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足部运动词的空间隐喻研究

2016-07-09李尊帅

考试周刊 2016年52期
关键词:意象图式语义特征认知

李尊帅

摘 要: 足部运动一般有始点、终点、路径。在多维空间里,足部动作的种种体验便成了空间隐喻概念的基础,足部动作词衍生出隐喻含义主要是基于足部动作在空间中的移动概念而来。本文首先找出各项足部动作词的语义特征,据此作为足部动作隐喻的原型范畴,其次运用“概念隐喻”及“空间整合”理论,找出汉语当中由足部动作所形成的隐喻词语,从而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空间意象图式,进而归纳其中空间隐喻的类型,以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词汇语义属性的核心内容和语义焦点。

关键词: 认知 空间隐喻 足部动作 意象图式 语义特征

一、引言

“概念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建立概念的主要方法,人们借助隐喻用具体而熟悉的事物指称抽象事物,或承接崭新的概念。“概念隐喻”是指事物由“源出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作跨概念(cross-domain)的投射,其中展现概念形成的认知过程。人的身体是空间隐喻重要原型之一。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之中,空间方位隐喻(orientation metaphors)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概念表达和理解的。空间在认知语言学中起着“元概念(meta-concept)”的作用(朱晓军,2008),因为它是用来理解其他概念的概念,像以空间隐喻时间的词就有“往年、过去、年迈”等。

表达身体部位及动作的词汇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Heine 认为“前、后、上、下、里、外”等基本方位概念的认识即起源于“人体部位(Body-part)”。身体各个部位隐喻当中,“足”部是特别的一类,因为除了是身体的一部分外,它还具有行动的能力,“足”能“行万里路”,能带领身体上、下、前、后移动以认识更远的外在的世界,这点功能是其他身体器官所没有的。由于足部运动有始点、路径、终点,因此在多维空间里,足部的“路径”体验图式便形成了空间隐喻概念基础之一。人体隐喻包括人体器官隐喻和人体动作隐喻。动作隐喻所隐喻的事件比事物更抽象,人体动作词展现的是隐喻动态复杂的一面。由汉语足部动作词所组成的词语不少,双音词者如“立足、起色、跌价、年迈、跳槽、雀跃、跑票、走红、跨年、长进、退隐”等,三音词如“上天堂、下地狱、踢皮球、跑江湖”等,这些都是由足部移动概念投射到空间的体认所形成的隐喻概念。从隐喻的认知模式来看,“脚”的隐喻含义主要是基于其空间概念的延伸和脚的动作。

二、足部动作词的语义场及语义特征

汉语当中由“足(脚)”所构成的词语有很多,例如:汉语足部动作词的空间隐喻主要是从人体各部位凸显的特征、形状或作用来形成的,从而达到形象的描述事物的目的。这些由“足(脚)”组成的词语之中,语素“足(脚)”已非原来的本义,而是经由隐喻衍生出其他概念。

足部具有动作能力,“足(脚)”是“行动力”的代表。除了“足”部名词以外,不少“足”部动词也有语义衍生的现象,足部动作的力道、方向、方式等都可成为隐喻映像所凸显的特征所在。王寅谈到人类对事物范畴、概念的认识是基于身体经验而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足部动词正好可以同时观察其中“身体部位”、“空间关系”与“力量运动”的关系。动词隐喻用法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一套系统。这牵涉到词语本身的语义特征,隐喻的形成即在词语特征要素的映像下完成,本文认为可以运用“语义场”理论先将所有足部动作词划为一个足部动作词语义场,再将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词语分出语义子场,由此掌握语义的原型,建构完整的词汇语义分类系统。本文探讨足部隐喻先找出各项足部动词的语义特征,以此为隐喻形成的原型范畴,由此观察其中概念隐喻的形成过程。

足部动作词形成哪些语义子场?王迎春曾对汉语足部动作义场内的动词进行过分类及描述,归纳汉语足部动作有“走、跑、跳、踩、踢、踮、立”七大基本语义子场,其中可以看到各个足部动词在语义特征上各其共同点和不同点。据此可为足部动词隐喻凸显的语义焦点进行隐喻原型的探讨。汉语词典中除“足”部本身以外,彭媛指出“辵(辶)”部中也有不少足部动作词。其实不仅足部和“辵(辶)”部,其他如“止、走、彳、廴”等部首中的字也有许多与足部动作相关的词语,因为“足、走、辵(辶)、彳”部本义皆在形容脚的动作。先依义素分析法中二元对立模式将足部动词依动作时主体是否位移,以及运动方向等要素作出以下概略的语义子场分析,所见如下:

这些语义子场彼此之间展现出相同或相异的语义特征。足部动词具有哪些语义特征?杜嘉雯运用符淮青“表动作词义成分构成模式”分析足部动词内部成分的语义特征。符淮青分析动作词语义构成要素,指出语义构成模式为:“A+b+B+d1+D1+d2+D2+e+E+F”,其中:

符氏主张对义项描述统一由动作原因、方式、程度等向度来分析,目的在追求分析标准的系统性,这对我们了解动词有何语义特征?哪一侧面的语义特征被凸显出来以形成概念隐喻时有所帮助。我们可据此看足部动作的各种语义成分要素,足部动词往往凸显动作的方式、方向及力量程度等特点。

三、足部动词空间隐喻图式

人与外界感知过程中,对反复出现、经验一致的相似动态模式会形成特定的“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人们之所以能将人体动作隐喻成其他抽象难懂的行为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相同的意象图式(李文莉,2007:165)。人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身体是经验图式的基础。人们以自己的身体为空间参照点,以自身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外界事物只要与人体在本体、运动或性状方面具有某种相似性,就会将身体经验向可模拟的对象投射,运用概念隐喻去作语义延伸。意象图式有“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链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源头—路径—目标”图式等类型。

Heine指出:“前、后、上、下、里、外”等基本方位概念的认识即起源于“人体部位(Body-part)”。依此来看,人在行走时,足部器官带领身体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运动过程中有起始点、路径,也有终点。起点和终点是存在于某一空间内,路径则显现一空间移动的动态过程。足部动作在心理空间整体运作下便形成足部动作空间隐喻意象图式。Lakoff & Turner谈道: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Image schema metaphor),它将作为源出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抽象的目标域上,在这一过程中,空间意象及其内在的逻辑都被保留下来。意象图式是一种抽象结构图式,它存在我们的脑海里,产生于人类的具体经验,可以投射到抽象概念中,据此帮助组织复杂的抽象概念。

四、结语

空间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概念之一,人类的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表达的。人体动作的隐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新概念的基本方式之一,人类由近及远,由简及繁,由已知到未知认知复杂的事物。足部运动有始点、路径和目的,因此在多维空间里,足部的体验便成了空间隐喻概念的基础。本文探讨了人体动作中足部动作词语义原型扩散的方向和参照足部特征所形成隐喻映像的认知特点,从中可以看到足部动作语义多义衍生乃是根据种种复杂的认知模式所建构的。其中所形成的空间概念隐喻并非任意的,而是具有系统性和理据性。

参考文献:

[1]杜嘉雯.现代汉语足部动词特征[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6):27-29.

[2]符淮青.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 7-15.

[4]蓝纯.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李文莉.人体隐喻系统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6]刘婷.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 39-42.

[7]彭媛. 汉语量词的语义演变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8]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0]苏以文. 隐喻与认知[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2001.

[11]王文斌.论隐喻构建中的主体作用[J].外语研究,2008(75):17-22.

[12]王迎春. 汉英足部动作语义场对比研究[M].烟台: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3]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5]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6]朱晓军.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7]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8]Heine,B.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Grammar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1997.

[19]Lakoff,G.,&Turner,M.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20]LAKOFF 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1]LAKOFFG,M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项目基金:本项目受四川农业大学社科联2012年度项目资助(项目编号:xsk201217)

猜你喜欢

意象图式语义特征认知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论空间隐喻的认知思维
浅谈现代汉语中名词作谓语现象
浅析网络用语中的新兴结构“第二最NP”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
移动动词的语义连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