者会适当调整自己的歌唱状态,当头腔共鸣、胸腔共鸣、鼻咽腔共鸣没有共同作用时,此时演唱者尝试放松自己,打开喉头与口腔,将气息下沉,并将鼻咽腔完全打开,就会使声音滚动起来,并且具有穿透力。长此以往,演唱者的听力会有较大的提高,对于声音的辨别也会更准确。可见,敏锐的听觉会对歌唱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发声训练中,应格外注重歌唱语言与发声语言的统一,在发声练习中时刻保持一种歌唱的状态,将歌唱语言与平时的语言进行区分。咬字训练包括元音与辅音的训练。二者在发声训练中应处于一种不同的状态,发声器官应做不同的调整。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发声训练是每一位演唱者需要苦心练习的,声乐虽是一门看似较抽象的艺术,不能对其直观的感知,但经过大量的发声训练与经验的积累,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声音本身即为一种奇妙的艺术,歌唱中的声音更为美妙。只有通过长期的练习,掌握科学的练声方法才能够使声音能够滚动起来,完成由抖动到滚动的转变,使声音变得有质感。
结语
声音是一种奇妙的艺术,人体是一种特殊的乐器,歌唱中的声音最为动人。声乐发声技巧不易掌握,需要演唱者不断进行反复练习,歌唱的最终表达要通过诗意化的语言。声乐艺术是一门复杂的,具有抽象性与实践性的艺术。演唱者应对发声器官的机能进行更好的把握,时刻让发声器官处于一种歌唱的状态,并在演唱过程中将技巧融入到作品中。声乐发声技巧虽然抽象,但经过反复科学的训练,总会收获到属于自己的一套科学练声方法。久而久之,当演唱者具有一定的演唱功底后,在声音的练习中或许就无需在进行繁复冗杂的练习即可获得美妙的声音,完成抖动到滚动过程中质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夏美君、刘大巍:《论歌唱语言发声技巧——兼论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差异》;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谢立山:《发声的奥秘 歌唱的真谛——声乐发声“管道腔体”的科学构建方法论》;大舞台;2011年09期
[3]赵洋洋:《谈声乐发声技巧中的咬字问题》;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赵书云:《歌唱艺术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5]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