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对中国民族唱法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与促进
2015-04-29李贞
李贞
【摘要】美声唱法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发展期间与民族唱法的发展产生了碰撞与融合,其成为中国声乐文化一部分的同时,从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对现代民族声乐学派的形成、以及声乐作品的创作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笔者希望通过对美声唱法及其对传统声乐的影响着手,探求中国传统声乐发展的方向,以希望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为中国传统声乐的发展尽一份心力。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借鉴;促进
在笔者看来,每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演唱形式与歌唱风格,其融汇了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历史、风俗、性格、特质等等,也代表了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文化水平。中国传统声乐在发展中,与美声唱法相交汇融合,进而想要探求中国声乐的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分析美声唱法对传统声乐的影响。因此,本文,笔者希望通过对美声唱法及其对传统声乐的影响着手,探求中国传统声乐发展的方向,以希望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为中国传统声乐的发展尽一份心力。
首先,美声唱法的起源是歌剧,其区别于其他唱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其是混合区唱法。从声音的角度来讲,就是演唱者在歌唱中包含真声与假声,两者按照一定的音高比混合歌唱。从唱法的角度来说,就是将歌唱中所需要的共鸣腔全部调动,进而产生出了特有的音响效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美声唱法开发了人体这个乐器的潜能,大大拓宽了人声的音域,扩大了人体的共鸣腔体,拥有美声唱法技术,能够使人声达到三个八度抑或三个八度以上音域且能够过渡自然,像花腔女高音还能够在许多快速的音阶和装饰性花腔上有着极大的灵活性。而我们的传统声乐在发展中同样历史悠久,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传统声乐收到历史条件所限缺乏足够丰富的理论与系统训练方法,在一些方面仍有着不足之处。而美声唱法的出现恰恰能够弥补与丰富这些问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同样能够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方法发展传统声乐,进而使得传统声乐取得长足的发展。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两种文化的冲突使得美声唱法的发展曲折,当时矛盾的焦点无外乎全盘西化与摒弃西化的碰撞,在笔者看来,其是武断与保守的矛盾,两者之间并非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而是互融互进,相得益彰的关系。美声唱法与传统民族唱法虽然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在基本的发声原理与方法上还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反而能够让民族唱法更加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也正因如此,当代民族唱法、民族声乐中大量地借鉴了美声唱法的长处,将美声唱法中合理的部分与民族唱法的精华结合,既不失民族唱法的风格,又完善发展了我们的民族唱法。
由此不难看出,声乐歌唱的民族性与科学性两者是并不矛盾的,需要我们掌控好个性与共性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性是共性,我们民族唱法的风格是个性。中国民族声乐在继承、融合、借鉴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既有典型的民族风格特点,又具有科学化、规范化发声方法的民族唱法,并以其音域较宽,音量宏大,声音靠前,集中明亮,咬字吐字清晰,民族语言准确,追求声音甜美,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风格,在世界民族声乐流派中独树一帜,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民族声乐它集传统民族唱法,各民族民间的演唱方法和技巧,还包括戏曲、曲艺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西方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于一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思维、表现方法及审美情趣和现代先进的发声原理相结合的集中反映。
那么,我们需要如何借鉴与融合?笔者认为,首先就是气息上的运用,保持民族唱法的特色技巧的基础上,借鉴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我们常常听说在声乐中教师强调学习者像“嗅花香”一样吸入气息,以呼吸肌肉所产生的力量作为气息的支点,进而保持歌唱时气息的流动性、连贯性、均匀性。此外,美声唱法中的花腔的运用,及歌剧华彩乐段时气息的使用技巧都是民族唱法所应当借鉴的,这样不仅能够支持气息的连贯,更能够根据歌唱随时调整,同时更加能够丰富歌唱的表现力,融入更多的情感。
其次是唱词咬字方面的运用。在美声唱法中,其要求咬清字音且声音通畅,而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时却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语言习惯与汉字咬字习惯的不同。但是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做一些变动,强调歌唱时喉头的位置,将其降低进而让咬字的着力点靠后,形成稳固咽腔的同时,更是为了更好找到声音的共鸣。金铁霖教授曾说过,咬字动作要小、要巧,其目的就是在歌唱中为声音形成一个完整的通道,进而保持声音的统一。再加上根据不同作品,采取不同的歌唱方法体现中国声乐作品的韵味。这才是美声唱法在咬字方面的借鉴意义。
此外,民族唱法中对于共鸣腔的运用同样可以借鉴美声唱法,传统声乐唱法主要是以口腔共鸣技术为主,而美声唱法是对混合共鸣的运用,其要求打开喉咙,为声音建立稳定的通道,调动所有共鸣腔体进而克服民族唱法中挤压的声音感觉,追求歌唱声音的圆润。当然,笔者所说的仅仅是借鉴,而并非是取代,因为民族唱法的方式与风格较为符合中国听众的审美习惯,若是抛弃了民族唱法中的个性与风格,那就称不上是民族唱法了。因此,作为声乐工作者,要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习者在气息、咬字、共鸣等方面合理借鉴与运用美声唱法的规律,及其科学系统的发声训练体系,进而使得民族唱法得以丰富与提高。
总而言之,我们借鉴与学习美声唱法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自身的民族唱法,借鉴的过程中必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必经的阶段,但不能因此而放弃民族唱法的发展,毕竟美声唱法经历四百年的发展才最终走向了世界,我们的民族唱法才学习了几十年的时间,这是远远不够的。但笔者相信在这条道路上坚持走下去,我们的民族唱法也将走出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