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郑卫之音”问题研究综述
2015-04-29张君怡
张君怡
【摘要】“郑卫之音”是中国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音乐现象,自《伦语·阳货》中提及起始,一直是文人学者们争讼不已的焦点。本文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关注,着重对近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对“郑卫之音”问题的研究成果以三个突出的问题为切入点予以综述,以期能使我们对近十年来学术界对于“郑卫之音”这一命题的研究成果有一个阶段性的认识。
【关键词】“郑卫之音”;郑声;郑风
前言
“郑卫之音”是中国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音乐现象,一直以来更是文人学者们争讼不已的焦点。纵观过去,已有学者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争议性的命题的研究成果做出了系统的整理与评述。近看十年来,这一历史久远的课题更加吸引了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各家之观如雨后春笋般齐齐涌现。本文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关注,着重对近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对“郑卫之音”问题的研究成果以三个突出的问题为切入点予以综述。通过比较不同时期涌现出的对该问题研究成果的差异性,将历史年轮的距离拉长再加以回溯,希望能将这一古老课题在如今以更加清晰的面貌得以展现。
一、近年研究成果之探析
(一)郑声与郑风的关系问题
1.“郑声”与“郑风”意义一致
“郑声”与“郑风”意义一致其理由有四:其一:“郑声”与“郑风”都受到了郑俗的影响。二是宋代朱熹称:“郑诗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诗不翅七之五。”“淫奔”之诗带有贬义,在这里很明显朱熹把“郑声”与“郑风”看做一致。其三:从地域方面来论述,一些研究者们认为“郑风”是春秋初郑国东迁之后才有的风歌,所以郑风即郑声。其四:一些学者即从“声”见解上来进行论述,如钱钟书引用了“诗言志,歌言永,声依永”表示“声”乃是人歌唱的声音,凡称为“声”必与“诗”相关。
2.“郑风”是“郑诗”的音乐形式
何红梅在她的文章中认为《诗经》风,雅,颂诗从是音乐的角度来划分的。“风”本是乐曲的通名。诗声一体,理应配合。她从诗声一体的角度认为“郑风”是“郑诗”的音乐形式。
3.“郑声”是一种新声,与“郑风”无关
“郑声”是一种新声,与“郑风”无关,这是目前绝大多数专家学者所认为的观点。其理由总结如下。其一:孔子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如果“郑声”是“郑风”那么孔子在整理《诗》时并未触动到“郑风”因此这是与孔子“恶郑声”的说法相矛盾的。可谓“郑声”非“郑风”。其二:如果“郑声”是“郑风”的音乐形式,那么乐淫而诗不淫的观点是违背“诗乐一体”原则的。其三:郑声在音阶上超过了五声音阶的范畴,节奏繁复,内容多表达民间百姓生活,亦有对统治阶级的讽刺。种种艺术特征或是形式上都突破了礼制的束缚,表达了人民的生活面貌。而统治者的污蔑从反面说明了它是奴隶制度衰亡时期兴起的新兴民间音乐。
(二)“郑声淫”的“淫”字何解?
1.“淫”乃“淫荡”“淫奔”之意
荀子“姚志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这是认为郑声除“淫邪”外还有“淫荡”的一面。朱熹“郑卫之乐皆为淫声。然以诗考之,卫诗三十有九,而淫奔之诗才四之一,郑诗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诗巳不翅七之五…”。其二:“遗音”论。郑、卫两国原是商朝遗民聚居地,即郑卫之音为殷商的遗音。而我们知道商朝后期奴隶主贵族生活奢侈腐朽,靡靡之音。从这一个方面来看,也有人提出来“淫”乃“淫乱”淫色“之意。
2.“淫”声,声之过也
“淫”声,声之过也,这一观点的表达主要是指的它的艺术特征。(节奏、表演形式、音阶、表达感情激昂)“郑声”在那个时期具有的此番诸多新颖的特点,不是音乐本声不好听,而是“务以相过,不合度量”,超过了当时雅乐“中正平和”的规范。这才是孔子说“淫”的本意,而非后人给定义的“淫色”“淫奔”之说,这实是对孔子本意的误解。
(三)争论的焦点三:孔子“放郑声”的评价
1.孔子反对一切民间音乐
由于历史文献中孔子有关“郑声”的论述,加上后人逐渐将孔子所说的“郑声”作为一切非官方的民间音乐的代名词。于是乎认为孔子是反对一切民间音乐。从这一点来看,有不少学者认为孔子忽略了音乐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独立性。其观点在“放郑声”的问题上是不具有进步性的。
2.孔子并非反对一切民间音乐,“放郑声”是站在“为邦”立场上
其一:“郑声”具有新颖的艺术特征,不符合孔子推崇的“中正平和”的规范。但是从音乐审美角度看深得诸侯国国君的喜爱。如:魏文侯。其二:孔子提出“放郑声”主要是站在封建社会统治的立场上,规劝统治者不要沉迷声色,荒废国事。其三:“郑卫之音”这一命题是自孔子提及开始才产生的,那么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以前也应该是存在的,为什么孔子礼崩乐坏之前没有提及“放郑声”,原因是因为之前雅乐并未衰弱,“郑声”对雅乐和国家正统构不成威胁,影响力也不大。而到了春秋时期西周制度面临崩溃,民间音乐兴起,从而对国家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孔子继而言“放郑声”,这也是站在了“为邦”的立场上。
二、“郑卫之音”这一问题探讨研究的时代差异
通过对“郑卫之音”这一命题的研究发现,从春秋时期提出后,对于“郑卫之音”儒人学者大多声色俱厉,口诛笔伐。虽有褒者,却谓之少数。但我们评析近几十年来成果来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李方元、蔡仲德、袁征、修海林。近几年的陈宗花、何红梅、彭勇等在文章中不约而同地看到了“郑卫之音”的进步意义,并且都在他们的文章当中以不同的角度的观点体现出来。究其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我认为时代和阶级等各方面的因素占了很大的成分。在每个时代巨大的社会背景的差异下,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思维方式都与他们所对应的阶级为导向与我们今人不尽相同,所以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丈量过去。正是因为今天大多数的研究学者们不管是以那种角度来讨论“郑卫之音”的问题,他们都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对于这一问题所提出的观点也越来越公正与客观。
结语
近十年来,对于“郑卫之音”这一问题探讨的文章繁多,在这里将这些文章的观点以三个突出问题为线索进行了分别的归纳与整理并加上一些自己的观点,虽然不能将这些所争论的问题给出一个确切的定论;但希望通过这三大问题的展现,能使我们对近十年来学术界对于“郑卫之音”的研究成果有一个阶段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宗花. 《郑卫之音问题研究综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2]何红梅.“郑声淫”意义阐释[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3]邱铭熙. 《论孔子谈“郑声”的内涵——由戴震与钱钟书的见解切入》. 华中人文论丛,2014,(06)
[4]周正军. 《孔子反对“郑卫之音”新论》[J].艺海,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