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校地融合型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分析
2015-04-29周燕魏莉
周燕 魏莉
摘 要: 采用文献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介绍国内外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的成功案例,分析该类型图书馆运行的基本情况和在服务创新方面的实践,提出校地融合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校地融合型图书馆; 服务创新;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5)03-0099-04
目前,图书馆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各类型图书馆联盟逐步兴起和不断发展,推动了高校和区域共建共享图书馆的步伐。本文研究的“校地融合型图书馆”中,“校”是指高校,“地”指城市或区域。国外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的实践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国内则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这种新兴信息实体是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打造的学习中心、文献信息中心和文化休闲中心。其定位主要是高校与地方政府或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双方紧密合作,共建共享共用共管。它兼有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两重性,既要服务校内师生,为教学科研提供资源和服务,又要向社会全面开放,服务市民,为市民提供继续教育、信息服务和文化休闲的场所。
从资源、技术、服务三大要素来看,资源建设与整合是共建共享的基础,技术是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服务既是共建共享的目的,也是检验资源建设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最终途径。因此,创新高校和区域图书馆用户服务,实现校地融合型图书馆服务效能1+1>2的目标,直接影响着其是否能够持续发。本文选取了国内外校地融合型图书馆成功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其基本运行和服务创新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并提出校地融合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一、校地融合型图书馆概况和服务创新案例
(一)美国科利奇希尔图书馆
美国科利奇希尔图书馆是由科罗拉多州的威斯敏斯特公共图书馆和前程社区学院图书馆联合共建共享的新馆。图书馆馆舍建设经费由社区学院和政府共同出资,其所有权归州政府;在馆藏建设方面由两馆自行预算、采购和维护。前程社区学院拥有独立的主体图书馆,新建的校地融合型图书馆作为学院分馆与高校主体图书馆相分离,但可以方便地获取学校主体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科利奇希尔图书馆第一层是威斯敏斯特公共图书馆,其门对着主街道,便于市民进入图书馆;第二层是前程社区学院图书馆分馆,其门对着校园中心,便于师生员工进入图书馆。
在用户服务方面,科利奇希尔图书馆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虽然威斯敏斯特公共图书馆和前程社区学院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仍然隶属于原图书馆,但是他们之间能够相互帮助,并通过图书馆大量的馆藏资源共同为不同用户群体提供咨询服务,社区居民和高校师生可以随时查找所需信息。同时,图书馆每一层都设有流通台,向所有用户开放,流通的文献资料可以被自由查阅。双方图书馆馆长按照协议书共同管理计算机网络。此外,科利奇希尔图书馆的管理层人员从双方人员中选出,属于典型的层级组织结构,它鼓励各部门定期召开双方联合会议,以便更好地协调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1]
(二)英国伍斯特市共建图书馆
2000年英国图书馆和信息委员会发表了《发展学习型社区》的报告,报告指出社区或一定地域内的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应该通力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英国伍斯特市的伍斯特大学图书馆、伍斯特郡公共图书馆、郡档案馆和当地商业协会共建了图书馆。组织管理上,共建图书馆以相互协作为基础,例如伍斯特郡委员会和伍斯特市大学经常就图书馆管理问题展开讨论,内容包括各部门工作,特别是如何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等问题。
在用户服务方面,伍斯特市共建图书馆的全部馆藏资源面向所有用户开放,馆员们为用户提供一致的文献信息服务,用户很难分辨出馆员原来的工作背景或专长。为了使各类型用户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共建图书馆被分为散漫的活动区和安静的学习区,这种方式淡化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区别。同时,图书馆对全体馆员进行集中培训,推动不同背景的馆员更好地理解和合作。在资源和服务共享方面,大家达成一致协议,共建图书馆通过精彩纷呈的活动让各类型用户群体都能受益其中,如文化交流、儿童服务、高品质酒会和展览会等。[2]
(三)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
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是宁波市教育局的直属单位,它同时也是宁波市第二图书馆、鄞州区图书馆、宁波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宁波市红领巾图书馆和宁波市数字图书馆。该图书馆2003年12月28日建成并正式向社会开放,是为宁波市民和大学园区各校师生提供教育、信息和文化休闲服务,为全市儿童提供阅读活动和教育培训的社会公益性服务机构。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零复本”是本馆图书采购的基本方针之一,以种类的齐全与周边院校多复本的藏书方针达成互补。宁波教育文献和鄞州地方文献为图书馆的收藏重点,如《民国鄞县通志》。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宁波服务站于2007该图书馆设立,每个宁波读者只需在平台上注册登记就可以免费享受该平台的所有资源服务。
在用户服务方面,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在共建馆定位、软硬件设施、革新观念、创新体制上都体现了以服务代管理的理念。图书馆拥有公众教学区、报告厅、展览厅、音乐厅、文化沙龙及活动休闲中心等,专门为市民提供学习、娱乐和文化休闲活动,如开办《明州大讲堂》、《明州展廊》。从2008年起逐步建立馆外服务点,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教育院校、社区共建分馆500个、“市民书屋”、“职工书屋”百家、乡镇图书馆(室)22个、 “汽车图书馆”55家、“漂流图书站”13个、“集体借阅站” 30个。同时,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创建有对于图书馆发展有促进作用的附属产业,比如开办书店、销售文具、音像制品等,同时也开展了复印、打字、印刷等服务。[3]
(四)北仑图书馆
“北仑图书馆”是宁波市北仑区政府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统分结合、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合作原则下,共建共享的新图书馆。图书馆建筑为一整体,其中方形馆舍五层,包括宁职院图书馆和两馆共用的学术报告厅、会议室、研讨室、展厅等,圆形馆舍三层,主要是公共馆部分。馆舍建设经费由宁波市政府、北仑区政府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出资完成。为了更好地管理,区校合作成立了北仑图书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分管文教卫生的副区长担任,副主任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担任,成员有区府办、文体局、学院的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统一协调两馆工作。北仑图书馆于2014年2月向全体读者开放。在资源建设上,公共馆主要采购普及性读物,宁职院馆主要采购专业类图书,两馆互为补充。同时加大电子资源采购力度,做好地方文献建设和情报服务工作。
在用户服务方面,两馆共同协作,扩大“九峰讲坛”影响力和知名度,举办各类书画展、摄影作品、科普宣传等展览,每周二、四下午免费播放3D电影,同时有序推进图书流动站、区农家书屋、科技情报站的建设工作,将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与文化育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支持高校教育和科研工作,推动知识储存、共享、创新和文化传承。目前,北仑图书馆共有57家流动图书站、9家乡镇图书馆分馆、205家农家书屋、4家科技情报站。今后,北仑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将逐步扩展到北仑区域规划的80万常住人口,成为北仑区域的藏书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社会教育服务中心和网络服务中心,同时也是各乡镇图书馆、社区、村落图书馆的协作中心,使北仑区域图书文献领域形成“一盘棋”的服务模式。
二、校地融合型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分析
(一)资源建设和服务手段
在资源建设方面,校地融合型图书馆更加注重资源共建共享,如科利奇希尔图书馆是在前两馆共同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的,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零复本,体现了资源收集的全面以及与周围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理念,北仑图书馆更是在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协调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采购的内容和重点。同时,科利奇希尔图书馆在网站建设上,仍然保留了各自图书馆独立网站,但同时实现了所有文献资源的统一联机目录检索系统,独立的图书馆主页保留了原有用户群的查阅习惯,统一的检索界面使其他用户能够方便、快捷的检索到所需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用户服务的协调和一致奠定了基础,如以上四所图书馆全部馆藏资源面向所有用户开放,其中伍斯特市共建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无缝的服务,尽量不让用户分辨出馆员原来的工作背景或专长。北仑图书馆兼顾校内师生读者和北仑区域居民的需求,调整和延长开放时间,其中学院图书馆保证在寒暑假期间每周开放5天,与公共馆基本同步。
(二)队伍建设和服务能力
校地融合型图书馆需要各方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在服务工作方面有所突破。由于各方馆员对新的合作模式较为陌生,因此会产生各种担心和隔阂的心理。因此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培训和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如伍斯特市共建图书馆对所有馆员进行集中培训,以促进不同背景的馆员之间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合作。北仑图书馆邀请了杭州图书馆专家为两馆全体馆员开展专业服务培训,同时两馆联合邀请专家开展安全消防讲座和逃生演习,确保双方步调一致。为了两馆下属各部门的工作人员更好地合作,图书馆组织了各部门进行对口交流,使大家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做到互通有无,协调发展,保证馆员们在兼顾各类型用户群的基础上,发挥交流和协作的优势,使新馆服务水平更上一层楼。特别是读者服务部和信息咨询部的员工要适应不同用户群的需求状况,当面对一个学生读者时图书馆员必须像一个老师给予指导,而面对社会读者则需要提供周到的服务和帮助。
(三)管理模式和服务效果
校地融合型图书馆要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使得图书馆管理方式能够更好地融合,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扫清行政管理障碍,提升图书馆利用率。如科利奇希尔图书馆从原两馆人员中推选新的管理层,他们从不同视角为新馆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北仑图书馆更是建立和合作管理委员会,通过管委会会议对图书馆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和决策。很多校地融合型图书馆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种种争端和疑惑,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来明确解决方法,为确保校内师生读者、区域居民和各类用户群的需求,协议要将各个合作馆原有的标准及价值观都考虑进去。如协调馆藏资源采购,联合举办大型活动等,提升图书馆整体的服务效果,使图书馆资源最大化,实现校地融合型图书馆服务效能1+1>2的目标。
三、校地融合型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策略
(一)加强与合作馆协调,创新管理体制
校地融合型高职院校图书馆除了具有高校图书馆的特征外,还兼具公共馆的特征,在共建共享过程中要与区域图书馆建立良好的协调和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根据自身特色,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促进建立与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如成立专门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委员会,成员由高职院校校长、图书馆馆长、馆员代表、区域领导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代表共同组成。尽可能多收集信息需求者的意见和建议,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为共建馆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可行性计划和策略。[4]同时,在管理机构内部,要打破各部门间的“条块分割”,以为读者为中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服务体系,所有馆藏资源和读者服务要互为补充、通力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协同制定该类型图书馆的法律、法规、工作章程、评估标准等,形成一整套操作性强的协调管理机制。
(二)加强技术支持,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
在校地融合过程中,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体现出高校的内涵和职业院校的特色,积极推进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项目为主,形成一个资源丰富、服务快捷、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分布式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催生网络环境下新的文化服务业态。同时,要牵头做好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网站建设。高职院校图书馆和公共馆网站在保留其自身主页的同时,要以各馆所有资源为基础进行开发、建设,使得合作馆双方的网络资源得体均衡,并向所有用户提供的联机编目、检索数据库系统,使原有用户和新用户都能够快速检索和利用图书馆所有资源。
(三)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推动区域特色文化建设
校地融合型图书馆承载着大学教育和地方服务的双重功能,具备典型的“地方性、职业性与教育性多元互渗”的特征。而校地融合型高职院校图书馆则可以根据学院专业特色、课程特色、职业教育特色等,开展相应的特色文化建设,突出学院优势和校园文化,搭建高职院校师生和区域居民交流的平台,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和高雅艺术传递给地方读者。
(四)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服务的重点是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校地融合型图书馆通常需要分属不同行政管理单位员工的通力合作,因此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和交流是更好开展服务的重要因素,尤其提高图书馆骨干的业务素质。对于校地融合型高职院校图书馆来说,更要加大对优秀中青年馆员队伍的培养,包括图书情报等相关专业的学历进修,现代化信息服务手段的培训,新工具新方法的使用等,特别是围绕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等重点领域培养一批领军人物,加强各方人才的合作和交流,造就一支素质优良、具有团队精神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冯佳. 中美校地共建图书馆的比较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09):4-8.
[2] Pete Dalton,etc.Joint Use Libraries as successful alliances[J]. Library Trends,2006(54):535-548.
[3] 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EB/OL]. [2015-4-15]. http://tpi.nlic.net.cn/tpi/sysasp/intro/toplink.asp.
[4] 赵孝芬. 校地共建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D]. 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3.
[5] 刘勇敏. 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现状的实证分析[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2):103- 105.
[6] 许慧颖. 美澳英中校地共建图书馆案例分析[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1):124-128.
[7] 孙海双,王雪燕. 我国校地共建图书馆研究述评[J]. 图书馆学研究,2011(10):6-9.
[8] 叶明青. 校地共建图书馆的运作模式[J]. 图书馆学研究,2011(17):31-33+47.
[9] 付莉莉,孙海双,张智英. 校地共建图书馆运行管理模式探析[J]. 图书馆建,2013(05):84-87.
(责任编辑: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