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苑仙葩”之歌,“阆苑风情”之绊
2015-04-29徐瑶赵玲
徐瑶 赵玲
【摘要】历史悠久的阆中古城是一座优美的城市,它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春节文化的发源地。民歌是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的结晶,是某种文化现象的反映,我们通过音乐可以感受到一种文化,进而去了解。阆中民歌始终保持着民族的艺术形态与特色,是人民的真实生活的写照,民歌的内容形式、调式调性、风格特征等等都体现了阆中人民的风土人情、人文精神,极具本民族的生活气息及风格特征。
【关键词】阆中民歌;歌词;名族调式;艺术特征
一、阆中民歌形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阆巾是一座历史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底蕴,她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北部,嘉陵江巾游。这座城市二面环水,风景优美,自古就有“阆苑仙葩”的美称。阆中民歌白汉唐以来就有发展,西汉蜀郡的学者、辞赋家扬雄《蜀记》称:“蜀之先代人椎髻、左语、不晓文字,耀讴歌,巴土人之歌也。”这里的“耀沤歌”即引手跳跃而歌的意思。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云:“阆巾有渝水,人左右居,锐气善舞,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后令乐府习之。”故之后在组建汉朝庙堂音乐时,特别指示要吸收“巴渝”之乐。之后随着“巴渝”的消亡,中唐时期,巴讴新调《竹枝》兴起,竹枝是一种以伴奏乐器为竹笛加鼓歌唱形式,它的音乐特点是“善作哭咽之声”,常表达一种哀怨、悲苫的情境。杜甫《暮春题·西新赁草屋五首》巾写道:“万里巴渝曲,二年实饱闻”……
阆中民歌从发展到现在流传下来得以整理成型的大约有300多首。阆中民歌根植于当地的人文风情,情感朴实,悦人耳目。在社会的发展过程巾,民歌如同文化的传播,总是小心翼翼,得不剑充分的发展,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为了不让民歌失传,一些热爱音乐的工作者开始到各个地方搜集阆巾民歌,每年举行民歌演唱比赛。2007年举行的第二届阆巾民歌大赛,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随着阆巾旅游业的发展,阆巾民歌的生命也正在慢慢的成长,越来越多的民歌也随之重新活了过来,渐渐走上了舞台,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音乐学者对阆巾民歌进行深度挖掘与研究。
2013年在教授的带领下,我仃在阆中进行实地的搜集与整理,共整理了321首民歌。这321首民歌都是邀淆当地的歌手来演唱,且巾我们认真记谱,并整理出来的,记谱的过程巾可能有些误差,但我们会虚心改进。这321首民歌包含了个各类民歌,内容丰富,包括山歌、哭嫁歌、灯戏、劳动号子、小调等等,歌者们的真情演唱是值得赞美和尊敬的,此义主要以这一系列阆中民歌歌词与曲调特点为重点,对阆中民歌的艺术特征作简要的分析与研究,以期为阆中民歌研究贡献些许力量。
二、阆中民歌的艺术特征
(一)歌词的结构内容形式
民歌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反映r人民的生活。民歌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有位阆中音乐工作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爱情就没有民歌”,可见,阆中民歌的内容大多是描写爱情的。不管是灯戏,还是劳动号子,还是山歌、小调,都能看到情哥情妹相互表达爱情的影子。
歌词内容除了表达爱情,也有捕写人们的生活,对生活的态度与感情的抒发。如《妈妈生日盼女儿来》,写的是母亲在家盼望着女儿回家给她拜寿;《梳头》写的是出嫁前爹娘对女儿的叮咛;《种茶》(牛灯)写的是老伴在家做好了午饭等待老汉回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另外,在歌词表达的形式上,大部分都采用记叙的形式,也有人们将生活编成打油诗来演唱的,如《红军打剑鸡梁山》:屈匪听见机枪响,一直退到介元场,那土匪如见阎王;红军打剑介元场,人民大锣转回乡,又怕把百姓来伤……将歌词用打油诗的形式表现出来,歌颂红军的英勇,唱起来朗朗上口,激情昂扬,充满斗志。在演唱当巾,唱腔也会根据歌词内容的不同,或流畅婉转,或铿锵抑扬,音乐的感染力也会随着歌词的变化而极具魅力。
(二)衬词、方言的运用
1 衬词
衬词是民歌中重要的音乐要素,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它不但是原始语言的遗留形式,还集巾体现着一个地区、民族民歌的风格特色。民歌中频用的“啊”、“呀”、“哟”、“嗬”等感叹词,能够加强音乐的语气、语调,还可以使歌词更加的口语化、生活化。衬词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感受到歌曲领和中的力度比,情感巾的含蓄美。在阆巾民歌巾,几乎在每一首歌曲都有当地的方言和衬词,形式多种多样。如在一些劳动号子中,有的只有一两句歌词,甚至有的整首歌曲都由衬词构成一首号子。如《拉木号子》:
饮水呦嗬起来呦,嗨呀呀嗨呦。把木拉也呦嗬嗬,呦喂呦嗬嗬,呦喂呦嗬嗬。喂呀儿哪喂呀呦,喂呀儿哪喂呀呦,呦嘿,呦嗬嗬。
整首歌曲的主句由“饮水齐来把木拉”这七个字构成一个事件,其余部分都由号子衬词补充。在这里,衬词起到了补充的作用。通过这一领一和、一弱一强的对比,我们似乎看到了众人合力拉木的场景。再如《三朵花儿开》:
一朵花儿开呀哈(花开个一朵来呀哈),双双的燕雀子儿啦飞过是江(哦)来呀哈,(飞呀呢嘿飞呀呢嘿,飞起个来了水呀哈)拿来接下台呀,哥儿嘿,妹儿嘿,(呃嘿呃嘿咦得儿呀得儿奴的个小乖乖吔)!
这首歌曲的衬词大部分运用在动词“开”、“来”、“飞”的后面,起到了扩充句子的作用;最后的“哥儿”“妹儿”中间的衬词运用增添了逗人的情趣,同时也使歌曲更加生动幽默亲切。
2 方言
不同地域的音乐给了不同人不同的感受,民歌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带有本民族本地域的“痕迹”与“烙印”。如果说衬词表现的是情调的话,那么体现韵味的就属方言了。阆中民歌的方言在对白中的运用比较多。如《卖包面》中的念白:
四川人讲的“啥子”就是“什么”的意思,“啥”在字典里的读音为“sha”,“sh”属于齿音中卷舌组中的一个音,在阆中方言中没有卷舌音,所以我们演唱的时候要发成平舌音的“s”,读“sa zi”。再如《放牛歌》中的对唱:
“哪个的么么来放牛”,这里的“么么”不读me me,“么”是一个多音字,读“yao”属于阴平声,同“幺”,四川话的意思中,“幺”指的是对自己最小的孩子的爱称,在这里却是读阳平声。方言最能体现一个地域的特色,我们在演唱民歌的时候,应该要深入了解当地的语言发音习惯,才能更好地演绎地方韵味。方言的演唱与念白使得整个歌曲充满了幽默,人物的表达更加的生动,感情也更细腻,给人一种土著美。
衬词与方言是民歌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是民歌真正的艺术魅力所在,通常情况下,一首歌曲的歌词走向是与旋律紧紧的结合在一起的,而将衬词的演唱情凋与方言的发音韵味发挥到淋漓尽致才是真正的演绎了一首是民歌的精髓,才是完美的展现了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阆中民歌的音乐形态、调式性格特征
民歌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不仅在体裁内容、表现形式有自己的特点,在各种表现手段上面(音阶、调式、曲调、节奏)也有不同。
1.音阶、调式特点
民歌调式有五声阋式,六声调式和七声阋式。在民歌的运用中也有缺少一个音或者两个音的调式,我们也讲它们称之为“四声音阶”、“三声音阶”。五声调式是由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基本音构成的阋式,它们之间的音阶结构除了角音与徵音、羽音与官音的关系为小三度外,其他相邻的都是大二度关系。其中任何一个正音都可以作为主音而构成调式。五声凋式在我国民族凋式中是运用最广泛的,在阆中民歌中也占到了大量的比例。
五声调式的民歌又有完全的五声音阶和不完全的五声音阶,完全的五声音阶就不再举例了,不完全的五声音阶以省略徵音最常见。如山歌:
整个旋律进行采用do re mi la四个音数组成,以级进、三度、四度的跳进组成整个旋律的连接,级进与跳进的相互结合,使旋律流畅,节奏清新明快。在音阶的进行过程中,有明显的大三度,可以确定宫音与角音,再通过官音与羽音的关系找到羽,从而确定为这是一首缺少徵音的羽闼式。如《怀胎歌》、《何幺姑》、《十绣花鞋》、《请在起来去上梁》、《送财》等等。
四声音阶在阆中民歌中的运用仅次于五声音阶,其中最常见的是省略角音的徵调式(也可能是其他调式)。
在这首小调《劝郎》中,音阶由do re sol la四音构成,缺少了大三度,所以凋式很难确定,具有游离性,可能是徵调式,也可能是其他凋式。这种缺少大三度的四声音阶民歌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与缺少徵音的五声凋式在众多民歌中是十分常见的。如《随手捡个竹竿来》、《大河涨水小河流》、《妹在园中摘蒜台》、《草帽子儿满天飞》等等。
六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偏音(清角或者变宫)构成。清角是指角音上方出现的小二度,它与宫音构成增四度的关系;变宫是宫音下方出现的小二度,它与角音构成增五度的关系。由于有了偏音的加入,就有了由六个音组成的音阶。加清角之后的音阶为do re mi fa sol la,加变宫之后的音阶为do re mi sol la si,它们的加入使旋律的线条更加丰富、婉转优美。在阆中民歌中,运用六声凋式的民歌相对于比较少。如:《豌豆开花角对角》。
在这首小调中,有两个大三度:C-E,G-B,我们怎么确定哪个是官音呢?通过谱例可以看到,B音在整首小调中只出现了一次,并且处于2/4拍弱拍中的弱位位置,很明显我们可以B音将它判断为变宫,主音为羽A,I=A,所以这首小调为加变宫的#F羽的六声调式。
再看这首《送媳妇回家》:
同样,也是有两个大三度C-E,F-A,虽然F音出现的次数有三次,但是结束的主音是在C音上,F音为角音上方的小二度清角,所以这是加清角的C宫六声调式。类似这两种六声调式的民歌有《十想》、《盘歌》、《薅秧歌》等。
三声音阶民歌在这么多的谱例中仅发现了两首《女儿十八春》、《龙船凋》:
整首歌曲仅由do re la构成三声音阶,没有大三度,所以无法确定凋式,具有游离性。由于整个旋律只有这三个音组成,虽然在一小节有个六度的大跳,但整体以级进和三度的跳进为主,使整个旋律线条走向比较平缓。
七声阋式在阆中民歌中的运用几乎没有。
2.调式体现的艺术特征
“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音乐的本性就是表现一种“民之常性”,是人的自然感情的抒发,所以民歌的凋式特征与阆中人的性格特征是息息相关的。从分析这些歌曲的调式,我们总结出阆中民歌中出现最多的是徵调式和羽调式,其次是官调式和商凋式,几乎没有角调式。
司马迁的《史记·乐书》中记载“……故闻官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而官、商、角、徵、羽这五音对应的五行分别为土、金、木、火、水,对应的五色分别为黄、白、青、赤、黑,即“淡定、内省、放松、兴奋、抑制”这五种情绪。以徵调式和羽调式为代表,听到徵音,能够使人乐于行善,喜欢施舍;听到羽音,使人端敬好礼。其中赤色为暖色的色凋感的徵阋式,给人以表现热情奔放、亲切风趣、喜庆昂扬的情绪。黑色为冷色的色凋感的羽调式,给人以深沉宁静、明快流畅、广阔如歌的情绪,由于羽闼式具有小调性,又给人一种柔和暗淡的色彩。在阆中民歌中,这种以暖色赤色为主的徵调式和冷色黑色为主的羽调式在众多民歌中占到了80%,这样的一明一暗,一冷一暖,体现了阆中人民的敢爱敢恨、热烈奔放同时又深沉稳重的性格,同时也体现了劳动人民亲切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传统美德。
三、结语
随着流行音乐多样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的一代对传统的民歌失去了审美兴趣,民歌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不被认识。我们应该在吸收流行音乐的同时,不忘本名族的音乐,对民歌加以重视与保护,在不断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总结老一辈艺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的良好经验,进一步对民歌进行创新和发展。民歌的魅力与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名族的才是世界的。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阆中民歌也正在慢慢地壮大,由于我国的民族音乐极其丰富,这里分析的并不全面。我们应该继续保持这股热情,继续挖掘阆中民歌的音乐文化,大胆创新,为音乐学者创造更多更有艺术价值的资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做贡献。