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义特征分析法
2015-04-29程树铭吕亚萍
程树铭 吕亚萍
摘要:语义特征一般是指从一组语义相关的词内部进行对比分析,分解出彼此相同或者相异的最小语义成分。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可采取语义概括法、组合分析法、对立分析法、变换分析法等。语义特征分析法能够使语法研究更加深入化、准确化和精密化,能够使诸多语法现象得以很好的解释,但目前这种分析法也存在一些局限。
关键词:语法;语法分析;语义特征;语义特征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5)03-0025-06
语义特征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在我国汉语语法领域广泛采用的一种语法分析方法。语义特征分析法作为语法分析的方法之一,起源于语义学研究中的语义成分分析法。国外对语义特征进行初探的当属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叶尔姆斯列夫。正是在他所提出的“词义是可分的”这一观点的基础之上,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最早给出“语义特征”这一用语;美国语义学家唐·奈尔森和爱莲·奈尔森将语义特征分为五类;人类学家威廉·古迪纳夫开始采用语义成分分析法来研究亲属称谓语的意义。而国内最早对语义特征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毫无疑问,当推朱德熙先生。他是第一个从意义角度对形容词进行分类,并从语义特征的角度解释状态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之所以对立的实质;此外,他还从语义特征的角度解释句法结构。随后,马庆株先生利用语义特征将动词分为四小类。邵敬敏先生也依据名词的语义特征来解释说明句子成立与否。
国内学者对于语义特征的理论总结和语义特征分析法的实践运用在不断地推进,比如说陆俭明的《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1991,1)、袁明军的《语义特征概观》(《汉语学习》1999,5)等。但是,语义特征分析法毕竟是一种新兴的语法分析法,对它探讨研究的时间并不久,一些基本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对于语义特征的界定问题,目前学术界尚缺乏统一的认识。而且,关于语义特征分析目前尚缺乏理论上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因此,有必要对语义特征分析法作一个总体的论述,包括语义特征的界定、语义特征分析法的具体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的作用以及语义特征分析法的局限,以便更好地理解及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
一、语义特征的界定
(一)“义素”与“语义特征”的关系
“义素”和“语义特征”是语言学中不可小觑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可以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在语义特征分析法中,更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语法界对于这两个术语的解释始终不够明晰。在某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义素”和“语义特征”被用作不同的概念而加以区分;而在有些地方,“义素”就被定义为“语义特征”,两者不加区分。比如说,黄伯荣、廖序东等是这样定义“义素”的:“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所以又叫做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1]张志毅、张庆云等人认为:“义素是结构主义语用学用来描写语义的最小的意义单位,是义位的组成部分,也叫区别性语义特征。”[2]但实际上,这些定义是不准确的。“义素”和“语义特征”虽然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它们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概念,因此,首先应该把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
虽然“义素”和“语义特征”都是词所分解出的最小语义单位,但“义素”和“语义特征”也存在一些区别。首先可以明确的是词所分解出的所有“义素”中包含了“语义特征”,“语义特征”只是“义素”的一种或者一部分。其次,“义素”是从一个词的角度来剖析该词的最小语义成分,而“语义特征”则是从一组词,而且是一组语义相关的词内部进行对比分析,分解出彼此相同或者相异的最小语义成分。下面以“推”和“敲”这两个词的分析为例,来具体说明“义素”和“语义特征”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程树铭吕亚萍:试论语义特征分析法
推[+实施,+方向,-声音]
敲[+实施,-方向,+声音]
通过上面的分解可以看出,“推”包含[+实施]、[+方向]、[-声音]这样一些义素;而敲包含[+实施]、[-方向]、[+声音]这样一些义素。这些义素是对“推”、“敲”二字整体意义进行分解的结果。而“特征”就是可以作为区别性标识或象征的事物的特点,在这里,能作为区别“推”、“敲”二字的区别性标识就是[±方向],[±声音],而这就是“推”“敲”二字的区别性语义特征,[+实施]则是他们共有的义素。
(二)语义特征的含义
1.狭义的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分析法作为一种语法分析法,在语法界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于语义特征的含义,语言学家们有着自己的看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陆俭明(1991年)和王红旗(2002年)对于语义特征的定义。陆俭明认为“语义特征是指某一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者语义要素”。[3]王红旗认为“语义特征是指在同样句法位置上出现的一组实词所具有的或与这组实词的词义密切相关的、且对这些实词的语法形式或这些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有制约作用的语义因素”。[4]不难看出两位学者对于语义特征的定义有共同之处,把语义特征的范围限定在了实词以及同一句法格式中的词之内,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狭义语义特征”。下面以“程度副词+有+NP”这一结构为例来解释“狭义语义特征”。
在“程度副词+有+NP”这一句法结构中,程度副词能否运用到这一结构中,受制于NP的语义特征。比如,我们可以说很有水平、比较有能力、非常有才华,但如果说很有坏处、比较有偏见、非常有阴谋就不成立了。这是因为,“水平”、“能力”、“才华”都具有[+褒义]的语义特征,而“坏处”、“偏见”、“阴谋”则具有[+贬义]的语义特征。“有+NP”具有[+褒义]或者[+贬义]的语义特征制约着程度副词在这一句法结构中的出现情况。当“有+NP”具有[+褒义]的语义特征时,程度副词可以比较地自由地与之组合,而当“有+NP”具有[+贬义]的语义特征时,程度副词往往不能与之组合。
2.广义的语义特征
与狭义的语义特征相对应的是广义的语义特征。顾名思义,广义的语义特征在研究范围上应比狭义的语义特征要广泛。如果说狭义的语义特征把对语义特征的研究限定在词或者句法结构中某个关键词的范围内的话,那么广义的语义特征应该是将语义特征的研究从具体词或者句法结构中某个关键词的范围扩大到词与词的组合方式、不同句式中对于词或词组的选择的更高层次的范围,甚至辐射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对于词或者词组的选择这一范围。同样,下面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对“广义的语义特征”加以说明。
在“来客人了”和“客人来了”这两个句子中,“客人”都一样,都指的是同一个名词,可是当具体运用到这两个句子中时,其所折射出的内涵就不一样了。前一句中的客人被赋予了[+未知]的语义特征,即客人是在主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到来的;后一句中的客人则被赋予了[-未知]的语义特征,即客人是在主人已知的情况下如约或者应要求到来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语用条件不同,所选择的词语甚至句子的结构也要随之改变。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不用那个词语,为什么用这个句子结构而不用那个句子结构,这都是因为不同词语或句子结构的不同语义特征跟具体的语言环境相互选择的结果。[5]现在的孩子会跟妈妈说:“妈妈,肚子饿了,什么时候可以吃饭。”而不是说:“母亲,我已饥肠辘辘,请问饭做好了吗?”这是因为“母亲”、“饥肠辘辘”、“请问”都含有[+庄重]的语义特征,在与家人之间的日常对话中,这类含有[+庄重]的语义特征的词语或者句式明显不适合。
虽然从不同的范围来研究语义特征,使得语义特征分为“狭义语义特征”和“广义语义特征”,但实际上,无论是在语义特征分析法的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在语义特征分析法的实践操作方面,语言学家们往往运用狭义的语义特征来进行语法分析。
二、语义特征分析法的具体运用
(一)语义概括法
语义概括法是指分析者对同一句法结构中某个关键词的语义特征进行概括,找出他们所共有的语义特征。这种方法的运用主要依靠分析者本人对于语义的把握,对语义把握得越准确,概括出来的语义特征也就越准确。该方法简单易操作,并且能很快地揭示某些浅显易懂的语义特征。例如:
(1)小红把房间打扫干净了
(2)小红把房间整理干净了
(3)小红把房间收拾干净了
在这一句法结构中,小红通过“打扫”、“整理”、“收拾”房间,结果是房间变干净了。通过分析“打扫”、“整理”、“收拾”这三个动词,可以发现它们有共同的语义特征[+引起对象的改变]。然而,语义概括法虽然简单易操作,但是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该方法只适合于那些语义特征比较浅显、清晰、易把握时运用。对于某些语义特征较为隐形的、内潜的词,分析者本人是很难把握的。
(二)组合分析法
组合分析法是通过分析两个能组合的词中某个词的语义特征,从而推断另一个词的语义特征。这种分析法的运用实际上弥补了语义概括法的局限性,对于一些语义特征比较隐蔽的,可以通过分析能与之组合的词的语义特征,从而间接推断出需要分析的对象的语义特征。比如说,“教室、房间、屋顶、花园”等名词往往可以与“里、外、上、下、前、后、内、中”等方位词组合为“教室里、花园外、房间内”等。因为方位词表示方向和位置,所以,“教室、房间、屋顶、花园”等词具有[+范围][+空间]的语义特征。再比如说,“高、矮、胖、瘦、宽”等形容词可以与“很、非常、十分、及其”等程度副词组合为“很高、非常胖”等。因为程度副词表示不同的程度,所以,像“高、矮、胖”这类形容词具有[+可量性]。
(三)对比分析法
对立分析法其实也可以称为“对照分析法”或者“对立分析法”,该方法的运用是通过对比分析同一句法结构中不同词的出现情况,然后找出这些词之所以有不同的出现情况的语义特征。以“N+了”这一句法格式中不同的N出现的情况为例:
(1)春天了/星期五了/三月份了
(2)大学生了/总经理了/老年了
(3)*桌子了/苹果了/汽车了
以上三个例子中,“春天、星期五、大学生、总经理、桌子、汽车”等词在“N+了”这一结构中的存在情况是不同的,(1)和(2)成立,表示某事物发展、演变或推进的顺序。“春天了”表示四季从冬天演变到了春天;“大学生了”表示某人从高中进入了大学。因此,这类N具有[+顺序]的语义特征。而(3)中的“桌子、苹果”等并不具有[+顺序]的语义特征,因此不能成立。
(四)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是通过变化句式使深藏在句子中的语义特征变得浅显易懂。[5]我们都知道“N(NP)[施事]+V+N(NP)[与事]+给+N(NP)[受事]”这一句式可以变换为“N(NP)[施事]+V+给+N(NP)[受事]+N(NP)[与事]”这一句式。比如说:
(1)“我送了一本书给小张”=“我送给小张一本书”
(2)“我写了一封信给小李”=“我写给小李一封信”
(3)“我租了一间房给小王”=“我租给小王一间房”
继续罗列这一结构我们会发现,不是所有的变换都能成立。比如说:
(4)“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小红”≠“我买给小红一件毛衣”
(5)“我偷了一个馒头给小红”≠“我偷给小红一个馒头”
例(1)、(2)和(3)的变换成立,而例(4)和(5)的变换却不能成立,因为前三个例子中V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而后面两个例子中V具有[+获得]的语义特征。
上述四种分析方法中,组合分析法和对立分析法相对于语义概括法而言,无论是通过词与词或者词与词组的组合,还是通过对比分析同一结构中不同词的出现情况,所得出的语义特征,都要比仅凭分析者本人对于语义的把握概括出来的语义特征更具客观性;相对于变换分析法而言,组合分析法和对立分析法更简单,适用的范围也更广,因为变换分析法很可能会受到句式变换的条件性和有限性的制约。所以,在使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进行语法分析时,应该首先考虑组合分析法和对立分析法,在此基础上,结合语义概括法和变换分析法加以灵活运用。
三、语义特征分析法的作用
语义特征分析法能够使语法研究更加深入化、准确化和精密化,能够使诸多语法现象得以很好的解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分析词的语义特征,解释其所在的语言单位的合理性
我们经常说“吃饭、吃苹果、吃面条”等,但不说“喝饭、喝苹果、喝面条”;同样,我们只说“喝汤、喝水、喝粥”等,而不说“吃汤、吃水、吃粥”。同是由人的嘴巴所发出的动作,但为什么“吃”和“喝”的对象却不同,也就是说“吃”和“喝”所带的直接宾语不同。这是因为“吃”和“喝”在语义特征上有所不同。
吃[+动作,+固体食物,+咀嚼,+吞咽]
喝[+动作,-固体食物,-咀嚼,+吞咽]
通过语义特征分析,上述现象得以合理解释。同理,我们认为“玫瑰、郁金香、百合、映山红”这一组合是有意义的,而“玫瑰、石头、蓝天、牛羊”这一组合是无意义的,这是因为前一个组合有[+植物][+花朵][+香味]这些共同的语义特征,而后一个组合缺乏共同的语义特征。再如“蓝天白云”、“桌子板凳”、“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也是为人们所熟知的有意义的组合,因为其中每一个组合都有共同的特征。
(二)解释歧义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弥补变换分析法的缺陷
变换分析法也是汉语语法分析法的方法之一,它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外部分析,即着眼于考察所分析的句法结构(一般称为原式)跟与之有内在语义联系的句法结构(一般称为变换式)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达到分化歧义句式或给原式定性分类的目的。[6]变换分析法的一个显著作用就是可以分化歧义句式。如:
A、锅里煮着粥→B、粥煮在锅里→C、锅里正煮着粥
若A变换成B句式,则表示存在,是静止的;若变换成C句式,则表示进行,是动态的。
尽管变换分析法能分化歧义句,但它却不能解释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歧义,不能说明产生歧义的内在原因,而语义特征分析法恰恰弥补了变换分析法这方面的不足。如:
A、椅子上坐着一个人→一个人坐在椅子上
B、树上开着一朵花→一朵花开在树上
C、广播里放着音乐→广播里正在放音乐
D、院子里演着黄梅戏→院子里正在演黄梅戏
在这四组句子中,他们的词语序列相同,内部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也相同,我们可以把这类句式概括为“L+V+着+N”句式,但是他们的变换式却不相同。其中A和B的变换式不同于C和D的变换式,A句和B句可以变换成“N+V+在+L”,C句和D句可以变换成“L+正在+V+N”。并且A和B句不能变换成C和D句的变换式,同样,C和D句也不能变换成A和B句的变换式。通过变换分析法可以分化“L+V+着+N”这一歧义句式,但却不能解释造成这一歧义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A、B两句和C、D两句的动词,我们可以发现,A、B两句中的动词具有[+附着]这一语义特征,而C、D两句的动词具有[-附着]这一语义特征,也就是说C、D两句中的动词不具备[+附着]这一语义特征。因为是在同一句法格式中相同位置上的关键词的语义特征不同,所以句子具有不同的变换式,这样就比较合理地解释了歧义产生的内在原因。
(三)为某些句子能否成立提供语义依据
语义特征分析法主要是分析概括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具体的实例中处于关键性位置上的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7]因此,判断某个或者某些句子能否成立,可以列举出与该句句法格式相同的各个实例,通过对比分析,提取出关键位置上的词所具有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据此,作为判断某个或某些句子能否成立。如果被评判的句子中关键位置上的词符合共同的语义特征,那么该句子成立;反之,则不成立。如:“数量词+N(NP)”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格式,这类短语的组合有:二万五千里长征、千年古树、八年朋友、四年大学生活、两年工作经验、十年文化大革命,等等。这些短语中的“N(NP)”如“长征、古树、大学生活、工作经验”等都有一个存在、变化、发展、延续的过程。如“大学生活”是指从大一开始一直延续到大四毕业的过程,期间具体的大学生活会有所不同,是存在着且变化着的。再如“古树”是指从种子到小树苗逐渐成长为大树,经过时间的变迁成长为古树的一个存在、变换、发展、延续的过程。因此,这些N(NP)都具有延续性、过程性、历时性的特征。诸多实例表明,这些语义特征正是该句法格式“数量词+N(NP)”成立的语义依据,不符合这些语义特征的N(NP)是不能进入这一句法格式中的。如“四年想法(茶杯、图书馆)”之类的组合是不成立的。因为“想法”可能是瞬间的、短暂的或者突然的,不具备延续性或者历时性的特征;而“茶杯”、“图书馆”是客观存在的静态的实体,不是一个变换、发展的过程。
四、语义特征分析法的局限
尽管语义特征分析法能解释歧义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弥补变换分析法的缺陷,能为某些句子能否成立提供语义依据,并且在汉语研究中的运用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语义特征分析法相对于其他语法分析法而言,兴起、研究、运用历时尚短,就其本身而言也存在问题。一些学者对于语义特征分析法的局限性也提出过自己的观点,但仍不够,为此,在总结已有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认识谈谈语义特征分析法的局限。
(一)语义特征分析法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
如前所述,语义特征分析法是八十年代才在汉语语法领域开始广泛采用的一种语法分析法,自朱德熙先生开始,国内不少学者陆续涉足到语义特征分析法的探索和研究中,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在阅读他们的著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并且没在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概括总结,一些基本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语义特征的界定的问题,如何统一准确地定义“语义特征”这一术语。不同的学者对于语义特征的含义有自己的理解,有的学者给出的解释是语义特征就是义素,而有的学者则对语义特征和义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对于如何提取语义特征,虽然邵敬敏、周芍在《语义特征的界定和提取方法》中有所论述,但仍然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对于如何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进行句法分析,学者们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句法中运用,但汉语的句法是多样的,仅仅在有限的句法中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无法突显其运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此外,语义特征分析法相对于其他分析法而言,出现时间较短,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语义特征分析法有较强的主观性色彩
语义是比较抽象的,难以捉摸和把握的。语义特征作为语义分解结果,是通过一定的分析法从语义中抽取出来的,而这一过程是抽象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难免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8]也就是说,语义特征分析法在操作中存在缺陷,不同的人分析同一组词时,由于着眼点不同,切入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不同的人由于思维习惯、知识层面的不同,所提取的语义特征也会不同。例如:
玫瑰=[+花,+香味,+颜色]
=[+植物,+花朵,-果实]
父亲=[+男性,+直系亲属,+长辈,+人]
=[+有子女,+成年,+男人]
对“玫瑰”、“父亲”这两个词的语义特征的提取分别有两种情况,很难说哪个更准确或者哪个对哪个错,只是所提取的角度或认识这两个词的角度不同而已。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法是一种人为设计的形式化表示法,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三)语义特征分析法无法解释“例外”或特殊现象
语义特征分析法可以解释正常或一般现象,但无法解释“例外”或特殊现象,特别是就单个词或词组的语义特征分析更是如此。因为语义特征分析是非此即彼的独一无二的特征分析,使用“+/-”来标识语义的特征。如分析“桌子”的语义特征,可以表示为[+四条腿,+可放东西的平面],但如果一张桌子断了一条腿,就不符合[+四条腿]这一语义特征,人们仍然认为,它是一张桌子,所不同的是一张残缺的桌子。由此可见,语义特征分析在解释一些“例外”或特殊现象的词汇时,其解释力是非常有限的。
参考文献:
[1]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7.
[2]张志毅.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3.
[3]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汉语学习,1991(1):1-10.
[4]王红旗.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J].汉语学习,2002(12):7-13.
[5]税昌锡.语义特征的定义与理据诌义[J].云梦学刊,2006(9):126-128.
[6]邵敬敏.汉语语法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9.
[7]王咏梅.浅谈几种语法分析方法[J].龙岩师专学报,1997(11):96-98.
[8]张志敏.语义特征分析法的作用及其局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6):45-46.
Analysis on the Semantic Feature
CHENG Shu-ming,LU Ya-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
Abstract:Semantic feature generally refers to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hat analyzes minimum semantic components that is same or different from a group of semantically related words.The use of 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can take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method,portfolio analysis method,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transformation analysis.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method enables a more in-depth,accurate and strict study of grammar and a good explanation of lots of grammatical phenomena,but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in this method.
Key words:grammar;grammatical analysis;semantic features;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责任编辑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